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长安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21.95
折扣购买: 心灵的宁静
ISBN: 9787510701283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Joshua Loth Liebman,1907-1948),美国著名犹太教拉比、传道士、超级畅销书作家。 李普曼博士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汉密尔顿,19岁时毕业于辛辛那提大学,后取得希伯来联合学院的博士学位。从1939年开始,他长期担任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犹太教圣殿的拉比。同时,他也是全美知名的广播电台布道师与演讲者。他在全美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所做的定期演讲,拥有数百万的听众;在新英格兰六个州所做的星期天布道广播,听众也达上百万之多。 作为全美最为知名的心灵导师之一,李普曼的代表作《心灵的宁静》于1946年出版以后,很快独占《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58个星期,且连续3年处于畅销书排行榜前列,是美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影响了无数读者的一生。 本书出版不到两年,李普曼即神秘辞世,死因至今未解。当时,本书仍然占据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并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创造了一个出版业的畅销奇迹。
想当年,在我还是个小伙子的时候,满脑子稀奇古怪的想法。有一天 我突发奇想,着手列了一份单子,列出了世人公认的人生“快事”。有的 时候,人们会把自己所拥有或渴望拥有的财富列成一个单子,我的这份清 单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过,我列在纸上的,是种种红尘世俗的欲望:健康 、爱情、美貌、才能、权力、财富、声望,以及其他另外一些东西,我认 为这些都是幸福人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单子写好后,我感觉十分自豪,匆匆忙忙拿去给我青年时代的导师过 目。他是一位睿智的长者,是我青年时代的精神楷模。我之所以这么积极 想拿给他看,可能是想给他留下个好印象,让他觉得我这个人聪明过人、 兴趣广泛。单子交给他后,我满怀信心地对他说:“这些就是一个普通人 渴望追求的一切。只要能拥有这一切,一个人就会像神仙一样逍遥自在了 。” 从这位老朋友的眼角里,我能看出他起初好像挺感兴趣,但很快他的 眉头便紧锁起来,不过他还是始终坚持看了下去。“这份单子列得还不错 ,”他若有所思地说道,“每一项都很重要,先后排列的顺序也有一定的 道理。但是年轻人,我觉得你漏掉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如果缺乏 这样东西,那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会成为痛苦的源泉。这样一来,我认为这 张单子将会成为你的生命无法承受的一种负担。” “那,”我感到非常不安地问,“单子上到底少了什么东西呢?” 他拿了一杆笔在单子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子,把我的青春梦想一笔勾 销。然后写上了五个字:心灵的宁静。 “这是神赐予他心爱子民的一份特殊的礼物,”他说,“神确实把才 能和美貌赐予了许多人。而财富到底要多少才能算多呢?名声其实又有什 么可贵的呢?但是,心灵的宁静却是他最赞许的奖赏,这是神的仁爱的最 高体现。神把心灵的宁静赐予凡人时是很小心的,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无福 享受,而其他人则穷尽一生都在等待这份礼物的从天而降,却等到头发都 白了,也看不到他的影子。” 他从我紧锁的眉头中看到了我的疑虑。