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人生感悟

《中庸》的人生感悟
作者: 郭继承|
出版社: 太白文艺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中庸》的人生感悟
ISBN: 9787551326643

作者简介

郭继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著名研究生考试和研究生教育指导专家,全国多家考研培训机构和文化机构主讲老师,《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考研政治专项突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主编。所授课程能够融会贯通,清晰明了,让考生耳目一新,深受广大考生好评。

内容简介

一 好的教育是养护人的 道心和良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 道,修道之谓教。① 《中庸》的开篇这三句 话意义深刻,蕴含着无穷的 道理。 什么叫“天命之谓性”? 如果把这句话中间的内容都 缩减了,只留下开头的一个 字和最后的一个字,那就是 “天性”,而天性是一个人生 来就有的。比如,我们赞美 一个人天性善良,就是说这 个人不需要别人教,他天生 就是善良的,这是他的天性 ,不是后天养成的。可见, “天命之谓性”,是指我们每 个人天生都有的,不用被别 人教育的秉性。 还有“率性之谓道”,这 里的“率”是找到,也是统领 、率领的意思。结合“天命 之谓性”来看,“率性之谓道 ”,就是指我们每个人都有 的一种天性,如果找到了这 种天性,并且按照这个天性 去做,那就是得“道”了,这 个过程是修道。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 只有修道才是教育。《大学 》的开篇说:“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这里的“在明明 德”,就是要一个人擦亮他 心中本来就有的光亮的德行 的过程。由于在为人处世的 过程中会沾染一些恶习,这 些恶习如同厚厚的灰尘,蒙 蔽了人性中本该善良的、光 亮的德行。擦去这些蒙在德 行上的“灰尘”,就能找到人 性当中的“明德”,找到我们 人性当中光亮的德行,就是 “率性之谓道”。 孔子在他七十岁的时候 ,总结自己人生最后一个阶 段的状态,叫“从心所欲不 逾矩”。他把自我人性中的 污点、缺点都去掉了,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