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5.70
折扣购买: 旧戏新谈/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086775
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汉族。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记者。黄裳是一位学识渊博又很富有情趣的人,在戏剧、新闻、出版领域均有建树,与梅兰芳、盖叫天、巴金、吴晗等文化名人相交甚笃。
去京几*,告假数场。南京城如是之荒凉寥落,满目风尘,就是我这 喜欢听戏的人也无从找到一个可以驻足的所在。秦淮河畔歌女的清唱也无 心去听。“歌声似哭,鬼影幢幢”,不记得是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的了, 我看却也正是如此。 由歌女想到坤伶,由风沙想到北方。《洪宪纪事诗》作者刘禺生先生 有诗云:“两班脚本斗金钗,歌满春园花满街。观众无须争座位,让他亲 贵占头排。”所写当时北京的坤角的兴盛与一般“没有心肝”的亲贵的情 景,很使人想起战前的夫子庙的歌女的风光。某某大员前往捧场,轰动京 师,传为佳话的事,到现在还为一般人所艳传。但是现在的秦淮河的确已 经大不如前,几个歌场也并无若何可以使人向往的盛况了。 吴梅村在应召赴京时,心中不无感慨,集中所存应制诸诗也还不少悲 凉的调子在。而*使人注意的是那一副相传为吴作的悬于广德楼台柱的对 联,的确作得很好:“大千秋色在眉头,看遍玉影珠光,重游瞻部;十万 春花如梦里,记得丁歌甲舞,曾醉昆仑。”广德楼是从明季传下来的戏园 ,吴梅村在明朝应试京师,曾官祭酒。明社屋后,重至春明,再做那不自 愿的国子监的官儿,当然别有一番心事,于是这广德楼一联也就特别使人 读之惆怅了。 而洪宪当时的北京,历尽三百年时光的广德楼是坤伶鲜灵芝的演出所 在。而刘喜奎则在三庆园,两人势均力敌,又各有捧场者,《洪宪纪事诗 本事簿注》引蒲圻覃孝方补记之言*:“两班皆坤角,捧者又为左右袒, 各张一帜,互斗雄长。易实甫尤倾倒鲜灵芝,当时袁氏诸子要人文客长包 两班头二排,喜奎、灵芝**,实甫必纳首怀中,高撑两掌,乱拍*,此 喝手彩也。某*灵芝演《小放牛》,其夫跟包倚鬼门而望,小丑指灵芝向 其夫说白*:你真是装龙像龙装凤像凤;实甫坐前排,一跃而起,大呼* ,我有妙对,诸君静听。我愿她嫁狗随狗嫁*随*。樊樊山有诗四章,歌 咏其事。” 我以前曾经抄过一点“名士”的丑态,其实这种“佳话”是抄不完的 。直至现在,亦仍如此。那班“名士”还在那里大呼“我有妙对”不已咧 ‘!但是值得感慨的是“十万春花如梦里”,诸公酒酣耳热、肉麻万状之 际,不知曾稍念及那些战伐之中的哀鸿没有! 中国的女伶为什么不能演戏,不能像外国舞台上的女演员有那么长的 寿命,一大半要这批家伙负责。他们本来即是***,所着眼者不在修养 专在色相与风情。于是童芷苓大红。十年前在天津听过童芷苓一次,那样 的一堆肉在台上实在不能看出有何妙处。然而“名士”们拜倒了,将*们 着迷了,“名士”们又随而粉饰这样的“新闻”,于是女人益红,作风益 劣,戏*糟。 女戏子要出嫁,他们关心;出嫁了离婚,他们发头条,真是莫名其妙 的家伙。 这真是中国京戏界的悲哀。没有一个能有十年以上艺术寿命的女伶。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桃色新闻是造不出来的了,即使造出来也没有趣,她又 是唱老生的,所以还有她的地位。其余的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都 不见了。 如果是女人而还想在中国的剧坛上长久工作下去,恐怕只有一个办法 :去唱丑旦,如《六月雪》中的禁婆。P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