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笑了99次: 哲学悖论里的大思考
作者简介
彼得·凯弗(Peter Cave),英国哲学家,任教于英国开放大学和纽约大学伦敦分校,现任英国人文哲学家协会主席。他主持过电台节目,也为杂志写哲学专栏,还为BBC策划过专题片。他出版过8本哲学书,包括:《机器人能变成人吗?》《羊驼会坠入爱河吗?》《食人族有错吗?》《给初学者的哲学导读》等,吸引了大批粉丝,被誉为“哲学家里的段子手”。他目前生活在伦敦。
内容简介
媒体评价 ??少数令人惊艳的哲学入门书。对各类哲学问题的讨论都具有权威性。——剑桥大学哲学教授 伊姆·里德 ??以活泼、简洁、睿智的文字,写出大量令人困惑的哲学难题。强烈推荐!——牛津大学哲学教授 A·W·摩尔 ??假如羊驼能坠入爱河,肯定是爱上了这本诙谐轻松又饱含哲理的书。——英国开放大学哲学教授 蒂姆·查普尔 试 读 序言 开始思考吧! 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他们也确实这样做了。——伯特兰 · 罗素 所有人都在思考。这还不足以让我们成为哲学家,不过,也差不多了。 假如你在冥思苦想——我们为什么做好事?我们是否应该做好事、不做坏事?——那你就有点儿接近哲学家了。如果你想一窥世间万物的真相——只有大脑才能产生思维吗?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那你就是在探讨哲学了。还有,如果你问一些诸如“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此类的问题——很好,这又是一个你成功达到哲学家境界的证据! 这本书对许多难题、悖论和困惑所进行的反思,都是在讨论哲学。本书涉及的领域从伦理到上帝再到时空、从政治到意识再到逻辑,甚至包括情爱和小说。没错,一旦尝试系统、清晰地思考问题是什么、我们假设了什么,以及这些假设指向何处,你就是在研究哲学。这里面的哲学,以万花筒般色彩斑斓的风格呈现,从对话到独白,从你熟悉的日常经验到奇特的思想实验,从与上帝的对谈到蝼蚁之间的争论,从轻松的闲谈到引发关注的严肃话题。我希望所有难题都能以最轻松的方式触及你们的思维,帮你们厘清思路。这些文章我故意得比较短,就是为了引起你们更多的思考、更深入的发问和辩论。无论是跟自己、跟别人辩论,无论在工作、玩耍还是约会中,甚至在睡梦中,你们随时都可以提问和辩论。 “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中的“爱智慧”,是为了表述某些关于生命和宇宙(而非其他事物)的,最宏大、深刻的东西。事实上,如今哲学家的所作所为,大大地背离了他们的被赋予的智慧。如今的哲学家,往往是在教书,靠写书和做研究项目维持生计,稍好一点儿的在指导经济。过去的哲学家则截然不同,斯宾诺莎是个磨镜片的匠人;莱布尼茨是个图书馆管理员;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起初是东印度公司的职员,还干过兼职记者,后来当上了议员。眼下有种观点,认为哲学仅仅是一门技术——看看市面上的哲学书就知道了。技术确实很重要,但根本而言,我们不该误以为哲学仅仅是技术专家和学者的活计。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哲学思想——从柏拉图到大卫·休谟再到维特根斯坦——都是向所有人敞开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为你们传达这一点。 这些谜题、故事和对话,涵盖了哲学思考的全部领域,从逻辑推理中的形式悖论到道德困境,所有内容都是按哲学话题归类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有一句名言:“万物合谋。”——所以,书中的有些内容和难题偶尔会重复,但也是为解开不同谜题所运用的不同手段,例如:“自我的实质是什么”,“如何描述周围的世界”。有些谜题出现在别处,可能会更吸引精彩。例如,纽卡姆悖论(第66节),放在第五章“论知识”里面可能更适合,但把它和宗教哲学联系起来也挺有趣的。我倾向于将这些内容交叉、混合——让读者一跃来到更精彩的章节,而不是把问题挨个儿梳理。 只需要一群话痨组织起来,我们就有了哲学思考的材料。你们不需要具备数学思维、渊博的历史知识,也不用做科学调查,只要一点儿日常经验就够了。哲学家很少直接参与具体实践,也不必跋涉过泥泞的沼泽,或者挥汗如雨地挖掘。我们更爱的是扶手椅、笔和纸(还有键盘),甚至小酌一杯——两杯也不错。不过,哲学家确实会反思人们对于世间万物的考察,无论这些反思关乎身体、精神还是宗教,因为哲学思考本身就昭示了万物之间的联系。 4 应该拔掉小提琴家的管子吗 你在一个很普通的周一早晨醒来,却发现这一天非常不普通:有一根管子把你的身体连到不远处的一个陌生人身上了。原来,是一个小提琴家身上的管子插进了你的淋巴系统。尽管这个故事很离奇,但它与现实生活有着很大联系。在把这个故事和现实联系起来之前,先让我们的思绪飞一会儿。 小提琴家是怎么连上你的身体的呢?好吧,也许你是在医院做些常规体检。正当你打盹儿的时候,这个小提琴家突然冲进了你的病房。医生知道,救他的唯一办法,就是把他的淋巴系统连上你的。你的淋巴系统拥有一种罕见特性,对维持他的生命至关重要,这对他来说是幸运的,但你可就倒霉了。 小提琴家利用你的免疫系统不会危及你的健康;但是,当连着他的时候,你的生活就有些不便了。你得带着他去任何地方,这很可能会让你在社交、隐私和感情生活上遭遇尴尬。 现在,小提琴家正坐在你的床边。只要跟你连着,他就不会有事。你用手指轻轻弹着连接你俩身体的管子解闷。他很清楚,你随时都能拔掉管子。你的一切状况都挺好,他的一切都很不好。他可能会死,也许会死得很痛苦。为了生存,他需要你。 可以理解,小提琴家请求你别拔掉他的管子。对他来说,这是关乎生死的大事,有直接利害关系——而对你来说却恰恰相反,这根本无足轻重。然而,还有其他原因:他无权使用你的身体。他有权吗?他当然有权活下去。 拔掉他的管子,你难道没有侵犯他的生存权吗?毕竟你一定会导致他的死亡。 ? 拔掉管子在你的权利范围之内吗? 有一种简单快速的回答是“在”,你认定他无权连着你的身体,你们事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可以说,他是在侵犯你的身体自主权,所以你完全有权拔掉管子。没错,他会因为你拔掉管子而死,但那既不是你的目的,也不是你的错。这是你维护自己权利的不幸附带后果。如果他奇迹般地活下来,你也不该有意见,你一定会松一口气。因为在拔管子的时候,你的目的并不是杀他。 你们可能会对以上回答感到不安。你坚持优先考虑你的权利不受侵犯,这难道没有侵犯他的生存权吗?假设他只需借用你的身体一天,直到救命的药物送来。你仍坚持拔掉管子,这是否在你的权利范围之内? 以上观点引出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我们的权利包含什么,二是道德的适用程度。 1.哲学不能改变世界,但一定能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 2.本书英国人文哲学家协会主席、BBC专题片策划人彼得·凯弗(Peter Cave)亲自编选的99篇哲学短文。 3.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开放大学哲学系认证推荐的99个经典悖论,用99个生活场景,探讨99个严肃深刻的法律、道德、哲学难题。 4.本书能帮您重组常识,锻炼思维,与哲学家一起攻破恢弘奇伟的逻辑迷宫。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