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成天下:古代朝鲜半岛汉文学考察

化成天下:古代朝鲜半岛汉文学考察
作者: 刘畅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8.10
折扣购买: 化成天下:古代朝鲜半岛汉文学考察
ISBN: 9787550643017

作者简介

刘畅,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华典籍与国家文明创新团队”成员。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东亚唐诗学、东亚汉诗学,兼及韩国古代史、中韩交流史。 曾出版《日本汉诗话集成》(第三作者)、《诗话丛林校注》(第一作者)、《韩国诗话人物批评集》(第一作者)、《韩国诗话全编校注》(编委、第七册主编)等古籍整理著作, 撰写《韩国文人名字号训诂辞典》(第一作者),翻译《韩国汉文学史》(第二译者),编译《中朝三千年诗歌交流考论》(第二编者)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中韩关系与高丽汉诗发展 (一) 十至十一世纪,高丽汉文学发展的主要动因 近年来学界对唐代关注备至,新罗国遣唐留学生、写下著名《檄黄巢书》的崔致远为人熟知。高丽与宋贸易渐受关注,宋人刊刻金觐、朴寅亮诗文为《小华集》,高丽前期也出现如郑知常、金富轼等擅长诗文创作者。至朝鲜朝,诗文创作更是蔚为大观。今存世朝鲜朝诗文集达到几千种,仅《韩国文集丛刊》与《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收录者就有约3500余种;统一新罗及此前的韩国古代诗文集,虽然只有崔致远一人作品传世,但他高质量的诗文创作,足以符合“韩国汉文学鼻祖”的称号。这很容易令人产生一个错觉——从统一新罗到朝鲜朝,韩国古代一直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在一个人人有着中国式名字的国度,人人从小学习汉字、创作汉文,国家整体制度均与中国历代王朝相仿,在科举制带动下,汉文学也一直蔚为大观。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 与中国不同,朝鲜半岛古代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直至十五世纪世宗朝以前,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与日本相仿,韩国古代早期文献也有借汉字表音者。至统一新罗时期,汉字虽然已成为官方文字,但会写汉字、能创作汉文者并不多。从《三国史记》强首故事,就可知在新罗统一半岛前夕、大唐太宗即位(626)之时,唐给新罗的诏书,新罗满朝只有强首一人可以读懂全文、撰写回表。新罗从神文王二年(682)才开始创办国学,738年,唐玄宗遣邢璹出使新罗: (孝成王二年)春二月,唐玄宗闻圣德王薨,悼惜久之,遣左赞善大夫邢璹,以鸿胪少卿往吊祭,赠太子太保,且册嗣王为开府仪同三司新罗王。璹将发,帝制诗序,太子已下百寮,咸赋诗以送。帝谓璹曰:“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国。以卿恃儒,故持节往,宜演经义,使知大国儒教之盛。”……夏四月,唐使臣邢璹以老子道德经等文书献于王。 仅就史书只言片语,无法断定当日大唐去新罗宣传的是儒学还是道教,但足以说明新罗重视文教,唐也希望通过文教化成天下。但这并不代表新罗汉文学整体处在很高的水平,正如史书所载,此时的新罗不过“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而已。元圣王四年(788),新罗起用读书三品科。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在国家中央教育机构(国学)中选拔优秀学生,而不是全国实行、有类科举的人才选拔制度。而且,不论国学教育,还是读书三品科,都与骨品制紧密相连,有很大局限性,只能覆盖、吸引到极少一部分人。九世纪后期,新罗留学生入唐学习,甚至出现崔致远这样的汉文学创作高峰,其根源在于唐帝国的向心力、先进文化的熏染,直接原因则是新罗本国骨品制对于人才登用的限制,促使留学大唐成为六头品贵族们的人生天梯。 在东亚文明视野中理解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