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说史(第2版科学版精品课程立体化教材)/经济学系列

西方经济学说史(第2版科学版精品课程立体化教材)/经济学系列
作者: 任保平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6.00
折扣购买: 西方经济学说史(第2版科学版精品课程立体化教材)/经济学系列
ISBN: 978703051764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1章 导论
  和任何社会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西方经济学说史(思想史)是经济科学的进展史或者经济学人思潮的变迁史。本章作为导论部分,主要是从整体上分析经济学思想的演进历史,阐释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一般问题。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
  1. 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说史以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产生与发展史为研究对象,介绍和评价西方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或居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及其方法论的特点、基本内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分析政治制度和其他各种意识形态与经济思想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对经济思想发展的影响,考察经济思想在自身发展中的纵向和横向联系,等等。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同属于史学范畴,但是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赵乃抟先生认为,“经济思想史所研究者为人类思想之有关于经济生活者;而经济史则偏于经济事实之系统的记载。盖前者以人为主体,以事实为附庸;后者则以事实为主,对于理论或者思想并无探讨之必要”①,具体包括以下要点:
  (1)经济理论与方法史是阐述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观点、经济思想及其方法论,以及经济学说的思想和方法产生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历史。
  (2)经济理论与方法史是分析经济学的理论历史科学,是随着经济理论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后逐渐形成的,是以经济思想或经济学说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是经济学家的“家谱”。它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以前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发展的继续。
  (3)经济学说史就是要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及其各种规律和范畴产生发展的历史,来揭示各种经济学说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思想渊源和发展规律,以及政治经济学在社会经济发展变革和阶级斗争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更好地借古鉴今。
  2. 研究任务
  赵乃抟先生认为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目的在于:“给过去的思想以活的解释,为已成的理论做动的运用。”①“活的解释”强调史家的洞察力;“动的运用”强调史家的操纵力,给过去的史实以新意义或新价值。
  从这个目的出发,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任务有:
  (1)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如何提出以及提出了什么样的经济学观点、方法和理论。每个时期的经济学说都与先前的经济学说或经济思想有着某种继承关系,每个时代的经济学家的研究都是以先前的研究成果为前提的。
  (2)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各种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使我们在研究当前经济问题时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地重复以前经济学家所走过的老路。当我们观察某种事物时,向后退几步,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整体,从而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所要观察的对象。
  (3)回顾经济学说的发展历程,不论是对于学习还是对于研究的具体目的来说都是有益的。实际上,当我们在了解过去的经济学说的发展时,总是有可能从过去人们的研究中、从以往的学说中获得一些启示。
  (4)理解前人在经济学理论创新中的经验。经济学说不过是对社会经济现实或历史关系认识的结果,作为意识形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客观经济现实的规律性也自然会在经济学说的发展中表现出某种规律性。因此,学习经济学说史不仅有助于从前人那里获得已有的经验及有益的东西,而且有可能帮助我们认识经济学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而经济学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是人类思维演进规律与特点的具体表现。
  3. 研究范围
  经济理论与方法史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范围最为广泛,凡是有关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问题的观点、政策,不论是否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都可以被列入考察的范围。
  1.2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化
  1. 第一阶段:古典经济学之前的经济思想
  这主要是指古典经济学以前的经济学说。这一阶段的经济学包括四个部分:
  (1)古希腊的经济思想。主要是色诺芬的经济思想,提出了财富观(以是否有用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有害的东西不是财富)、分工理论(推崇农业,而轻视手工业)、价格理论(意识到了价格和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货币理论(货币是购买的手段)。
  (2)古罗马的经济思想。主要是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其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学》和《伦理学》中,提出了价值的概念和价值的初步形式,认为商品有两种用途:一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二是由于交换而具有的。
  (3)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这是西方经济学萌芽时代的思想,产生于15世纪,兴盛16世纪,终结于17世纪,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 曼和法国的孟可列钦、柯尔培尔等。他们的基本思想是: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国的财富来自对外贸易,主张通过扩大出口和限制进口的办法来增加该国的财富。重商主义反映了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初要求。
  (4)重农学派。这是重商主义的反对者和批判者,主要产生于法国,代表人物有布阿吉尔贝尔、坎铁隆等,提出了社会纯产品理论,认为农业是生产纯产品的唯一部门,强调农业是社会的基础,反对工商业。
  2. 第二阶段: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关于古典经济学有以下四种划分:一是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70年代;二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包括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三是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的经济学,即在英国是从威廉 配第,经过亚当 斯密到大卫 李嘉图,在法国则是从布阿吉尔贝尔到西斯蒙第;四是马克思的划分方法,马克思把那种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之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经济学称为古典经济学,而把其后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行肯定和辩护的经济学称为庸俗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特点是:①将经济学的研究重心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研究了国民财富的增长问题,使经济学成为独特的经济学体系;②强调了财富是物质产品,增加物质产品的途径是资本积累和发展生产;③政策主张是实行自由放任政策,让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来调节经济;④研究的问题是分工和专业化;⑤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3. 第三阶段:新古典经济学——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成型阶段
