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清话(精)
作者简介
陈馨,陈从周之女。现在法国北方高等商学院(EDHEC)任教。 陈从周,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翁。原籍绍兴,生于杭州。之江大学文学学士、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从周先生是我国园林文化大家,也是散文家,他对中国古代园林的保护与发展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建筑大师贝聿铭说,他是“一代园林艺术宗师”。
内容简介
说园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 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 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 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 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 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 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 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 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 ,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 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 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午画船桥下过 ,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 ,这是动观。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有关 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像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 ,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 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 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 呢?简言之,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 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 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 蹊(路)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 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 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 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 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 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 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 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 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 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 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 满种箬竹,各具风貌。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 ,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渐少,似要引以为戒。宋人 郭熙说得好:“山以水为血脉,以*为毛发,以烟云 为神采。”*尚如此,何况树木呢!我总觉得一个地 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 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 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要能 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这当 然也包括花卉在内。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 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 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 。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 、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 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 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 发。 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在处理上亦应区别 对待。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湾环,都存乎此理 。“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些词句不但写 出园景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同时高柳、杏梢又都 把人们视线引向仰观。文学家*敏感,我们造园者应 向他们学习。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则 又皆留心俯视所致。因此园林建筑物的顶,假山的脚 ,水口,树梢,都不能*率从事,要着意安排。山际 安亭,水边留矶,是能引人仰观、俯观的方法。 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无 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 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我 曾提过风景区或园林有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 ,使游人产生*多的兴会、联想,不仅仅是到此一游 、吃饭喝水而已。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 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彩,两者相辅相成,不矛盾 而统一。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有古今文化的***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 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九狮山亦然。鸳 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 然大悟,竟寓鸳鸯之意。奈何**有许多好心肠的人 ,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 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 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 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 多增趣味。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留园)、梅园 、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 、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是佳例。亭榭之额真 是赏景的说明书,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 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而联对文辞之隽 永、书法之美妙,要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镇江 焦山顶的别峰庵,为郑板桥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 花树,门联写着“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游者 见到,顿觉心怀舒畅,亲切地感到景物宜人,博得人 人称好,游罢个个传诵。至于匾额,有砖刻、石刻, 联屏有板对、竹对、板屏、大理石屏,外加石刻书条 石,皆少用画面,比具体的形象来得曲折耐味。其所 以不用装裱的屏联,因园林建筑多敞口,有损纸质, 额对露天者用砖石,室内者用竹木,皆因地制宜而安 排。住宅之厅堂斋室,悬挂装裱字画,可增加内部光 线及音响效果,使居者有明朗清静之感,有与无,情 况大不相同。当时宣纸规格、装裱大小皆有一定,乃 根据建筑尺度而定。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