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WIN & RIPPE重症超声学

IRWIN & RIPPE重症超声学
作者: (美 ) 克雷格·M.莉莉文 (Craig M. Lilly)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328.00
折扣价: 216.48
折扣购买: IRWIN & RIPPE重症超声学
ISBN: 9787523604816

作者简介

刘大为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一届及第二届主任委员,重症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 年被美国重症医学院授予荣誉教授(FCCM)称号。其研究成果已在 Critical Care、Critical Care Medicine、《中华内科杂志》等国际国内期刊发表。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三等奖等多种奖项。 王小亭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保健 ICU 主任兼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北京重症超声研究会会长,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CCUSG)常务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症医学专业重症超声质量控制小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 5C 培训师。《协和医学杂志》、Critical Care Medicine(中文版)、《中国临床医生杂志》等期刊编委,《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内科杂志》等期刊审稿专家。在休克与血流动力学、感染性休克相关的心肌抑制等方面进行大量工作,是我国重症医学界早期开展重症超声临床与科研的工作者之一。 张宏民 副主任医师,就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重症超声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血流动力学、重症超声等方向,以第一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相关中英文学术论著 10 余篇。

内容简介

第 2 章? 神经多模态监测 神经功能是决定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损伤或功能紊乱会对患者的觉醒、沟通和作为独立的人与环境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及发挥作用的能力均产生深远的影响。大脑是各个区域专门分工的高度复杂的器官,对代谢和损伤(如低氧血症、酸中毒、创伤和低灌注)非常敏感。神经重症的监护目标是保护大脑,维护重症患者的神经功能。多模态脑功能监测的推动力正是由于神经系统的重要性和易损性,以及对神经功能获得令人满意的评估结果。例如,各种损伤过程,包括中毒性和代谢性脑病、镇静和化学性抑制,以及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和创伤性脑损伤)。 随着监测脑功能的设备和监测模式的不断进步,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脑电图、皮质脑电图、全局和局部脑组织氧监测、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测量、微透析评估神经化学和细胞代谢等被应用于监测脑功能及改变。 与任何诊断或治疗工具一样,了解干预的适应证、局限性、风险和收益对于有效利用、解释和应用所获得的信息并管理独立患者都是至关重要的。监测设备的重要特性包括能够监测到重要的异常(敏感性),区分不同的细微的疾病状态(特异性),并改变长期结局的诊疗变化(表 2-1)。技术的局限性包括对患者的风险(如留置、使用和移除过程中)、数据产生过程中的可变的谬误(如校正和偏倚),以及特异性和敏感性之间的权衡取舍。高特异性的监测(只在疾病极其明确的情况下,监测值才会低于阈值)不太可能检测到不太严重的疾病状态,而高灵敏度的监测(将检测到任何超出正常范围的值)可能会显示出与正常值的微小偏差,这对一些患者来说可能是无意义的。多模态监测的优势在于通过互补的方式使用不同的监测手段,提高了检测生理和细胞变化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而这些变化预示临床恶化情况。一个合理的担忧是这些设备产生的大量数据需要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费用昂贵且耗时,可能会让准备不足的临床医生不堪重负,甚至否定新技术带来的好处 [1]。大多数人同意,选择适宜的患者进行监测和使用方式时应该仔细考虑,而确定哪些技术最有益于应用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 脑监测理论上的重要意义建立在大脑对缺氧和缺血损伤的高度敏感性基础上。同等重量下,大脑消耗的氧和葡萄糖比其他任何器官都多,却没有特异的氧或糖储备。因此,大脑功能完全依赖不间断的脑血流来提供持续的功能和生存所需的代谢底物,并清除有毒的副产物。即便短暂的脑血流中断,无论是局部还是全脑的,都可能损伤或杀死神经细胞。 这些干扰可能不会导致细胞的立即死亡,但能够启动代谢或细胞自身变化(如基因转录、继发损伤),进而导致细胞在损伤后数天、数月或数年死亡。因此,对神经元功能状态的临床监测强调早期发现并逆转潜在的损伤条件。尽管有限的确凿数据表明,通过目前的神经监测技术收集的信息可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多数重症神经系统疾病的专科医生都相信使用监测技术可以改善管理流程。在本章中,我们回顾了当前可用的技术,重点介绍了当前的科学文献和应用适应证。 在本书各章中,我们通过超声图像呈现了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经典病例,这些宝贵图像提供了关键的诊疗信息。重点介绍了床旁超声的应用,将其作为一种支持和加强跨专业、多学 科合作重症医学诊疗的重要工具,对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知识也进行了介绍与讨论,并辅以大量的参考资料,帮助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在这些相关领域有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