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 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  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
作者: (英)迈克尔·莫里斯 著 李国山 译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63.80
折扣购买: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 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
ISBN: 9787559851833

作者简介

作者:迈克尔?莫里斯,英国人,萨塞克斯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哲学史、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等,著有《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剑桥语言哲学导论》等。 译者:李国山,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任教于南开大学哲学系,现为外国哲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语言批判与形而上学》等。

内容简介

一种康德式的概览 探讨一部难解的著作,一个提纲挈领的概览总是有帮助的。由于其评论有一个数字编排顺序,所以《逻辑哲学论》自带一种特殊的概要。该书展现了它的七个主要论点: 1.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2.发生的事情,即事实,是原子事实的存在。 3.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 4.思想是有意思的命题。 5.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 (基本命题是其自身的真值函项。) 6.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是: 这是命题的一般形式。 7.对于不可说者,必须保持沉默。 依据第一个论点的注释所展示的编码系统,该书的所有其他内容都作为对这七个论点的评论或说明,或者作为评论的评论,或者作为评论的评论的评论,等等。 接下来的各章可大致分配给如下这些评论。第一章涉及论点1和2。论点3中用到的“图像”这个概念会在第三章中加以说明,而它于论点4中在语言上的运用是第四章的主题。对语言的探究有一个确定的历史,这是第二章的主题。第五章处理论点5和6。维特根斯坦认为这两个论点会给唯我论问题带来重要的影响,而这是第六章的话题。第七章探讨论点6在逐步导向论点7的过程中,为哲学带来的进一步后果。 不过,如上概览不大可能为初读此书的人带去她所需要的帮助。我们想知道整个是怎么回事儿,而这七个论点并没有揭示得很清楚。这里有必要回想一下,维特根斯坦的《战时笔记》在论及这个研究规划时是以下面这个评论开头的: 逻辑必须照顾自己。 (NB 2; TLP 5.473) 我觉得,对这句话意思最简单的理解,是把它当成得自对一个广义康德式哲学难题的某种关切。(难以确定的是,维特根斯坦对康德的东西—实际上也是对任何东西—到底读了多少。但他的哲学之路无疑有着某种广义的康德式定位。)接下来,我将从这个略微不同的视角,对《逻辑哲学论》做一个简要概述。当然,这是有争议的,就像《逻辑哲学论》阐释中任何别的东西一样。可是,初读此书的人士,需要为其勾勒出一个轮廓来。再说了,有一个可见的轮廓总比没有强,哪怕最后当一幅漫画给扔了。 这里便有一种提出康德所关注的某些论题的方式。我的一位数学家朋友有回对我这么说:“数学家们关心数与数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正是这样一些数,可用来为实在世界中像牛羊这样的寻常事物计数,这难道不令人称奇吗?”显然,我这位朋友看问题的方式颇为奇怪,但要说出到底哪点不对劲又不那么容易,而要弄清为避免陷入这种套路必须接受什么,就更加困难了。 一开始,我们会倾向于这么说:数可用来为实在世界中的寻常事物计数,并不是什么偶然事件;毋宁说,在拥有事物的那一刻,我们必定就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从而也能区分开一个事物和两个事物,而这向我们提供了为它们计数的可能性。总之,并不是数有自身的来历,随后被用于为事物计数;宁可说,它们源自对事物的计数,而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获得了吸引数学家注意的有趣属性。 这种回应并不全错,但在两个关键方面显出不足。第一,只是区分开事物,对计数还不够,对算术也不够。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关键的附加概念—关于某种类型的一个系列中的后继者的概念。这样我们就可以问:关于一个后继者的概念从哪里来?第二,说数源自区分事物,这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这又给关于事物的构想施加了压力:关于一个事物的概念需要连带着关于同一性(还有与之关联的特异性)的概念。此外,同一性概念似乎与分类关联在一起:我们要识别一个事物,就得把它当成属于一个特定种类的一个事物来识别。这样我们便可以问:关于一个事物的概念,外加这些与之关联的同一性和分类概念,是从哪里来的? 无论怎么说,我们都得考虑到关于这些基本概念(像所有概念一样)的一个重要事实:它们都带着某些承诺,而我们倾向于把这些承诺视为必然真理。有些东西似乎对于任何可描述为连续的关系都必然为真。有些东西似乎对于任何可当作一个事物进行计数的东西都必然为真。关于同一性似乎存在着某些必然真理。而且似乎有这样一些东西,它们对于任何可说成是属于某个特定种类的东西,都必然为真。