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平天下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 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絮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 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 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 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 民 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修矣! 《诗》云:“殷之未 丧 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 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 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 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 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 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 出口,寰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入之有技,媚嫉以恶 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寰不能容,以不能保 我子孙黎民。亦日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进诸四 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 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 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 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 苔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 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 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 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 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 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 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 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 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苔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 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赏析 本文以与民同好恶,领导者任用贤才,不为财利而失德几个方面为例 ,经过多方 面、多视角的观察,论述了治国和平天下之间的关系与道理。 “上老老而民兴孝”即以孝为开篇引导,“老老,长长,恤孤”这些 都是仁孝的表 现,并指出“君子有絮矩之道”。治国要以仁孝为本,君王要先存仁孝之 心,兴仁孝于天 下,以己之心去度人。这里的君子是指君王,用一个“上”指在上位的人 ,如果在上位的 人能够孝敬老人,尊重长辈,体恤孤幼,那么百姓自然就会以他为榜样孝 敬自己的父母, 爱护自己的同辈,帮助孤幼的人。那么絮矩之道指的是什么呢?“所恶于 上,毋以使下;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如果你厌恶你上级的行为,那么作为别人上级的 你就不要以这样 的行为来对待下级;如果你厌恶下级的行为,那作为别人下级的你就不要 以这样的行为来 侍奉上级。总结出来,君子的絮矩之道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以自己真实的 想法与行动去对 待别人。这种以己心度入的方式是一种美德,真正能将心比心,从自己的 经历来设身处地 地为别人着想,从中显示了一个人宽容、体谅的情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分别引用了《诗经》、 《尚书》中的名句来论 述治国者应 有的思想品格和道德素质,其中包括“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诗经 ·小雅·南山有 台》),指的是从民所欲,体民所念,为民父母;“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 尹,民具尔瞻”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是一首周大夫家父讽刺周 幽王任用尹氏, 而导致听政不平的诗,用以说明为君者的另一品质:以公平的心来处事, 不能偏私。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治国要以德为本,以财为末,实行德治 ,本末倒置, 则民心离散,国家不安。“惟命不于常”、“惟善以为宝”分别出自《康 诰》和《楚 书》,就是为了说明德本、财末,以德治国,以善为宝。 文章剩下的文字理论性较强,基本上是论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原则与 经济原 则。政治原则是“寰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见贤而能举,见不善 而能退的 以德为政。经济原则是“仁者以财发身”的“以财发家”而又“以仁发财 ”的发展 生产概念。 本章通过正反对比,引用经典和运用比喻勾勒出一个理想的治国者的 形象:以孝 为先,以民为本,体察民意,以德为政,以善为宝,宽宏大量,公正无私 等。全文虽 没有正面论及当时的政治制度、法律运行、经济发展等内容,但是,它的 成功之处就 在于我们可以不用看正面的描写也能从侧面分析出这些相关的知识。 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