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韧性
作者简介
宋清辉,著名经济学家、独立撰稿人,法治周末、时代周报等多家媒体社论特约评论员。在新华网、香港文汇报等海内外多家媒体开设专栏,2015年曾获评证券时报社“最具影响力财经观察员奖”,2021年获智慧中国“中国产业研究发展突出贡献奖”。 担任中国质量万里行社会质量监督员、清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创新研究院特聘经济学家、互联网生态研究院研究员、湖南广电“风芒”特约评论员,以及2019中国新经济领航人物评选评委、广州城市品牌宣传工程“广式生活”评审专家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体制与金融市场。 先后出版有《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强国提速:一本书读懂中国经济热点》《床头经济学》等通俗经济学畅销书。现居广东深圳。个人微博粉丝985万、头条号粉丝61.4万,百家号64万。
内容简介
第一章加强中国韧性的新思路 第一节 中国经济依然向好 预测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跟预测奥运会上哪支球队将获得冠军的概率差不多。 可以说,经济学家预测影响经济发生变化的事件比地震专家预测地震还难,两者都是当今的世界性难题。就如 2022年还未开始时,我们无法预测俄乌冲突,无法预测马斯克入主了推特并大幅裁员、将其更名为 X,无法预测特拉斯成为英国任职时间最短的首相,无法预测人民币汇率会突然间出现大幅波动…… 未来,中国经济会怎么样,不仅现在我无法推测,甚至到明年这个时间也无法对今年作出完整的总结。但是,我们基于专业的经济学分析,大概率可以判断中国经济仍将向好。 很多具体的事项无法得到预测,但有三大趋势或将大概率持续。 第一是“抱团取暖”的国家和地区或会越来越多。毕竟,近两三年来全球经济前景一直是一片迷雾,各国的单打独斗似乎都难以成气候,各国领导人这几年也频频出席各种外事活动,目的就是组建各种联盟,形成多种组织,达成多项协议,实现经济发展共赢目标。 第二是纠纷或将持续。国与国之间既有利益又有冲突,有些冲突能够在谈判中解决,有些冲突不得不用其他形式解决;有些冲突可能短暂持续,而后就得到缓和;有些冲突则可能会影响到原油、天然气、黄金等供应,继而影响到世界经济发展格局。 第三是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仍不可小觑。很多组织、专家等都认为,近年来世界经济不景气是因为新冠疫情导致,但事实是在疫情暴发之前,世界经济就进入了迷茫期,只是疫情使得“预期落地”。当然,现下经济已在逐步复苏中。 这也意味着,2024 年将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选择抱团,大量国家和地区将辗转多个联盟、合作协议、发展组织,以此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在这种过程中,国与国之间免不了因为贸易摩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引发各种冲突而影响两国或多国经济。 与全球经济前景未知不同,人们对 2024 年的中国经济可谓是充满信心。参考以往的发展情况,中国 2024 年的经济同样谨慎乐观向上。一方面,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工业、服务业稳步发展,科技创新融入生产生活,在实现全面脱贫后农村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推动,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另一方面,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对外发出的积极信号,以及国家政策为中国未来发展注入的实质性动力,都将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创新、产业人才培养,这些均将为后期中国经济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与综合国力竞争相似,有些西方国家为了巩固自己的国际地位,或者为了防止竞争对手超越自己,他们选择的不是加大研发投入,而是通过下各种“绊子”来阻碍其他国家实现超车式的发展。近年来,中国也经历了各种不公平的贸易壁垒、关键技术的“卡脖子”等问题,这些问题在 2024 年或将依旧存在,但我们相信我们仍会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应对。 第二节 中国韧性从何而来 近年来,中国经济数据几乎都呈现出持续向好的态势,例如 2021 年 GDP 的增速为8.4%,是当时在面对新冠疫情考验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之下取得的优异成绩。可见,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一些“新动能”的发力的确推动了中国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可谓韧性十足。相比海外众多经济体当时 GDP 的再度萎缩,人们不难推测出其衰退的原因,即对新冠疫情的重视不足和防控无力。此外,国家制度上的差异,亦是中国能够快速控制公共卫生事件、经济快速恢复的重要原因。 为人民服务还是为资本服务,这是各国执政党的最大区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着民主和自由的旗号命令国民为资本服务。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通过各种方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都在告诉中国人民,奋斗是在为自己创造幸福。劳动人民有了强烈的归属感、能看见未来的曙光,自然会锲而不舍、奋勇直前、力求有所作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4 亿中国人民的勤劳与创造,协力赋能中国经济,推动中国在一次又一次世界经济衰退的环境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勤劳,是中国韧性的源动力之一。中国全面脱贫,是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脱贫靠的不是爱心人士的捐赠,不是国家给予的补助,而是贫困群众在国家提供知识、物料、渠道等的背景下,通过劳动创造出足以使自己摆脱贫困的价值。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人民在脱贫道路上不仅做到了“授人以渔”,还做到了“精准授人以渔”,做到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些举措避免了如用小杆钓大鱼、用大网捞小鱼的无用功。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种植适宜的农作物、根据人们消费需求,加工农产品、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以上种种都使得人们的收入来源多起来、钱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 教育,也是中国韧性源动力之一。《论语》指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正是因为中国人的虚心求学、取人之长,中国的科学技术实力才得以快速提升。得益于教育赋予人们的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推动着国家经济由前期的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虽然这一路上有坎坷、有失利、有挫折,但中国人民不怕输、敢向前的冲劲,能让许许多多的不可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可能。 齐心协力,更是中国韧性源动力之一。中国被称之为“世界基建大国”,这离不开齐心协力、坚忍不拔的国之栋梁。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各地紧急医院的建设,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从设计到完成施工,从人员招募到组织建设,各方面都进行得有条不紊,积极配合且主动冲在一线、最危险的地方的奋斗者更是数不清,中国人民以万众一心的姿态,诠释了众志成城。 全球经济危机重重、走势动荡,中国经济依然向好、韧性十足。 推荐1.两大动力提升经济韧性 党的宗旨、政策、方针 人民的信任、团结、勤劳 推荐2. 三大方面提振经济活力 新思路:中国式现代化 新动能:自贸区、城市群、都市圈建设 新途径: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国企、民企、小微企业的成功打造 推荐3. 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实践, 助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