我们禁不住会说,我们在考虑寻常的计数实践所预设的东西时,所揭示出来的正是关于世界的必然真理。原只为消除我的数学家朋友的惊讶,不想却把我们引去考虑世界的必然结构—要使计数甚至交谈成为可能,世界绝对必须是怎样的。 大致说来,这便是康德所想到的。有些东西对世界必然为真,而这些便是我们考虑要使数学—确切地说,一般性的思维—有意义所要求的是什么时,所揭示出来的东西。这本身就让人迷惑。我们自然会想,我们关于对世界为真的东西的理解,是由经验提供的—通过我们借感官对周遭事物的感知。但经验似乎只向我们呈现偶然真理:呈现真的,但并非必然真的东西。我们观察到一只羊在一座山上,或者一根指针在一个表盘上的实际位置:我们并没有观察到羊、山、指针和表盘必定是怎样的。所以,我们怎么可能知道事物在世界上必定是怎样的呢?怎么可能知道对世界必然为真的东西呢? 还只是大致地说,康德的回答是这样的。他认为,一个真理要是必然的,就得是在不求助经验的情况下可以被知道的,就是说,它必须是先天的。但是,要作为一个关于世界的真理,它就得超出可仅仅通过分析相关概念得来的东西:它必须拥有某种由世界,而不是由概念提供的东西。用他的术语说,这意味着它必须是综合的,而不是分析的。所以康德认为,要应对类似我的数学家朋友那样的困惑,我们得诉诸一类特别的真理:既是综合的,又是先天的真理。这本身就令人迷惑不解。为让世界提供某种概念之外的东西,似乎需要与世界的某种遭遇或亲知:康德称这种亲知为直观。但这种亲知或直观,一定不被允许与它所传达的真理是先天的这一事实相妥协:它必不可求助于任何经验。于是康德便认为,必定存在某种关于世界的先天亲知或直观。接下来的挑战,便是去理解这样的事情是如何可能的,而这便是康德本人的正面哲学的开端。 如果我们把维特根斯坦当成是在对这种立场做出回应—即便他的回应不是,或者一开始不是,直接针对康德本人对这一立场的表达的—我们便可以理解他在《逻辑哲学论》中所做的事情。根据维特根斯坦从罗素那里得来的一种逻辑观,必然真理是由逻辑处理的事务。坚持认为“逻辑必须照顾自己”,就是坚持认为,必然性在某种意义上独立于世界,也就是坚持认为,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视作必然的或逻辑的真理,而无须任何关于世界的亲知或直观。按这种观点,要加以抵制的,是先天综合真理这个观念。 有这么一种方式,可避免诉诸先天综合真理,同时依然既容许存在关于世界的必然真理,又容许我们知道它们。我们通过坚持认为先天真理(只要此处还谈得上真理)只是通过理解我们借以向自己表象世界的系统而被知道的,来避免诉诸先天综合真理:若我们诉求的只是表象系统的性质,那我们就仍然在分析的而非综合的(用康德的术语)领域之内。但是,只要满足某个特定的条件,对这一系统的理解,其实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我们需要坚持认为,该系统必定要么作为镜子,要么作为被镜现的东西的方式,就是世界必定所是的方式。假如我们拥有表象系统和被表象世界之间的这种符合关系,我们便拥有实为关于世界的必然真理的东西的先天知识,却无须关于世界的任何先天直观或亲知。 窃以为,这里粗略表达的便是《逻辑哲学论》所提出的观点—要是还能说《逻辑哲学论》提出了什么观点的话。其核心就是关于某个表象系统—任一表象系统—和世界的关系的论点:一者必定在某种意义上镜现另一者。就是这样一个假定:一个表象系统和世界必定具有相同的形式。这就是《逻辑哲学论》中的语言哲学的中心论点,也就是被有些误导性地描述为“图像”理论的那种观点—由本书七个主要论断中的论点3和4所表达出来的观点。 关于形式同一性的假定为真,仅当世界是某个特定的方式,同时语言也是某个特定的方式。要使同一形式假定为真,世界必须所是的方式,在论点1和2以及从属于它们的评论和说明那里得到详细阐述。语言必定所是的方式,在论点3、4、5、6及对它们进行说明和发展的评论里被展现出来。可是,若同一形式假定为真,则会发现,要陈述出它来,会面临难题:我们无法借语言走出语言本身和世界间的镜式关系。而这意味着整个康德式的哲学事业成了不可能的。这也适用于任何想要言说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的哲学—包括《逻辑哲学论》本身。而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会有论点6靠后的那些评论和论点7。如此便表明,正确谈论康德式难题的唯一方式,却以推翻所有哲学而告终。 概览就到这里:当然,恶魔躲在细节里,以下各章会加以说明。 ——摘自迈克尔?莫里斯《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1921年出版的《逻辑哲学论》是20世纪哲学领域伟大的著作,其巨大的冲击力几乎颠覆了传统哲学世界的格局和研究方向,并对之后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内容深奥、逻辑复杂、自相矛盾,也让维特根斯坦一直饱受争议,百年过去,人们仍对这部复杂且富有诗意的作品抱有极大兴趣。 但《逻辑哲学论》的阅读与理解无疑是十分困难的:首先,维特根斯坦没有按照通常的学术规范,采用一般哲学著作的写作方式,而是以一种极其精炼的、格言警句式的写作方法,阐述其学术思想。论题与论题之间缺乏彼此呼应和必要的解释。其次,多数断言都没有严谨的逻辑论证,尤其最后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几条评论,引出了巨大的逻辑悖论。本导读对《逻辑哲学论》进行了逐段逐句的详细解读,让这部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变得可被理解。 本书对《逻辑哲学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是研究此书经典的导读读本;译文精准且通俗流畅,既适合哲学研究者阅读,又适合普通哲学爱好者阅读。 本书按照《逻辑哲学论》七大论题的写作顺序对文本进行了逐段逐句的串联解读,适合与《逻辑哲学论》原著对照阅读,更能加深对维特根斯坦早期学术思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