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

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
作者: 徐剑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0.00
折扣购买: 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
ISBN: 9787506390897

作者简介

徐剑 男,汉族,云南昆明人,火箭*政治工作部文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一级作家,享****特殊津贴,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著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电视剧剧本共计600万字。先后创作出版“导弹系列”的文学作品《大国长剑》《鸟瞰地球》《砺剑灞上》《****记》《逐鹿天疆》《大国重器》和电视连续剧《导弹旅长》,著有报告文学《水患中国》《麦克马洪线》《东方哈达》《冰冷血热》《遍地英雄》《**负荷》《雪域飞虹》《浴火重生》《**之地》《天空如镜》《于阗王子》《梵香》《坛城》,长卷散文《岁月之河》《灵山》《玛吉阿米》《经幡》《祁连如梦》等25部。曾三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两获“中国人民解放*文艺奖”, 并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图书奖”“中华**出版物奖”“全*新作品一等奖”“飞天奖”“金鹰奖”等三十多项全国、全*奖项,被中国文联评为“德艺双馨”文艺家。 火箭**委为表彰其创作上的成就,曾记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

内容简介

**章 甲子一梦 1甲子一梦,钱学森**个提出“火*”构想 那天下午3点,李旭阁踏雪而来,骑车过了新街口,前边便是北二环路口,这是刚拆掉大明年代的古城墙,在原址上拓宽的一条大马路。可他未穿过去,而是从前一个胡同,右拐进了排练场濒临后海一隅的南门。见院子里和街道旁停着黑色苏制吉姆车和苏制嘎斯69吉普,他突然觉得**这个会议非同寻常。 跨进排练场时,会场已座无虚席,且多是一水的马裤呢将官服,上将、中将居多,个别大将亦坐在其中。李旭阁放眼望去,好多都是熟悉的面孔:空*司令员刘亚楼上将、海*司令员肖劲光大将、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铁道兵司令员**上将、*兵司令员陈锡联等,还有总参副总长、总政副主任和总后副部长,以及相关部队的二级部长,惟一的少校*官便是自己。他有点瞠目结舌,都是领导啊,**来的人是何方神圣,居然吸引了如此众多的**将领。可曾知道,战将如云,在刚刚落幕的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们率领一支穿单衣的农民*队,在朝鲜雪野与美国*队较量、摊牌,赢得了尊严和尊重。然而**下午,每个人都戎装在身,静静地坐在小排练场里等待着,等待一个传奇式人物的出现。 电铃响起,***副部长兼哈尔滨*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陪着一位中年学者走了进来,宽脸庞,白皙的肌肤,一副江南子弟模样。两个人刚刚坐定,陈赓大将便介绍道,**的课叫“导弹概述”,是一堂**的*事技术讲座,我们有幸请到了刚刚归国的钱学森教授给大家讲课。钱教授是世界**空气动力学家。美国海*次长金贝尔曾说,一个钱学森,值五个海*陆战师,他回红色中国,*不是去种苹果,我宁可*毙他,也不让他回去。钱教授在美国的一座孤岛被关押五年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多方交涉之下,终于于去年10月8*回到了祖国,我代表***,对钱学森教授的归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掌声响起,一群在战争大学速成的新中国*方的**将领们,将好奇与热情之眸,投向这位大海归。 