“这并不是我的创见,”他解 释道,“我只不过是把《圣经》的赞美诗、马可·奥勒留和道家老子的看 法用简单易懂的道理说出来罢了。(老子的大智大慧其实都是经过多年修习 才悟出的,但他总是喜欢将自己的感悟归功于古代的圣贤。)‘神啊,宇宙 的主宰者,’每一位圣哲都曾感叹道,‘把凡夫俗子梦寐以求的东西全部 堆积在愚人的脚边吧。但求您将平和的甘露洒在我的头上。请您赐予我一 份心灵的礼物,让我永远拥有宁静的心灵。’” 当时我根本想不到、也不愿意相信这位犹太教拉比导师竟然拥有这种 大智大慧。但是,在我后来二十五年的个人经历和职业观察中,我逐渐意 识到他的说法确实有如神谕。我终于明白了,心灵的宁静正是神本身所特 有的品质。每当人们深刻思虑自己的人生后,都会把心灵的宁静作为人生 旅途的最终目的地。我终于知道,尘世间的一切财富即使全部堆积起来, 也不一定能够营造更多的心灵宁静。另一方面我也发现,即使某些人身无 分文,体弱多病,却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平静如水的心胸。这个发现的过 程非常痛苦,但我最终承认,心灵的宁静能将草棚茅舍转变为玉阁华堂; 而如果缺少了心灵的宁静,即便外表如宫殿般华丽,实质上也会形同一个 牢房。 我们都在不停地追求着这种内心的平和。仔细倾听佛陀、迈蒙尼德或 阿·坎贝的教导,我们就会发现,虽然他们的教义各有不同,但几乎都建 立在心灵宁静的基础之上。观察一下历史,无论是何种宗教的虔诚信徒, 那些挣扎求生却被生活百般折磨的人祈祷的内容其实都差不多,都是诸如 吃饱穿暖、内心安宁等全世界人类共同追求的东西。一个心智足够成熟的 人,不会追求片刻的虚荣,当他们沉沦于痛苦的深渊而大声嘶喊时,心中 渴望得到的是力量、勇气和理解。 特别是今日,当人们的祈祷飘上天庭,祈求造物主恩赐时,我们需要 的是内心的宁静,守卫神圣的心灵免受外界侵扰。现代人仿佛在一条狭窄 的小路上前行,而小路的两旁便是比但丁笔下和多雷画中都要恐怖的地狱 深渊。在心灵的焦虑、感情的冲突、经济的崩溃、政治的疑虑多重打击下 ,现代人就像一只被拔去羽毛的公鸡,惊慌失措地在文明的旅途上踉跄着 。这只公鸡曾在啼叫声中迎来了无数朝阳,现在却担心命运正磨刀霍霍, 准备拿它开刀。它颤抖着,惶恐着,用震耳欲聋的音乐和纸醉金迷来掩盖 自己终将灭亡的下场,因为艾略特笔下精疲力竭、可悲可怜的当代人普鲁 弗罗克感到害怕了! 在恐惧的重压之下,他疯狂地发明仪器、创新技术来救赎自己,在迎 接新的挑战的同时,还要为自己鼓劲去面对原来的危险。他(以及全人类) 需要的并不是让人放心的答案,因为没有现成的答案可觅,他需要的是内 部的平衡,一种心灵的宁静,只有这样才能抵御混乱和灾难。心灵的宁静 绝不意味着我们应该为避开名利场而躲进象牙塔里,也不是怀特海所指出 的那种“消极的麻木不仁”。相反,它应使我们心平气和、甚至热切地去 接受命运的打击,因为我们很肯定地知道,命运的打击并不会使我们偏离 创造的生命航道。 严肃的社会改革家也许会十分真诚地问道:“在今天这个社会,人们 有权享受心灵的宁静吗?当全世界为了重建文明而忙得翻天覆地时,我们 谁有道德上的资格来考虑这件事呢?”对此,我的回答是:“任何一个社 会的重建都是建立在个人的思想得到重建的基础之上。只要个人的内心不 平衡,社会就永远不会稳定,心灵的宁静是个人和社会平衡不可缺少的前 提。” 要想稳固这种经受得起考验的平衡,我们必须要回到灵魂之中来实现 。“人们必须从心中搭起拱柱来支撑灵魂的殿堂,”马可·奥勒留说,“ 否则,心灵的殿堂就会摇摇欲坠,最终崩塌化为灰烬。”但是,一个人只 有心如止水时,才能竖起这样的拱柱。 这个任务可就艰巨了!很明显的是,内心的宁静不是可以花钱买到的 东西,它不像化妆品那样可以直接涂抹在肌肤表面,也不像饭前按时服用 的药片一样可以简单掌握,更不像每周一次的夜校课程那样雷打不动。有 时候我觉得,长时间陶醉在高尚的文艺作品中能带来内心的宁静,但是, 我很快又想到,那些最伟大的学者和艺术家中,不是也有很多可怜人内心 一直惶恐不安吗?他们在灵魂的无情驱使下,疯狂而艰辛地不停创造。是 啊,光有一脑子知识,并不能为人带来内心的宁静!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在 很多方面都代表着内心困惑的现代人:他刻苦学习,掌握了科学、哲学和 数学知识,但他的心灵仍然饱受痛苦的折磨,他不得不与魔鬼进行讨价还 价,付出了丧失灵魂的代价。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