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军民抗击日本侵略/中国人格读库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1883年的中法战争爆发前,台湾只是作为一个 道归福建省管辖,称为台湾道。中法战争爆发后,台 湾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储备资源,在中国东南沿 海地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突出。清政府也感到必须加 强对台湾的管辖,如果台湾一旦失守,中国的东南沿 海地区就会门户洞开,受到严重威胁。1885年10月, 醇亲王等人提出了“台湾要区宜有大员驻扎”的观点 。清政府准备将台湾单独设省,不再归福建直接管辖 ,台湾巡抚事宜由闽浙总督兼管,并命刘铭传为首任 台湾巡抚。刘铭传是在中法战争中力战保台的著名将 领,湘军出身,军事能力突出,他也是曾国藩和李鸿 章十分欣赏的将领。战争结束后,由于刘铭传的功劳 和对台湾的熟悉,清政府命令他驻守台湾。在台湾期 间,刘铭传派人勘察走访,了解风土人情,他认为只 有这样才能更好治理台湾。1887年11月,他上奏朝廷 ,提出了重新划分台湾行政区划的方案,皇帝看后大 喜,立刻同意了他的方案。刘铭传方案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在台中的彰化地区设立省城;第二,增设台 东直隶州;第三,将基隆、澎湖、埔里社等地设置为 厅,加强海防;第四,台湾官吏的设置要与大陆相同 ;第五,原有的各个机构,多的裁撤,少的增加。这 样一来,台湾政区由二府三厅八县扩大为一州(台东 直隶州)、三府(台湾、台南、台北)、四厅(埔里社、 澎湖、基隆、花莲港)、十一县(台湾、彰化、云林、 苗栗、安平、凤山、嘉义、恒春、淡水、新竹、宜兰 )。刘铭传就任首任巡抚后,兴办教育、加强团练、 团结当地少数民族、修造铁路、开办邮电事业、开发 经济等,多管齐下改变台湾的落后面貌、加速台湾的 开发建设,可以说刘铭传对台湾的开发功不可没。 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政府设立台湾行省,台湾 已经从一个荒蛮的小岛发展为一个比较富裕的地区, 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台湾每年赋税收入已经达到 三百多万两。 19世纪后半叶,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走上了资本 主义道路,日本的国力增强,欲望也越来越贪婪。在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已经制定了侵略计划,这就是 “大陆政策”。其中第一步就是攻占台湾(日本对台 湾早已垂涎三尺),第二是吞并朝鲜以威胁中国,第 三是进军满蒙,第四是灭亡中国,第五是征服亚洲, 进而称霸世界。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 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日本向中国挑起战争 ,打败了这个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割占土地掠夺资源 ,倾销商品,从而实现它以战养战的目的。 与日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此时的中国在清政府 的统治下日趋没落,已经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巨额的战争赔款,使广大百姓被压得喘不过气 来,社会矛盾重重,苛捐杂税繁多。从19世纪60年代 ,一些开明的地主和官僚士大夫开始向西方学习。提 出了“自强”和“求富”的口号,主持建立了很多军 事和民用工业,同时组建了中国近代化的海军,使清 朝统治出现了所谓“同光中兴”的局面。但是这只不 过是回光返照罢了,中国国力衰微而日本逐渐强大, 日本对中国的野心也日益上升,大战一触即发。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后,中国代表李鸿章奉慈 禧太后之命去日本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 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 岛、台湾岛、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此外,在 《马关条约》中规定,台湾岛上的居民有两年的过渡 期可以自由选择国籍。在两年内未离开台湾者,则自 动取得日本籍。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一次严重损害。《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全岛、澎湖全岛之各海口 ,并各府厅县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属公物件”,全部 交给日本。于是,中国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和建设的台 湾及澎湖就这样被割让给日本,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人 民成为日本的奴隶,为期长达半个世纪。 甲午战争爆发不久,福建水师杨岐珍与抗法名将 、南澳总兵刘永福被调来帮办台湾军务,后来清政府 又命令台湾布政使唐景崧与刘永福协助巡抚邵友濂办 理防务。刘永福扩大自己的部队规模,建成了在后来 抗击日本侵略军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黑旗军”。台湾 巡抚邵友濂害怕日本进攻台湾,借机调往内地,原台 湾布政使唐景崧升任巡抚。唐景崧刚愎自用,嫉贤妒 能,猜忌心强,使刘永福不得不去守备台南。这使得 日本入侵台湾有了可乘之机。 P3-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