一个多月的接触与相处,陈赓大将对钱学森已经相当熟悉了。钱氏归来,中央**和*方**礼遇。11月5*,**副**便代表周恩来**在北京饭店宴请了钱学森和蒋英夫妇。钱学森感叹,新中国真是一头醒来的雄狮,回国后在北京看了看,虽然建国刚刚五年,却有一*百年之感,*新月异,变化太快了。 钱教授,不快不行啊。**元帅笑道,***还嫌慢呢,要我们只争朝夕。这只是一个开端啊,**被清人的辫子拖得太久了,你在美国待了二十年,比比西方大国,中国人大大落后了,**要建设,光靠我们这些打仗的不行,得把你们这些海外的大科家请回来,**要强大,得靠科学技术的发 展啊。 **元帅的**和诗意,让钱学森热血贲张,恨不得马上投入工作。**元帅转达了**和**的问候,让钱学森到全国各地走走看看。 然而,钱学森的**站选择了哈尔滨*事工程学院。此时,***长***正在住院,特意派***副部长兼哈尔滨*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专程陪同,一起飞往哈尔滨,陪同钱学森参观。在苏联人援建的风洞实验室,陈赓大将问钱学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 钱学森的回答是肯定的: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好!钱先生,我就要你这句话。 钱学森的表态,令陈赓大将豪情天纵。从哈尔滨回到北京之后,他便拉着钱学森去一一拜访老帅,为中国人上马导弹制造工程当说客。 11月26*,陈赓大将陪钱学森到医院去见***时,彭老总伸出热情的大手说,欢迎啊,我们太需要你这样的火箭专家了。我请你来,就想请教一个问题,恕我直言,射程500公里的导弹,我们造得出来吗?造这样的导弹需要什么样的人力和物力保障? 钱学森从德国人造出V-2导弹,美国人和苏联人、法国人是如何造出导弹的,给了***满意的回答。 随后,陈赓又拉着钱学森去见聂帅、叶帅,见面谈的*多的只有一个话题:中国人自己造导弹。 一个**的晚上,在离景山不远的***元帅家里,叶帅请钱学森吃饭,仍然是陈赓作陪。刚落座,叶帅便打趣地说,钱教授,陈赓这个人很难缠吧。 钱学森怔然,一头雾水,说陈大将坦荡直率,我们很投缘,一见如故。 他是在利用你啊。叶帅打趣道,从哈尔滨回来,他打着你的牌子,四处奔走,找彭老总、陈老总、聂老总说项,到处**钱学森说了,我们中国人也能够造出导弹来了。 利用得好哟。钱学森喟然感叹,叶元帅,陈大将说的没错呀,新中国朝气蓬勃,人心齐,力量大,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 这句话,我也爱听!叶帅点头道。 叶帅,听到了吧,钱先生的信心比我们还大,我没有说错吧! 叶帅点了点头。 那天晚上在叶帅家宴上,谈话的内容始终围绕一个,中国人如何造导弹,喝到微醺之时,陈赓提议,何不三人同行,直驱西花厅,向***报告此事。 不可!叶帅说,今晚是**,三座门****小礼堂有舞会,**在那里。 那就去三座门,不就几步路吗?陈赓嗖地跃了起来,说叶帅,我们到三座门,将**拉出来当面汇报,如果我俩说不清楚的,请钱先生给**讲。 陈赓啊,就你胆子大啦,这可是一个泱泱大国**啊,怎么能说去就去,说谈就谈,你这是在骚扰**休息啊。 没事的,**不会见怪的。 唉,你还是当年上海特科的行事方式,仗着自己是**的老部下、老熟人,任性。叶帅打趣道。 叶帅也是我的老领导啊,我在这里也一样任性。 呵呵,罚酒!叶帅对自己麾下的大将充满了欣赏与怜爱之情。 钱学森怔然,对中共*方*****亲密无间、毫无森严等级倍感亲切,觉得这是一个有希望的政*,一批志向远大的执政者。 说走就走。三个人走出叶帅家,也不带警卫,拐出景山西街,朝故宫西北角对面的三座门纡徐而行。走至门口,卫兵见***元帅、陈赓大将和一位穿西装的中年人步行而入,连忙行*礼,并拦着问穿西服的人找谁。 他是我和叶帅的朋友,找***的。 **的车停在小礼堂前边。带班的*官答道,请首长过去,不过这位地方同志得登记一下。 叶帅和陈赓笑了,这是卫兵的职责。 陈赓与叶帅、钱学森一起走进小礼堂,将两人引进休息室,自己径直走进了舞厅,见**翩翩起舞,舞姿潇洒。陈赓走了过去,二话不说,一把拨开了**的舞伴,将周恩来扯了出来。 陈赓,你又来搞什么名堂?**见多了陈赓的恶作剧。 有一个人要见您。 见我?什么人? 