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当代世界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50
折扣购买: 大家小史(近代大师那些事儿)
ISBN: 9787509014264
盛巽昌,浙江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毕业,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兼职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太平天国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太平天国十四年》《太平天国文化大观》《道可道》《学林散叶》《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品三国>补证》《<三国演义>补证本》等。 李子迟,笔名肖飞,七零后,湘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为大学教师,现为自由撰稿人,独立作家与学者,大学兼职教授,网络名博,图书出版、影视剧、旅游开发、企业文化策划人。著作五十余种,文史方面主要有《多情爱因斯坦》《问世间情为何物》《张国焘全传》《清华大学演义》《细说清华学者们的爱情往事》《晚清民国大学之旅》《千年海盗》《战地记者》《激荡1911~1912》等。
严复:可当一通人 严复(1854—1921),福建省福州市。近代著名翻译 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 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 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监督、清朝学部名辞 馆总纂、国立北京大学校长等职。他提出的“信、达、雅 ”翻译标准,对后世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是清末 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 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虽为福建人,却能说一口地道北京话,而他登台 演讲时则常夹杂英语。 1899年4月,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吴汝纶称 之“高文雄笔”,亲自抄录珍藏。吴对其极是赞赏,为之 作序,并手录副本,藏之枕中。 1903年吴汝纶病死。严复集李商隐、陆游诗句为挽联 :“平生风义兼师友;天下英雄唯使君。” 严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发表论述时,便称德国和 日本必定会败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柳诒徵称赞严复译书,几能与“晋隋唐明诸译书相颉 颃”。 李霁野曾对学生说,严复在《天演论》译本序言中所 称“信、达、雅”3字,只有一个“信”字是必要的。如果 背信而求达求雅,信必遭受破坏。 严复译述《天演论》,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8 字传诵一时。秋瑾以“竞雄”为字,陈炯明以“竞存”为 字,“胡适之、张竞生、李天择”之名均与此相关。 严复译《社会通诠》,与出版商签订一项版税合同, 税率高达定价的40%,为我国有版税之始最高者。 严复自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期间翻译170万字,每字均 经过斟酌,可谓“字字由戥子称出”。 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1902年印行严复的《 英文汉诂》,第一次使用中文横行排版,并采用新式标点 符号,使用现代装订法及著作权印花证,引起时人注意。 严复《英文汉诂》里粘贴严氏“版权证”印花,此为 商务印书馆试行“著作权印花”创举。 严复遗嘱,内称3事:(1)中国必不亡,旧法可损益 ,必不可叛。(2)新知无穷,真理无穷;人生一世,宜励 业益知。(3)两害相权,己轻,群重。 辜鸿铭:清末怪杰 辜鸿铭(1857—1928),祖籍福建惠安。生于南洋英 属马来西亚槟榔屿。近代学者、文学家。学贯中西,号称 “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种 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 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也是中国第一个获诺贝尔文 学奖提名者。 辜鸿铭生于马来西亚,求学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曾 到达过日本,居住在北京。他说自己是“生在南洋,学在 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故自号“东西南北人”。 辜鸿铭清末时在南洋公学讲课,每当上课,上下古今 纵横万里,滔滔不绝,凡国外名著多能背诵。课本一字不 提,只命学生每次自阅数十页。 马建忠路过新加坡,辜鸿铭前往拜访,谈话3日。辜倾 心于祖国文化,决定返国,研读中华经史。 辜鸿铭追念张之洞,写书《中国的牛津运动》,被卫 礼贤译为德文,书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 论文》,为哥廷根大学哲学系新康德学三年级师生必读书 目。 辜鸿铭对歌德和麦休·阿诺德有精湛研究,往往在与 朋友谈话中引用这两位文豪的名句。 辜鸿铭讲中国话只会闽南话,使得学生不得不学厦门 话。 辜鸿铭回国时对汉文一窍不通。他把《康熙字典》作 为初学课本,因此最终识汉字比他人还多。有一次他写“ 非”字误将两旁的六横弄到里面去了,变成了“□(特殊 字体)”字。 有人问辜鸿铭,现在正是西学吃香,“为什么凭你这 一肚子西洋学问,连一个大学讲座都保不牢呢?”辜怫然 而言:“大水一到,连死猪死狗都会冲上水面来,没什么 可谈的。” 1917年辜鸿铭在北京大学开课。他第一天进教室就与 学生申明:“我有三章约法,你们受得了的就来上我的课 ,受不了的就趁早退出。第一章,我进教室时你们要站起 来,上完课我要先出去;第二章,我问你们话或你们问我 话,都得站起来;第三章,我指定你们背的书你们都要背 ,背不出来不能坐下。”学生认为前两条好办,第三条有 困难。但要上课,也只得勉为其难。 辜鸿铭对外国银行素无好感。他说:“银行家是晴天 把雨伞借给你,雨天又凶巴巴地把伞收回去的那种人。” 这句话成为讽刺名言,被收进《英国谚语》。 辜鸿铭某曰游北京茶园观剧,有两洋人坐前排。其中 一人回头见辜容貌古朴、胡子拉碴、衣衫破旧,乃以英语 对同伴说:“中国人愚陋不洁,可以后座之老人为代表。 ”辜听了遂以英语责备:“你们来此看戏,竟敢公然侮辱 华人,好生无礼!况且你们怎么就知道我愚陋?”该洋人 很是难堪,复用俄语说:“不料此愚陋老头竟能说英语。 ”辜听了又立即用俄语痛斥之。该洋人大惊,急起谢罪, 并表示敬佩。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