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古都西安

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古都西安
作者: 朱士光
出版社: 西安
原售价: 41.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古都西安
ISBN: 780594955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三、兼收并蓄的文化内涵 隋唐长安文化是建立在文明高度发展,经济无限繁荣基础之上的,是具 有深刻内涵、代表当时世界高度发达的灿烂文化。 首先,它是当时世界上先进制度的一种体现。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大约 是在战国时期,发展到隋、唐,中国封建体制已非常完备,封建制度已进入 成熟阶段。而同期的西欧,较早进入封建社会的拜占庭帝国是在7世纪初, 即中国的隋末唐初才开始进入封建社会。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帝国在7世 纪后期才过渡到封建社会。而亚洲的日本、朝鲜也是同期进人封建时代,较 早一点的印度王国也不过是在5世纪到7世纪,即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才形成封 建制度。 先进的制度带来了经济的高度发展,首都长安是全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 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人口70万,手工业、商业发达。许多中外 商人云集长安,贸易十分兴盛,东、西两市各有220行,邸(货栈)、肆(店铺 )鳞次栉比。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封建 时代规模最大的都城,全城面积达84平方公里,是汉长安城(35平方公里)的 2.4倍,是北魏洛阳城(73平方公里)的1.2倍,是其后元大都(50平方公里)的 1.7倍,是明清北京城(60平方公里)的1.4倍。它也是同期世界上最大的一座 城市,较公元447年修建的面积为11.99平方公里的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大6 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面积为13.68平方公里的巴格达大5倍多,而在6世纪 到9世纪的世界上,东方的隋唐帝国,西方的拜占庭帝国,西亚的阿拉伯帝 国是世界上三个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安、君士坦丁堡、巴格达是当时世界 上最著名的大城市。其中长安更为先进,人口最多,工商业发展水平最高,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与先进制度的代表。 其次,隋唐长安文化反映出长期分裂割据后再次出现一统形势下的统一 文化特征。自魏晋南北朝分裂以后,中国南北方便存在着明显的思想文化的 差异,双方的统治者互相歧视,各自标榜自己才是中国的正统。无论从史学 上还是从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与吸收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与互相贬低的成 份,在经学的理解上甚至出现严重的对立。隋文帝统一全国,立刻着手进行 文化的统一。他首先以一个大一统王朝君长的面目出现,吸收南北,利用东 西,采取兼收并用的措施。从长安城市规模来看,隋文帝君臣将大兴城设计 得规模空前庞大,超迈前朝,甚至后世都城也不能与之相比,这一方面反映 出大一统隋唐两代在建筑风格上的宏大气魄,同时也是隋文帝准备利用都城 控制南北思想的具体措施。隋建大兴城时,江南陈尚未灭,隋文帝将大兴城 规划成一座巨城,并准备迁徙江南被灭各国贵族以实京师。开皇九年(589年 )隋师灭陈,“江南士人悉播迁入京师”,“陈叔宝与其王公百司发建康, 诣长安,大小在路,五百里累累不绝。帝命权分长安士民宅以俟之,内外修 整,遣使迎劳;陈人至者如归”②。从这些史实可以看出,隋唐王朝的统一 文化的思想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可以说,隋唐大兴—— 长安城这样的杰构巨制的出现决非偶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第三,隋唐长安文化反映了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内容。这主要表现在城市 精神文化方面。西晋以后,大量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民族关系错综复 杂,但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受到中原地区先进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影 响,再加上互相通婚,到南北朝后期,民族界限就逐步缩小以至消失。但是 ,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以后,中原地区的文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汉文化,而 是在传统的汉族文化中增加了许多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长安作为民族交流 的中心,其民族文化融合的痕迹相对来说就更为明显,表现更加突出。从音 乐上来看,向达先生说过,“唐代流行长安之西域乐,以龟兹部为特盛。… …不仅朝廷诸大乐率用龟兹乐,笛及羯鼓亦复用之”。还有其他各种乐也都 “杂以龟兹乐”。龟兹乐是西域少数民族音乐的一种,在魏晋时期已非常有 名,北魏、北齐时已流行内地,不管宫廷、民间,到处可听到胡乐的演奏。 隋开皇初,定七部乐,其中就有龟兹乐。唐代又加高昌乐等成为“十部乐” 。当然,这种音乐传人中原以后已是经过加工,远非原始龟兹乐舞,所谓, 在“凉人所传中国旧乐”的基础上,“杂以羌胡之声”,逐渐形成了流行长 安的“西凉乐舞”。 其他方面,也多有少数民族的内容。如武德、贞观时,宫人骑马者“多 著幂罱”,此即“发自戎夷”。这主要是为了“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 王公之家,亦同此制”。开元初年,“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荐胡帽”。另外 ,“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还有一种奚 车,本为契丹人所用,开元、天宝年间流传到长安。同时,巴蜀妇人所用的 兜笼也进入京城。这两种用具,自肃宗以来,“蕃将多著勋于朝,兜笼易于 担负,京城奚车、兜笼,代于车舆矣”。这些都反映了隋唐长安城市文化民 族间融合的成份。这种融合表现是多方面的,决非一二个方面所能尽括其中 。 第四,隋唐长安文化体现了当时开放的社会分气。 文化的融合发展使隋唐文化已不再是单纯的华夏传统化,而是在原有文 化的基础上,融进了许多民族和外国文化的新型文化。这种新型文化,是由 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文化因素逐步汇集而成的。这种文化的形成与隋唐社会 的开放风气密切相关。隋唐统治者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也注意弘扬传统文 化。这是社会开放风气的典型表现。 从长安城市内部结构来看,除佛教寺院110余所外,当时长安尚有火袄 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火袄教即袄教,又名拜火教,唐以前从波斯 传人中国。长安的布政坊、醴泉坊、普宁坊、靖恭坊均有袄祠。史言“火袄 不传教,亦不翻经,又称祠,间称庙而不称寺,盖中国人无信者,特胡人自 奉其所信而已”。既然中国人不信,还能在京师立祠,可见这里波斯人不少 ,且传教自由。摩尼教即明教,是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回纥人信奉此教,武 则天时随着京师回纥人的迁入,得以流传。景教为基督教的一派,贞观年间 从叙利亚传入中国。长安的醴泉坊、普宁坊均有景教大秦寺。建中二年(781 年)寺僧又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这些不同的宗教祠寺在长安落脚,构成了唐代长安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 ,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印证,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也是唐代开放社会 环境下的产物。 那么,就城市的建筑形式来说,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日慈恩寺的 大雁塔、荐福寺的小雁塔、香积寺的善导塔,这些塔的建筑就是受了印度建 筑风格的影响,随佛教的东来而传入中国的,它是中国建筑技术受了印度建 筑技术影响的产物,它为丰富中国建筑艺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代开 放的社会风气是其文化迅速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各国、各民族交住的频繁 ,加速了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当然,这种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唐文化的对 外传播同样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一个 事实。仅就隋唐长安文化而言,它的形成既受到作为国际大都市氛围的影响 ,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多民族融合体,兼收并蓄的都市文化,是一种具有丰富 内涵的、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 P35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