陈赓咬着**的耳朵,轻声说道,我和叶帅将钱学森拉来了,想跟您谈谈导弹问题。 哦!周恩来轻轻地感叹了一声,朝休息室门口张望一下,疾步走了出来。步入休息室,叶帅和钱学森已经站了起来,周恩来热情地伸出大手,是学森同志吧,我是周恩来,欢迎你归来。 **甫一见面,不称先生,称同志,令钱学森大为感动,嗫嚅道,谢谢**,没有您的斡旋,我恐怕还要在美国人荒岛上再待五年。 你*苦了!回到祖国就好,怎么样,不吃洋面包了,生活还适应吧? 祖国的水甜啊。很好,安排得**周到,谢谢**。 游子归家,祖**亲当敞开热情的怀抱啊。 说话之间,两个人的眼睛都不禁湿润了。 四个人落座,叶帅简要说了见**的由来,便由钱学森主讲。钱学森说火箭技术集世界**科学技术于一身,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必须以**行动方能进行,若实现突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可直接为航天服务,还可以带动其他工业,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然而,需**作为**的战略来抓。 说得好啊!周恩来认真耐心地听取了钱学森的汇报,交代道,钱教授,你对火箭、导弹制造工业的发展设想我听懂了,中国是火箭的故乡,我相信中国人一定能造出自己的现代火箭来。你将**这个谈话尽快形成一个书面报告,交中央讨论,以便报***,好不好? 好,**!钱学森郑重地点了点头,他没有想到,**答应得这么爽快,*后分手之时,竟然又叫了他一声同志。 陈赓大感欣慰,他不仅促成了**与钱学森的见面,而且以***的名义,促成了1956年元旦这场讲座。 …… 会场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钱学森起身频频躬身致谢。那一种从容自信的钱氏微笑,倾倒了这些从战争的腥风血雨走出来的**将领。时隔许多年后,李旭阁还清晰记得当时这一幕。 陈赓大将无比自豪地介绍钱学森简历,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次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193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他在美国的名气很大,1942年,曾跟随其导师、美国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一起,完成了美国“下士”导弹的研究,这是美国*早的导弹,美国的飞机从亚音速到超音速,因有了钱氏定理而得以实现。他同时还担任美国空*科学咨询顾问和火*研究所的专家。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之后,他被赐以美国**身份,派到德国考察,是考察团里数一数二的科学家。返回美国之后,写了关于德国导弹的报告,一共九章,他个人便写了六章,这个报告对于美国科学和*事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与影响。战后,美国人视他为英雄,称赞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胜利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但是当新中国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之时,身怀科学报国之梦的钱教授毅然提出回自己的祖国去,报效**,却于1950年8月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彼时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说他是***员,并将他的行李包撬开,发现了八百公斤书和笔记本、相册。美国移民局为此召开记者招待会,向世界宣布:钱学森是红色间谍,有理由相信他盗窃了美国的大量机密,准备带回中国,就这样扣留钱先生,将他押至太平洋一个叫特米诺的小岛上,一囚便是五年。五年间,冯·卡门教授四处奔走,并联络世界科学家签名呼吁,让钱学森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后来,因为新中国与美国战略空*的交换战俘事件,我们才得以将钱学森教授迎回家中。