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作者: 姚念慈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ISBN: 978710805268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由是可知,清廷得知叛乱在二十一日丙戌,当日 即由玄烨与议政王大臣面议决定出兵。这就彻底排除 了魏象枢在议政会议中阻挠出兵,并与索额图争论的 可能。按清初定制,“凡议军情,汉官从未与议”。 大举出征,议政会议更由皇帝主持。玄烨此次会议出 兵,即谨守满洲传统,且所发之兵为禁旅八旗,岂容 汉官厕身其中。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王熙。韩葵《王 熙行状》:“十二月,闻吴逆之报,即赴内朝集议, 至除夕始归。”此所谓“内朝集议”,即议政王大臣 会议无疑。正因王熙参与清廷发兵会议的全过程,所 以,他为象枢辩诬才格外有力。此其一。 那么,是否存在清廷定计出兵之后,又遭魏象枢 阻挠的可能?上列第二条二十二日丁巳所记三事,即 调桑峨为湖广提督,命孙、线固守广西,命瓦尔喀进 四川,皆为前一日议政会议的结果。《实录》、《方 略》皆书谕兵部,即奉命行事。揆之惯例,绝无大举 出征既定而又于具体调动任命之时再集满汉群臣会议 之理。另据《王熙行状》,“丙辰(十五年),奉谕专 管密本。前此汉官不与闻兵机,盖异数也”。王熙以 兵部尚书的身份,至康熙十五年方破例参预军机。可 见叛乱初期,清廷军事调动皆对汉官保密,魏象枢根 本无从得知其情,更遑论挺身而出阻挠。此其二。 二十二日以后的情况又如何。从上引第二条可知 ,二十二日当晚,京城中爆发了颇具规模的杨起隆叛 乱,旋为清廷镇压,逮捕数千人。《方略》记杨起隆 案于二十四日,乃逮捕后进行审理的综述,细谷良夫 已经指出。而魏象枢则立即卷入到杨起隆案的审理之 中。《寒松老人年谱》癸丑年(康熙十二年)“十二月 十九日,奉旨升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甫到任,即同 三法司会审放火大盗杨起隆一案。除夕,乃出署。” 也就是说,至迟从二十三日起直至三十日除夕,魏象 枢一直封闭在衙署中审理案情,无从分身参与朝廷议 事。即使他能通过某种途径获知吴三桂叛乱,以及清 廷二十三日的上谕和二十七日的诏文,也绝无可能在 会议中阻挠发兵。除夕之前,王熙在宫中,魏象枢在 都察院衙署,二人不可能相接。故可断言,王熙于会 议中所曾闻知象枢“有苗格”的议论,必不在商议发 兵的议政会议。再看十三年初的情况。《实录》十三 年正月戊辰(初三日),遣都统巴尔布,护军伊尔度齐 先赴荆州,又命副都统扩尔坤将兵往西安。壬申(初 七日)谕湖广总督蔡毓荣调兵守沅州。对照《起居注 》,自元旦至初八日,玄烨一直在宫中宴请、祭祀, 未接见汉官,初九日方御门听政。又可证戊辰、壬申 两日的三次调发军队皆为宫中密议。满汉部院大臣概 不得预,魏象枢岂有例外。此其三。 以上三点,足证玄烨所谓魏象枢阻挠议政王大臣 会议发兵平叛,且与索额图争论成隙,洵属诬辞。且 可知,王熙所说魏象枢于会议时“有苗格”之论,必 在十三年初清廷发兵已成定局之后。《年谱》甲寅( 康熙十三年)首记:“是时吴逆变乱,人惊风鹤。余 凡有奏疏,皆从地方人心起见。因邪教煽惑勾连,则 有《谨陈要地当设之道员以资弹压等事》一疏;因湖 广、四川大兵屯集,供应浩繁,则有《用兵之地钱粮 暂宜缓征等事》一疏;因逆贼蛊惑,人心披靡,则有 《密陈申明法纪鼓励人心之大端等事》一疏:皆系密 奏。”因系密奏,例不收存于文集,非专为避某人之 嫌。而象枢积极为清廷献策,殚精竭虑,以尽其愚诚 ,则可以想见。象枢登清廷首科进士。康熙十三年初 ,“奉上谕因大兵进剿逆贼,指日荡平,地方恢复, 需人甚急,着臣等虚公举荐”。象枢即举顺治朝摘发 吴三桂在四川观望不前,不亟进攻西南,而遭反噬流 徙塞外的郝浴。云其“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之 时,因从封疆起见,不附其势,不畏其威,致三桂成 不共戴天之仇。三桂之所仇,正为国家今日之所取, 何忍终弃之”。观此则知象枢效忠清廷,与叛逆势不 两立,绝无丝毫瞻顾之心。积极支持玄烨撤藩平叛的 满洲户部尚书米思翰于十三年底去世,象枢挽诗有云 :“持筹共念输将苦,切齿难忘寇贼频。社稷忧劳睢 此日,朝廷依赖少斯人。”象枢引其为同志,即非自 外于清廷,亦证昭裢、魏源以象枢欲杀米,适为无根 浮谈。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象枢会议时“有苗格” 的议论,是在十三年初清廷大兵征发之后,提醒清廷 需申明纪律,维护其王师形象,并大修文德争取民心 ,以瓦解叛军之类。此与当时谕令大军出征,“务令 秋毫无犯,安辑地方”,“统兵主帅各宜体朕为民除 叛用兵之意,申明纪律,严加钤束”等谕旨一脉相承 。而后来玄烨所谓“不必发兵”,“力言不可”,并 为“满大臣面嗤之”等等,与象枢本意风马牛不相及 。 魏象枢于十三年初连上三密疏为清廷积极进策, 次月又举荐吴三桂的宿怨郝浴复出。按说,象枢对三 藩的态度已甚明朗。但如果此前象枢曾在其他场合, 因反对发兵而与索额图相争,为玄烨所闻,又恰为王 熙所未闻,果尔,则后来玄烨上谕只不过是魏、索二 人争论的时间、地点之误,而于象枢基本立场的判断 并无偏差。那么,有无可能象枢得知清廷出兵已成定 局之后,急忙调转立场,以求得玄烨及满洲统治集团 的宽容呢?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