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三昧音乐会/同题散文经典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竹阴读画 ◎郭沫若 傅抱石的名字,近年早为爱好国画、爱好美术的 人所知道了的。 我的书房里挂着他的一幅《桐阴读画》,是去年 十月十七*,我到金刚坡下他的寓所中去访问的时候 ,他送给我的。七株大梧桐树参差地挺在一幅长条中 ,前面一条小溪,溪中有桥,桥上有一扶杖者,向桐 阴中的人家走去。家中轩豁,有四人正展观画图。其 上仿佛书斋,有童子一人抱画而入。屋后山势壮拔, 有瀑布下流。桐树之间,补以绿竹。 图中白地甚少,但只觉一望空阔,气势苍沛。 来访问我的人,看见这幅画都说很好,我相信这 不会是对于我的谀辞。但别的朋友,尽管在美术的修 养上,比我*能够鉴赏抱石的作品,而我在这幅画上 却享有任何人所不能得到的画外的情味。 三十二年十月十七*沫若先生惠临金刚坡下山斋 , 入蜀后*上光辉也。…… 抱石在画上附题了几行以为纪念,这才真是给予 了我“*上光辉”。 我这***记是这样记着的: 十月十七*,星期*。 早微雨,未几而霁,终*昙。因睡眠不足,意趣 颇郁塞。…… 十时顷应抱石之约,往访之,中途遇杜老,邀与 同往。抱石寓金刚坡下,乃一农家古屋,四围竹丛稠 密,颇饶幽趣。展示所作画多幅,意思渐就豁然。* 蒙赠《桐阴读画》图一帧,美意可感。 夫人时慧女士享以丰盛之午餐。食时谈及北伐时 在南昌城故事。时慧女士时在中学肄业,曾屡次听余 讲演云。 立群偕子女亦被大世兄亲往邀来,直至午后三时 ,始恰然告别。…… 记得过于简单,但当天的情形是还活鲜鲜地刻印 在我的脑子里面的。 我自抗战还国以后,在武汉时代特别邀了抱石来 参加政治部的工作,得到了他不少的帮助。武汉撤守 后,由长沙而衡阳,而桂林,而重庆,抱石一直都是 为抗战工作孜孜不息的。回重庆以后,政治部分驻城 乡两地,乡部在金刚坡下,因而抱石的寓所也就定在 了那儿。后来抱石回到教育界去了,但他依然舍不得 金刚坡下的环境,没有迁徙。据我所知,他在中大或 艺专任课,来往差不多都是步行的。 我是一向像候鸟一样,来去于城乡两地的人,大 抵暑期在乡下的时候多,雾季则多住在城里。在乡时 ,抱石虽常相过从,但我一直没有到他寓里去访问过 ,去年的十月十七*是**的一次。 我初以为相隔得太远,又加以路径不熟,要找人 领路未免有点麻烦;待到走动起来,才晓得并不那么 远。在中途遇着杜老,邀他同行;他是识路的,便把 领路的公役遣回去了。 杜老抱着一部《淮南子》,正准备去找我,因为 我想要查一下《淮南子》里面关于秦始皇筑驰道的一 段文字。 我们在田埂上走着,走向一个村落。金刚坡的一 带山脉,在右手绵亘着,蜿蜒而下的公路,历历可见 。我们是在山麓的余势中走着的。 走不上十分钟光景吧,已经到了村落的南头。这 儿我以前是走到过的,但到这一次杜老告诉我,我才 知道村落也就叫金刚坡。有溪流一道,水颇湍急,溪 畔有一二家面坊,作业有声。溪自村的两侧流绕至村 的南端,其上有石桥,名龙凤桥。过桥,再沿溪西南 行,不及百步,便有农家一座,为丛竹所拥护,葱茏 于右侧。杜老指出道,那便是抱石的寓所了。 相隔得这样近,我真是没有想出。而且我在几天 前的重九登高的时候,分明是从这儿经过的,那真可 算是“过门而不入”了。 竹丛甚为稠密,家屋由外面几乎不能看出。走入 竹丛后照例有一带广场,是晒稻子的地方,横长而纵 狭。屋颇简陋并已朽败。背着金刚坡的山脉,面临着 广场,好像是*尽了折磨的一位老人一样。 抱石自屋内笑迎出来了,他那苍白的脸上涨漾着 衷心的喜悦。他把我们引进了屋内。就是面临着广场 的一进厅堂,为方便起见,用篱壁隔成了三间。中间 便是客厅,而兼着过道的使用,实在不免有些逼窄。 这固然是抗战时期的生活风味,然而中国艺术家的享 *就在和平时期似乎和这也不能够相差得很远。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