现在我们欢迎钱教授给**干部作讲座。 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之后,钱学森教授站了起来,走到讲台前,向众位新中国的将领鞠一躬,便开始讲课,伫立于黑板前,手书一行《关于导弹**的概述》。杭州钱氏,乃吴越钱王之后,一门多学子,多院士,彼吴语哝哝,开始讲起了导弹的发展和运用的大趋势。 那天下午3时,李旭阁摊开一个笔记本,写下1956年元旦,主讲人:钱学森,题目《关于导弹**的概述》等一行字,这是他入京城当*委作战部参谋后,听到的**场关于世界*****概述之课。这是一个全新领域,也是战争的前沿地带,他凝精会神地在听,一丝不苟地在记,什么叫导弹,导弹飞行力学原理是什么,内部结构如何,作战用途。*早导弹源于何地,自然不是美国,而是兴起于纳粹德国。钱教授讲起构造,画出了一级和两级火箭发动机的结构原理图。美国、苏联的导弹处于什么样的现状,其发展趋势如何。*后,钱学森饶有兴趣地说,世界上新兴的*事大国,其一个重要的标志,便是拥有导弹核**。虽然新中国刚从战争的废墟里走出来,一穷二白,可是凭着中国人的智慧与勤劳,**有志气、有能力,自力*生,制造出自己的火箭来,并建议中央*委成立一个新的*种,名字可以取为“火*”。 这个火箭*的“始作俑者”,自然是钱老莫属。然,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名火箭*的道路一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主管国防科技和第二*兵的*委副秘书长、***副**张爱萍,就萌动过兵种改*种的建议,成立中国战略火箭*。因时机不成熟,此议被一次次地搁浅了,直到2015年的*后**,才梦想成真。 后来,钱学森又于1960年3月22、23*两天,到*事科学院讲授火箭和原子能方面的知识。李旭阁再次前往听课,钱学森深出浅入的讲解,令他大开眼界,扩展了人生的视野。 李旭阁觉得自己很幸运,这样的**技术讲座,由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来讲,可谓千载难逢!学者与少校,先生与学生,都未曾想到,这一堂讲座,对于彼此一生的改变与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年轻少校一生从此与导弹结缘;而钱学森教授也未曾料到自己的一堂讲座,会在新中国一位年轻*官的成长之旅中划下一道深深的历史之痕,会与一支战略*种的成长壮大密切相连。当时听他课的人很多,但是将来其中走出一位中国战略导弹的司令员,或许令后来的他有点始料未及。尤其是钱老当时提出的火*的建议,六十年之后,就在2015年*后**,正式成*,而向世界宣布的*子,竟然是第二天下午,与钱学森讲课的时辰不谋而合。 六十年一个甲子,一枕火箭*之梦。历史于冥冥之中,在辞旧迎新、一元复转的时空交接之中,预示和影响了中国火箭*的前世今生。 那天,身为高参的李旭阁认真记录了钱学森讲课的每句话的内容,三次讲座,后来复印之时,居然是厚厚的一部书。 2004年四月天,京畿大地花红柳绿,春风和煦。时,已经解甲的李旭阁整理过去的卡片资料时,竟然意外地发现了当时的导弹概述笔记本。当时钱老的三堂讲座,李旭阁工工整整抄了一个满格满页的笔记本。耿素墨阿姨还专门打电话来,让我去看。 斯时,李旭阁早已看淡世事,修为得道,对着我说,这个记录本身很有意义,可以送给上海交大钱学森纪念馆,这是*好的礼物了。果然,钱学森的儿子和秘书得此消息后,先后赶到了李旭阁司令家中,将原件重新拍照和复印,以便捐赠上海交大图书馆时,堪为珍贵之物。 2005年11月12*,钱学森归国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在出席的嘉宾之中,钱夫人蒋英女士特意叫李旭阁司令参加此纪念会。蒋英握住李旭阁的手说,钱老生前让我转告你,未曾想到,当年听他讲课的一位少校,居然走上了第二*兵司令岗位,远远超出了他那堂课的意义和影响,钱老始料未及。 李旭阁笑了,说从听钱老的《导弹概述课》开始,他的命运便与中国战略导弹事业连在一起了。 沐东风而后知春浓 观长剑而后识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