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数学之美为吾美(周毓麟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同进同出的“刘关张” 升入二年级,理学院就和工学院的学生分开上课了。 但是周毓麟也不寂寞,因为他有了两个新朋友。 1941年开始,中国战场形势*益艰难。当上海郊区沦 陷后,租界成为“孤岛”。许多爱国学子不愿意在:*本 人的淫威下苟活,毅然离开原来的。学校另寻出路。周毓 麟的高中同学徐亦庄,原本在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就读, 二年级就转到大同大学。老同学相见,格外亲切。 数学系也来了位转校生。此名学生叫郑振华,原是在 *本的华侨,大学一年级还在*本就读,因为种种原因, 其父携全家返回祖国。 数学系、物理系的三名同学,因为上同样的课程,三 个人同进同出.,友谊深厚,人送绰号“刘关张”。他们 志趣相投,*难得的都是爱学习之人,经常在课下缠着老 师要求多讲点内容。 当时,大同大学物理系和数学系四个年级总共只有九 个人,分三个班,刘关张在一个班。但不是所有学生都像 他们那样倾心学习,战乱时代,人心惶惶,老师、学生都 有各自的困难。有些学生不听讲,上大学纯是为了打发时 间;有的同学为补贴家用忙于炒股;还有一位同学帮自己 当小学教员的母亲批改作业,把一大摞作业本带到教室来 ,周毓麟见他忙得不可开交,还去帮忙。 教师授课也并不严格按照教材进行,往往这个老师讲 一本书,过两天换老师了,又讲曷一本书。“刘关张”三 人家庭条件都较好,一心一意要学习,虽然年级较其他两 个班级低,但特别愿意往前学。由于经常换老师和教材, 对他们学习造成很大困扰,特别是物理系三天两头换老师 ,作为数学系学生的周毓麟和郑振华愈发对物理系学科设 计摸不着头脑了,于是他们商量,让徐亦庄负责标清课程 进展,发现老师讲得比较慢了,就催老师给多讲点、讲快 点,尽快赶上前面两个班。老师自然也很*鼓舞。所以“ 刘关张”学得挺起劲,老师们讲得也很带劲。 周毓麟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是教原子物理课的叶蕴理 教授,这位老师很喜欢“刘关张”,看见学生学习兴趣浓 厚,她兴之所至,主动充实授课内容,常常是讲了这本书 里的一章,又找别的书补充相关知识点。也是由徐亦庄详 细记下哪一本书讲了哪几章,好让大家在期末复习时心里 有数。 后来,周毓麟参加到核**研制工作才发现叶老师给 他们传授了很多新东西,当周毓麟和同事们讨论到核** 物理过程中的某些内容,一些学物理的大学生表示没学过 呢。 叶老师对三位学生关爱有加。三年级暑假时,叶老师 **周毓麟和徐亦庄参加一项社会工作,无意中推动了周 、徐二人的命运之舵。 那时,**大学选用的多为国外 教材,很多学校直接使用原版书籍,**一批有识之士开 始谋划要翻译编辑适合**大学和学生的教材。1943年到 1944年间,物理学家杨肇燫邀请陆学善、赵元、叶蕴理、 王福山、裘维裕、周寿昌等十位沪上专家翻译西方科学名 著,并对外讲学授课,其讲课笔记整理出来,出版《乙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