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青年马克思——基于MEGA2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研究

遭遇青年马克思——基于MEGA2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研究
作者: 李亚熙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0.72
折扣购买: 遭遇青年马克思——基于MEGA2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研究
ISBN: 9787305273162

作者简介

李亚熙,男,1990年生于江苏南通,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2017年至2018年于德国明斯特大学哲学与历史学院联合培养。现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博士后。

内容简介

一、马克思什么时候成为共产主义者? 过去我们总是认为伴随着哲学世界观转向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政治立场也会自然而然地转向共产主义。尤其是在为《德法年鉴》写的文章中马克思关于“解放的头脑和心脏”的比方,更使哲学世界观与政治立场同步的双重转变显得自然而然。但是我们要问,在首次对“共产主义”进行集中阐述的《44手稿》中,马克思真的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吗? 1. 文本上的疑惑 对共产主义进行讨论的内容是在《手稿》的“第三笔记本”中,这也是青年马克思第一次对共产主义进行集中论述。论述分为7个要点,这7个要点之间相互联系,写作连续完成,写作过程中没有发生中断或其他内容的穿插。 手稿第3页最后部分和第4页的大部分为要点(1),内容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最初形式”的批判;手稿第4页剩下的两段话中的倒数第二段内容为要点(2),内容是马克思对具有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和无政府共产主义的批判;手稿第4页最后一段至第6页的绝大部分为要点(3),内容是马克思对自己观点的阐述;手稿第6页剩下的部分至第10页的前两段为要点(4),内容是马克思对“感性”的重新界定;手稿第10页剩下的部分至第11页中间为要点(5),内容是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简单讨论;手稿第11页剩下的部分至第13页倒数第二段为要点(6),内容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手稿第14页至第17页为要点(7),内容是马克思对需要的讨论。 在内容上我们看到,马克思先是针对历史上和同时代的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马克思从未将自己称为“共产主义者”,在他看来共产主义只是“扬弃私有财产的中介”而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或“人的社会的形式”。但是马克思却大力赞扬“社会主义”,并站在“社会主义的人”或“社会主义者”的立场上来理解“整个所谓世界历史”。因而从文本上来看,相较“共产主义者”而言,毋宁说此时的马克思是个“社会主义者”。 2. 历史中的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 可以说马克思最初主要是从现实社会历史中来理解“共产主义”的。“共产主义”出现于1830年法国革命之后的社会骚动时期,它的诞生与当时巴黎的某些地下秘密社团直接相关。最初“共产主义”概念兼有公社和流亡者团体两层含义。与社会主义相比,“‘共产主义’更富战斗意义,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也更为密切”,其现实运动的代表有巴贝夫的“平等派密谋”、邦纳罗蒂、19世纪30年代布朗基的革命性团体等。 与共产主义不同,“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统治于现代社会中的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和统治于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十八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当马克思到达时,法国流行的是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从乌托邦思想家那里,近代社会主义思想汲取了平等、反对私有财产的观点;从启蒙运动和大革命中,它也直接汲取了不少的养分;在17、18世纪发生的关于财产权及其与自然法的关系的讨论中,借由对自然法进行平等主义的解释这一途径,社会主义思想的种子已经深深播下来了。”当然当时对马克思造成影响的还有蒲鲁东、赫斯等人的共产主义思想。事实上,近代社会主义思想是“工业主义所引发的一种反应”。而在现实理论中,近代社会主义尤其是空想社会主义,体现了“站在工业发展基础之上的大资产阶级对现实社会历史的指认”,因而在当时显示出了自身的进步意义。 比较而言,共产主义是下层的秘密团体、无产阶级自发的反对现实的政治革命;而社会主义是上层大资产阶级在现实发展的基础之上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故而对于正忙于建立自己的新历史观的马克思而言,社会主义自然具有一种“亲近感”。也正因为共产主义的这种自身特点,马克思在《莱茵报》任职期间会与奥格斯堡《总汇报》就此发生论争。而当时马克思也戏言共产主义“不是目前的沙龙问题”,“它的衣服不洁”,“没有搽香水”。 3. 异化劳动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既然共产主义在现实历史中是这样一个相对“下层”的社会形象,那么马克思又为什么要在有关“共产主义”的要点(3)中来论证共产主义呢? 回到《44手稿》当中,马克思是在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意义上来理解“共产主义”的,所以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手段,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也就是说马克思所论述的共产主义本身也是对异化劳动、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所以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另外一方面,马克思在“扬弃的手段”的意义上论证共产主义实际上也是出于他对当时所发生的现实工人运动的赞成。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同时也深刻改变了欧洲社会原有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这恰是马克思“第一笔记本”中论述的内容)。无产阶级的人数迅速增长,但生活却越发贫困。在社会化大生产模式之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也不断加强,故而整个工人运动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了很大发展。可以说正是欧洲社会现实的工人运动,尤其是发生于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本身是马克思写作《44手稿》的现实动因。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站在近代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发展必然环节上,另一方面在对欧洲工人运动的辩护过程中,对于工业的现实指认是马克思理解“共产主义”背后的理论和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