  新古典经济学形成的标志是19世纪70年代边际主义的兴起。其特点是:①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分工与专业化转向了资源配置问题;②基本分析方法从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转向了市场价格分析方法,以边际分析(增量)为基本工具,以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为内容;③经济学的研究重心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只重视研究生产问题,而是转向了消费、需求及资源配置问题;④政策主张的基调是自由放任。
  4. 第四阶段:当代经济学——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古典经济学时期就有了初步的宏观经济分析的思想,魁奈是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者,但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形成的标志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问世。
  (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时期。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理论,从需求方面解释了失业等问题;着重研究了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政策主张上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时期。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两派:一是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综合在一起;二是以罗宾逊夫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主张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的联系切断,主张以分配理论来完成凯恩斯主义革命。
  (3)自由放任的复兴时期。这是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并存与争论时期,形成了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革命、以罗伯茨为代表的供给学派及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1.3 经济学说史上的七次“革命”和三次大综合
  1.3.1 经济学说史上的七次“革命”
  1. 第一次革命:斯密革命
  斯密革命是对重商主义的革命。亚当 斯密在对重商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果,形成了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一次伟大变革。其经济思想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和经济增长等方面。这次革命的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将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由流通转向了生产;二是使经济学成为具有独立体系的科学;三是奠定了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二重分析方法(抽象法和现象描述法)。
  2. 第二次革命:边际主义革命
  边际主义革命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走向成熟。先驱代表人物是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集大成者是英国剑桥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BR>  这次革命的内容有:一是分析方法采取增量分析方法,即分析自变量变动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动的方法;二是价值基础由劳动价值理论转向了效用价值理论;三是研究重心由生产转向了消费、需求及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3. 第三次革命:凯恩斯主义革命
  这一革命的含义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在理论上,摒弃了传统经济学的亚当 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机理,不相信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认为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均衡,坚决主张采用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行紧急抢救。凯恩斯还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能自动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的论断,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方面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并从总需求(有效需求)方面来说明总需求的不足是失业的原因。②在分析方法上,一改新古典经济学的个量分析方法,开创了系统的宏观或者总量分析方法。③在政策上,摒弃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主张膨胀性财政政策,主张扩大政府开支、赤字预算和举债支出。反对新古典经济学以自由放任为基础的政策基调,提出了以系统的国家干预和调节私人经济为基调的政策主张,建立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的政策体系。④在分析范式上,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原因,以区别于单个商品、单个厂商和单个消费家庭经济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凯恩斯主义革命的实质在于:以20 世纪30 年代经济危机为时代背景,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迫切需要,创建以需求管理的政府干预为中心思想的收入分析宏观经济学。它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4. 第四次革命:斯拉法革命
  凯恩斯主义革命之后,围绕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形成了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夫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之间的“两个剑桥之争”。在争论中,新剑桥学派的英国经济学家斯拉法以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对这种价值理论进行了发展,形成了“斯拉法价值理论”,这一价值理论主要体现在《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一书中,他试图建立一种独立于价值理论之外的分配理论。这就是斯拉法革命,主要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革命。
  5. 第五次革命:货币主义革命
  货币主义革命主要是对凯恩斯主义的革命。面对滞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处于危机之中,在此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界掀起了反凯恩斯主义的浪潮,20 世纪60 年代掀起的货币主义就是这次浪潮的中坚。货币主义强调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理论,在方法上宣扬实证经济学,因从60 年代掀起了一场长达二十余年的同凯恩斯主义的论战而闻名于世。现代货币主义,也称货币主义,是当代自由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经济学流派之一。它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被认为是一场对抗凯恩斯主义革命的革命。现在,货币主义虽然并没有取代当代的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在西方经济学中的正统地位,但是,它的理论与政策已受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重视。
  6. 第六次革命:理性预期革命
  20世纪70年代,由卢卡斯掀起了理性预期革命。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约翰 穆斯于1961年提出的,70年代芝加哥大学青年经济学家卢卡斯连续发表论文,宣扬理性预期假说,接着明尼苏达大学的萨金特和华莱士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