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供给(数字时代的新经济)
作者简介
周春生。长江商学院金融教授,长江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先后获北京大学数学硕士学位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任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经济学家,中国证监会规划发展委员会委员,美国加州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等职务,在国际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 ;.;社会学者,北京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人员,研究领域涉及城乡发展、文化教育、社会问题、企业制度等。平时关注民生和社会弱势群体。近几年一直在研究国企改革、县域经济转型与特色发展、乡村振兴模式、学校教育资源均等化、农村新型养老模式等问题。编著了《大国养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如何安置?》《振兴乡村》等多部解读社会热点的图书。让更多的读者可以通过社会热点去了解国情、民情,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了解中国经济的体制、机制和功能,以及政府与经济之间日益协调的关系。
内容简介
无限供给产品是企业可以以零边际成本无限量提供,可以同时或在短时间内满足市场任意需求的产品。简言之,就是只要有需求,企业想提供多少,就能提供多少的产品。 传统经济时代的大部分产品,如食品、服装、汽车、机床等,生产过程中均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而且产量都是有限的。你投入多少人力、物力,相应就会有多少产量。 然而,新经济时代,智慧产品和数字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产能,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微软公司生产的Windows 操作系统和Office 办公软件,苹果的iOS 操作系统与谷歌的Android 操作系统,腾讯的微信,阿里巴巴的支付宝,百度的搜索引擎,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字节跳动的智能信息推送服务(今日头条、抖音),高德的电子地图服务等,都是靠一大群技术精英投入了大量劳动和智慧,开发和创造出来的,是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按照马克思理论,这些属于复杂劳动的成果。但这些和食品、服装、汽车显然有本质区别。前者可以几乎无成本、无限量地复制,想要多少,就会有多少;后者则无法复制,例如,要想多生产一辆汽车,企业得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设备重新生产一次。系统和软件的产量是没有上限的,百度的搜索服务和今日头条的信息服务也是没有上限的,可以无限供给。我们将此类产品称为无限供给产品。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传播媒介的蓬勃发展,传统经济中原本每次只能提供给少数人的服务或服务少数人的产品,变得能够让无数人同时享用,而且几乎不会增加成本。这类服务其实也可以被看作无限供给产品。例如,教室里的线下授课,只能讲给几十个人听,而网络上的课程直播,则可以同时让无数人听。音乐厅里容纳不了太多人观看演唱会,视频网站的演唱直播,则可以同时让无数人欣赏。直播视频还可以一直放在网上,供所有人反复观看。 如果要给出一个稍微权威一些的定义,我们可以把无限供给产品界定为企业以零边际成本无限量提供(复制),可以同时或在短时间内满足市场任意需求的产品。简言之,就是只要有需求,企业想提供多少,就能提供多少的产品。需要指出的是,无限供给指的是同一款产品可以无限供应,而不是企业能供应无数不同产品。比如,一个软件开发出来后可以无限供给,但并不代表一个企业能开发无穷多的不同软件。一首歌(数字音乐)可以无限供应,但不代表一个歌手要唱无数次不同的歌。 显而易见,无限供给产品不是稀缺资源,产品的使用也不再有竞争性。至于这些产品的使用是否应受到限制,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商的政策和态度了。 无限供给产品可以是终端消费品,如网络游戏、数字化的音乐作品、App 等,也可以是生产工具或生产资料,如数控机床的数控软件,银行使用的企业和个人征信数据等。 一个经济系统,其主要产品或者要素,一旦生产就可以依据需求无限量地供应,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竞争性,这样的经济系统就是无限供给经济。简言之,无限供给经济是由无限供给产品构成的经济系统。著作权、科技成果、计算机软件、数字产品等都是无限供给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里,曾提出过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概念。在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极为丰富,因此,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获得其工资由农业劳动者收入(通常只能满足最低生存标准)决定的无限供给的劳动力。然而,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概念和本书提出的产品和要素的无限供给有着重大的、实质性的区别。 首先,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劳动力同样会变得稀缺。而本书提到的产品或要素的无限供给,供应量是完全而且永远没有边界和上限的。 其次,从供应端来讲,劳动力无限供给是一个宏观概念。从微观上来讲,每个供应方,即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显然是有限的。而本书所讲的无限供给,从微观层面来讲,每个供应商自身都具有无限供给的能力。 最后,在刘易斯的理论中,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其价格是外生的,相当于最低生活保障的费用,供应方对应的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完全没有定价权;而本书讨论的无限供给产品的价格则是由供应方依据利润最大的原则决定的,是内生的,通常情况下,供应方面对的是一个有一定垄断色彩的市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如果我们把技术本身(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和劳动力、土地、资本一样当作生产要素,科技成果一旦产生,其供给也是无限的,可以被无限次重复使用,也可以供所有有需要的企业和人同时使用。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不管人们如何使用,定律都不会有任何改变;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不管人们造出多少飞机,飞机设计制造技术都将继续存在,而且会越来越先进;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使用再广,技术也会继续存在。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技术本身的供给是无限的,但通常情况下,单纯的一项技术,还无法形成可供企业和消费者直接使用的产品。生产产品的原材料和人工的供给一般是有限的。例如,苹果公司的 iOS操作系统的供给是无限的,但生产手机所用的显示屏、芯片、电池等,供给都是有限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的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不仅可以作为终端产品直接提供给用户和消费者使用,也可以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应用在企业的生产运营中。数据一旦产生,只要不加以限制,就可以被无数的需求者无限次地重复使用,没有竞争性,因此供给是无限的。2020 年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技术、数据和土地、劳动力、资本共同作为新时代生产要素的重要类型。《意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趣的是,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都是有限供给的、竞用的,而技术、数据等新经济的核心要素的供给却是无限的。既然存在有限与无限的差异,两类不同要素的配置机制也会有所区别。例如,土地、资本的所有权通常是长期有效的,而数据、技术则需要法律设定一个合理的保护期限。 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化的滚滚洪流中,新经济领域发展得如火如荼,以智能化、数字化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这个经济大变局的新时代,企业界、金融界乃至政界,均迫切需要一套崭新的经济理论,来诠释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以及把握和预测经济和商业发展的新趋势,并指导各行各业制定更科学、更合理的投资决策、研发决策、生产决策、营销决策和产业决策。 本书创新性地提出了“无限供给”这一新概念——企业可以以零边际成本无限量提供,且可以同时或在短时间内满足市场任意需求,并用抖音、今日头条、微信等无限供给的典型例证阐述了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如何创造了新需求,催生了无限供给。介绍了企业如何通过无限供给加强用户黏性、实现裂变增长、构建生态圈,以及无限供给经济中的免费模式、“羊毛党”问题、生态圈竞争、资产的无形化与客户的资产化等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