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53.00
折扣价: 31.80
折扣购买: 胸怀大气(陶诗言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ISBN: 9787504664846
陶诗言院士是当代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是我国 天气预报理论和方法的开拓者之一,是国际知名的大 气环流和季风研究专家。陶诗言1919年出生于浙江省 嘉兴县,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学系,1944年进 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跟随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 可桢、赵九章等从事科研工作。20世纪50年代,他从 北半球大气环流出发,提出影响我国的寒潮路径,大 大提高了寒潮预报水平。60年代,他为我国“两弹” 试验提供了准确的气象保障。他也是中国卫星气象事 业的开拓者,最早将卫星资料用于我国天气分析和预 报,填补了中国卫星气象的空白。70年代,针对我国 暴雨灾害的严重性,陶诗言对暴雨以及中、小尺度系 统的天气学特征及动力学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大大提高了对我国暴雨系统的认识。80年代后,他对 东亚季风变化和异常、成因与预测进行了系统研究, 使我国在季风研究方面跨进世界先进行列。陶诗言还 对气候预测和气象灾害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重 要成果。陶诗言大力推动两岸气象界的交流与合作, 得到两岸气象界同仁的肯定与尊崇,推动中国气象学 界走向世界,为我国大气科学赢得良好的成长空间。 即便退休之后,陶诗言在耄耋之年,仍以“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精神,为我国的大气科学事业作出重 要贡献。 陶诗言的一生始终站在国际气象科学前沿,将国 家重大需求作为自己的研究任务和方向。陶诗言院士 为我国当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和实践撰写了许多论著, 已发表科学论文170余篇,著作(专著、合著、译著 )30多部,在国际大气科学界享有崇高的声望。比如 20世纪60年代日本《气象纪要》杂志的某一期有一半 以上篇幅用来登载陶诗言院士的学术论文;1978年10 月陶诗言作为会议主席主持召开了由世界气象组织( WMO)委托组织的国际台风会议,有50多个国家专家 参加,这在当时大大提高了中国气象学界的国际声望 ;陶诗言一直担任中美关于大气co2气候效应合作研 究的中方首席科学家,多次应美国、日本、法国等国 家邀请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 陶诗言院士对中国气象事业的贡献,得到了国家 和人民的信任与尊敬。1978—1984年陶诗言院士担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1978年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 员(院士);1978—1992年当选为第五届、第六届及 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被选为第20届中国气象 学会副理事长,1986年当选第21届中国气象学会理事 长;1987年因东亚大气环流研究(与叶笃正院士等合 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的“中国之暴雨” 研究获199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由于成 就突出,他于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 步奖。1977—1996年任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 委员会中国首席代表;1988—1992年任第四届科联和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联合科学委员会(JSC)委员等 。 根据“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总体 部署,采集小组进行了大量的陶诗言成长资料采集和 学术成长研究工作。为了全面还原陶诗言一生的学术 成长和人生轨迹,我们综合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 哲学等学科理论,采取了包括人物访谈、档案查阅与 资料考证、图片收集和分析、音视频采集和整理、工 作场所的考证、文本分析与解读以及对比验证等研究 方法,力求真实、全面、科学地反映陶诗言一生的学 术成长及其规律。 采集小组广泛收集了陶诗言公开发表和没有公开 发表的国内外文献和书籍,收集的著作包括《高空分 析与天气预告》、《锋生与高空变形场的改变》、《 大气环流》、《中期天气预告》、《西藏高原气象学 》、《北半球冬季阻塞形势的研究》、《中国夏季副 热带天气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平流层大气环流 及太阳活动对大气环流影响的研究》、《平流层大气 环流的研究》、《中国夏季副热带天气系统若干问题 的研究》、《卫星云图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 、《热带天气预告手册》、《大气的锋》、《中国之 暴雨》、《中国的梅雨》等多部早年原版著作(译著 、合著等)书籍;收集发表论文170多篇;重要传记 资料13份。由于战乱、社会变革、单位变迁等原因, 目前陶诗言尚存的未公开出版手稿、信件较少,为此 我们通过报刊征集和私人通信等各种方式,与陶诗言 院士的学生、同行、家属和朋友多次交流,征集到一 些珍贵的史料。不可否认,这些材料为系统揭示陶诗 言人生经历和研究积累,特别是成长规律,提供了一 些清晰的历史脉络。 在查阅资料、整理和比对核实方面,我们先后赴 上海、浙江嘉兴、江苏南京、北京等地进行了信息和 资料的收集,其中包括浙江嘉兴实验小学档案室、嘉 兴一中档案室、宁海中学档案室、南京大学档案室和 博物馆、江苏气象局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南京第二历 史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档案馆、中国气象局图书馆和档案馆、国家图书馆等 ,力求完整地搜集陶诗言院士求学和工作期间的档案 材料,包括大学学籍表、成绩单、科研资料等。另外 ,我们对陶诗言工作过的原中央研究院北极阁气象研 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办公室等进行实地探访,考察 了主要气象观测设施和陶诗言工作的办公室等场所等 。在陶诗言家中详细采集了陶诗言的工作和生活现状 ,并完成了实物材料的搜集、整理。我们试图通过宏 观的考察和微观分析和描述,详细解析并完整还原陶 诗言及其研究团队的科研工作氛围和生活状况。 在全面了解学科背景和资料文献的基础上,采集 小组对陶诗言院士进行了多次专题访谈,对陶诗言求 学期间所在的嘉兴实验小学、嘉兴一中、宁海中学、 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的有关老师,以及最早工作 的北极阁和后来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 气象局的同行等进行了专门访谈,对其学生丁一汇院 士等、助手卫捷教授、大学同学黄士松教授和学生兼 同事徐国昌教授、其子陶礼光教授和相关的朋友进行 了逐一访谈。通过访谈,尽可能挖掘陶诗言学术成长 经历的具体细节和学术思维的重要节点,重点厘清了 目前已有文献和记录中不尽详细的关键信息。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