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一生只为酬三顾:诸葛亮
ISBN: 9787568092579
林葳,曾任中国阶梯素质教育中心编辑室主任,京华时代(北京)有限公司编辑,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专业从事写作。出版的作品有《胡雪岩全传》《品康熙》《李鸿章传》等作品
"此时诸葛亮已年满十五,在几年的流浪旅程中,他看到的尽是战争带来的兵荒马乱:土地荒废;老百姓妻离子散;平民被迫拿起刀剑铤而走险,干起盗匪的勾当。这些悲惨的见闻,对诸葛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强烈认识到,文韬武略对一个立志奋发图强的男儿有多么重要,他决心刻苦学习,把过去几年耽误的读书时间补回来。 诸葛亮读书的地方叫做学业堂,在襄阳城南岘山下。学业堂是刘表创建的,刘表本人是儒生出身,十分重视教育。学业堂建成后,他聘请了很多名士如司马徽、宋忠等人来当教师。诸葛亮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每天起早睡晚,学习非常刻苦。此时襄阳的儒学风气已相当浓厚,诸葛亮的业师就是荆州名士司马徽。 然而,当诸葛亮刚刚觉醒,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时,一场不幸又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一夕染病,骤然离世!叔父的死,深深刺痛了少年诸葛亮的心。他将叔父葬在岘山下,一个深夜,他呼叫着、痛哭着,发疯地奔向小山岗,任凭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仰天长啸! 身后的大树倒下了,人世艰难,何处才有他的栖身之地?还好刘表顾念旧情,出面安抚了诸葛亮一家,并表示愿意把诸葛亮留在身边做事。但诸葛亮有点瞧不起目光短浅、碌碌无为、毫无抱负的刘表。 从这时起,少年诸葛亮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不再寄人篱下、仰人鼻息,而要凭借自己的本事,过自食其力的全新生活;要用自己的才智,解救自己和民众于苦难之中;用要自己的能量,去照亮黑暗的世界,光耀诸葛家族。 诸葛亮也拒绝了两位姐姐要他去江东的建议,决定带着弟弟独立生活。他变卖了叔父诸葛玄留下的些微财产,直接去见刘表,表明自己想自力更生的意愿。 刘表起初打算留下诸葛兄弟,只是出于对这两个孩子的同情,既然诸葛亮主动提出要离开,他自然求之不得,但面子上的功夫还是要做的。他帮助诸葛亮在襄阳城西二十余里处找了一块坡地,搭建了几间茅舍,使兄弟俩得以安顿下来。 这个地方属伏龙山脉,忽有一山“隆然中起”,北枕汉水,林泉幽邃,蔚然深秀,这便是古隆中。至此,诸葛亮结束了流浪生涯,在隆中找到了第二故乡,自行耕种,过着半耕半读的隐居生活。 " "◎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 ◎定大计,谋良策,功盖三分。 ◎扶二主,呕心血,鞠躬尽瘁。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 ◎他一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他是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发明家。他留下了许多名篇,如《出师表》《诫子书》等。他发明的很多实用的器具,如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同样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学家钱穆曾评价他:“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