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囚笼

主体的囚笼
作者: 孙少华
出版社: 中国财富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主体的囚笼
ISBN: 9787504782069

作者简介

孙少华,四川大学艺术学博士,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领域: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技术。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艺术呈现与传播研究”、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国产动画的媒介暴力研究”、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国产影视剧审美品质研究”等。在《当代电影》《现代传播》《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文章多篇。

内容简介

\"第二章 “世界”的构建:虚拟现实的不可抗性分 析 加拿大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Adams Innis)认为技术是整个文化结构的动因和塑造 力量。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诞生。 VR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技术与艺术形式,正推动着一种 “虚拟文明”的诞生。在 CGI(通用网关接口)技术、 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 VR 技术正在成为 这个世界的主导性技术的时代,“虚拟”悄然进入了人 类的日常生活,并成为这个时代乃至这个文明的关键词 之一。一直以来,虚拟指的都是想象捏造的事与不符合 实际的事,虚拟若非背离现实,至多也只是如许多艺术 作品那般,是对现实的一种仿拟或复制。但在如今这个 时代,虚拟已经成为现实的一种基本形态,成为世界的 一种存在方式。这不仅是德勒兹那种在哲学意义上对虚 拟的实在性的论证:“我们已将潜能(virtuel)与实 在(réel)对立起来。现在,这一不甚精确的术语应当 得到修正。潜能并不与实在对立,而只与现实(actuel )对立。潜能之为潜能具有充分的实在性。”在实践层 面上,虚拟正在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技术形态乃至文化 形态切切实实地改造着、构建着人类的生存世界。催化 这种“虚拟文明”成熟的核心技术正是VR,这也正是为 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未来“元宇宙”的构建必须基于VR 技术的原因。可见,作为未来人类虚拟化生存的主导力 量,VR不仅缔造着文明,更构建着“世界”。 与其他媒介技术及艺术形式不同,VR所构建的“世 界”是双重意义上的世界,这个“世界”既是现实生存 的自然世界,又是虚拟生存的虚拟“里世界”。一方面 ,VR这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迅速普及使其在自然世 界中为人类构建了一个技术性的“环世界”,并将主体 环绕其中。这个“环世界”不仅直接构成了主体的生活 世界,还作为一种技术性塑模直接形塑主体的所感所知 。不仅如此,这一“环世界”还有可能成为一种政治层 面的区分机制,使主体不得不主动接纳VR,否则就将变 成现实世界中的“赤裸生命”。另一方面,VR为人类构 建了一个在实在论层面相仿于现实,但在创意和审美层 面上相异于现实的虚拟“里世界”。由于主体的感知器 官已被VR装置所遮蔽,主体所接收的知觉信号也被人工 数字信号所置换,进而主体意识也被抽离至虚拟“里世 界”。因此,从感知层面上来说,虚拟“里世界”与现 实世界都是实在世界,并没有存在论上的显著差异。但 在视觉呈现与内容构建上,虚拟“里世界”却超越了现 实,它比现实世界更具审美创造力与艺术想象力,因而 也更具诱惑力。 事实上,VR的不可抵御性正是来自它与“世界”的 这种双重整合关系。它与现实世界的整合使一种以VR为 核心的新型“媒介社会”或“技术社会”开始倾轧和改 造“此在”的现实空间,它与虚拟“里世界”的整合直 接为主体开辟出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在世存在”逐 渐由现实开始向虚拟转移。也就是说,包括VR与AR在内 的虚拟现实技术不仅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 迷宫式的关联,还超越了人类生命发生于其间的地理空 间或历史时间,构建了一种新的体验维度。简单来说, 不仅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正在转变为虚拟世界,人们的日 常生活世界也已经不可避免地与虚拟空间和虚拟时间交 织在一起。总之,“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殖民化”与 “移居虚拟现实空间(元宇宙)”不仅并行不悖,还相 辅相成。 VR与世界的这种双重耦合关系是其他媒介形态与艺 术形态完全不具备的。绘画、文学、舞蹈、雕塑、摄影 、音乐以及戏剧等传统艺术根本不具备构建“环世界” 的物质条件,与技术之间的弱连接关系使它们主要作为 一种艺术形式,而非媒介形态对主体发生效用。这意味 着,它们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艺术性的呈现形式,而非构 成性的技术基质,并不具备全面渗透并重构人们日常生 活形态的能力。与此相比,VR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 是一种媒介形态,它不仅可以使自身“艺术化”,还可 以使艺术乃至世界“VR化”。也正因此,VR空间具备侵 占现实空间,成为一种“元空间”的潜质。也许在未来 ,VR和AR将作为一种“元媒介”取代其他媒介,所有的 叙事体验、学习体验、视觉体验等都可以在VR空间中获 得。\" 本书通过艺术学、技术哲学、媒介哲学、电影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对VR艺术、VR娱乐、VR文化、VR技术以及VR产业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本书认为,对某一媒介或媒介形态的分析与批判不仅是对媒介技术实体的批判,同时也是对技术逻辑与媒介文化的分析与批判。本书不仅从具体的媒介技术细节出发,对VR装置和VR软件进行了讨论,还从技术社会、虚拟媒介文化和娱乐泛化的宏观视角剖析了主体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命运。作者希望通过对因VR技术的出现可能面临的种种潜在性危机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以引起人们对VR技术负面效应应有的重视,从而更好地规范VR的发展。作者角度新颖,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