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什么/温故知新典藏系列

道德经说什么/温故知新典藏系列
作者: 罗大伦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79.90
折扣价: 46.40
折扣购买: 道德经说什么/温故知新典藏系列
ISBN: 9787550299436

作者简介

罗大伦 中医诊断学博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邀嘉宾,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创始人之一、前任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客座教授。一直致力于将国学养心智慧传播给公众,已出版《弟子规说什么》《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脾虚的孩子不长个、胃口差、爱感冒》《图解舌诊》《救命之方》等畅销著作。

内容简介

★作者序 一个中医学者,为何要讲《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最伟大的经典之一,它参与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它的影响遍及全球。在看欧洲哲学家的著作时,您会发现,他们鲜有不提及《道德经》的。 可是,我作为一个中医学者,为何要讲《道德经》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发现现代人身体的疾病,多数来源于心灵的失调,比如各种“看开”“想不通”“放不下”……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身体气机郁结,气血流动紊乱,最终使身体出现各种问题。此时,单独用药物调整身体,效果不佳。这些问题在现代医学中,叫心身疾病,现在世界医学界公认这是我们健康的大敌。 可是,到底该怎么解开我们心灵的郁结呢?我曾经做过很多探索,最终发现,在我们古老的哲学思想中,有着太多宝贵的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生,让我们进入更好的精神状态。这里面,最令我感到受益的,就是伟大的《道德经》了。 因此,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每天免费为大家讲解 一小段《道德经》,在我的公众号“大伦书院”和喜马拉雅 FM(网络电台)播出,结果受到了大家的广泛欢迎。我的公众号连载播出《道德经》讲解时,每天会有一万多人收听,现在喜马拉雅 FM 的总播放量也已达四千多万次。最让人开心的是,很多网友反映,他们听完我的讲解以后,心中不再纠结,原来看不开的,现在都能看开了;身体上的疾病,居然也都逐渐消失了! 这样的留言越来越多,令我非常开心。这说明心身疾病——从心灵和身体两个方面下手是正确的。 因为我一直在一些商学院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因此会把《道德经》的思想和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分享给大家。在每一句的解读中,我都力图从身体健康和工作事业两个角度来分析。 在和大家分享《道德经》的过程中,我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老子并不是消极避世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恰恰是在告诉我们,如何用“出世”的状态,做好“入世”的事;如何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老子讲《道德经》的出发点是讲管理法则,讲领导者如何真正带领团队走向成功与幸福。其实,这个法则是世间通用的,我们可以用它来指导生活,也可以用来养生。 需要说明的是,我对于《道德经》的讲解可能和一些常规的讲法有所不同。但是没有关系,无论哪种讲解,只要能启发人心,就是有用的。就像一座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去,一定会有不同的观感,而这也正是大山的伟大之处吧。 最后,我要认真感谢出版同仁给我的巨大帮助,感 谢在我讲解的过程中一直支持、鼓励我的听众朋友!“大道至简”,希望我们都能在《道德经》思想的启发下,走向幸福人生。 ★按照道去做,人生更少碰壁,更有成就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句话,大部分人会认为第二个“道”字是说的意思,讲的是道如果可以用来讲解的话,那么它就不是永恒的道了。 但是,我有不一样的理解。我是从“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一整段话的角度来考量的。 “名,可名也”里第二个“名”是第一个“名”的名词动用,意思是名称、称谓如果可以被用来命名、称呼的话,那么它就不是永恒的名了。古人写文章,是非常讲究工整的,前面的“道,可道也”和后面的“名,可名也”是对应的,那么“道,可道也”的第二个“道”,也应该是第一个“道”的名词动用。 所以,我认为第二个“道”解释为说不大合适。道路的“道”名词动用,就是走的意思,解释为道是可以用来遵照执行的更合适。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接触得到道。人生不过百年,怎么过都是过,但如果您知道有道的存在了,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和游戏规则,然后按照道的规则去做,人生岂不是更顺畅,更少碰壁,更加从容,更有成就吗?道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所以我们要知道,道是可以遵循的,大家一起去学习,同时在领悟道的基础上,让道走入我们的生活,您会发现人生与以前真的不同了。 ★别实际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道”的领导者治理一个系统,会让被领导者心空,肚子饱。有人说,这不是愚民政策吗? 其实老子用心和腹做对比,讲的都是一件事。心和眼睛代表的都是欲望,欲望永远是无穷的;腹代表生活所需的根本的东西,肚子吃饱了就不会有更多的欲望了。 举个例子,您说这牛肉做得好吃,吃一碗可以;给您十碗,您能吃下去吗?不可能。因为肚子自己清楚,吃饱了,再吃就撑死了。但是心却截然不同,有十万元,想一百万;有一百万,想一个亿。住一个单间的,想三室一厅;住三室一厅的,想别墅;住别墅的,想有十套别墅…… 所以,“虚其心,实其腹”的真正含义是,让被领导者尽量减少欲望,生活达到温饱,能吃好、喝好、睡好,就可以了,但是欲望要尽量减少一些。 很多学者说,这是老子在愚民。其实我觉得没这么简单。我分析这句话,其实是对每一个人好。这么说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中,把握好到底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多余的,是一件非常需要智慧去考量的事情。 我觉得,每个人发展事业到了一定年纪,比如中年之后,都要想的问题是:我自己身体的能量和我未来要成就事业的愿景到底能不能相吻合?其实,很多人在这个时候身体日渐衰退,比如上五楼气都喘不上来,每天晚上失眠,吃完饭肚子就胀,然后血压高了、血脂高了,身体出现了种种衰老的征兆,等等。 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事业可能却越做越好,欲望开始膨胀,想着,我现在一年能挣几百万了,明年的目标是做到一个亿,争取再过几年做到全国第一!很多人会为了这种欲望拼命做事。您身体的健康越来越走下坡路,欲望却越来越大,好多人在这个时候忘记了两者的平衡,结果出问题了。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能量还有多少。如果我们能够做减法,能够学会保有与自己现在的身体能量相匹配的事业,就是一种智慧。事业随缘去做,赶上机会了,公司的结构优化了,可能会做得更好;如果您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了,可能事业会做得更大。这就要平衡自己的心和腹的关系。 所以老子讲的“虚其心,实其腹”,并不是愚民,而是告诉大家一种平衡的智慧。如果理解了这个道理,对您的生活和工作一定会有启发的。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忘掉形名之分去“为”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是效仿天之道来推演圣人之道,即领导者的法则。领导者的无为到底是什么概念,这是我讲《道德经》的核心。领导者的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吗?天之道分明为万物去运作,去推动运行。您说道做没做?道一直在做。而且是为万物做。那它对自己怎么样呢?对它自己则是无为的,不争取任何名誉、地位等。 所以无为是对自己的。我们通过这种推演了解到,无为是不要为争取自己的名誉、地位、金钱、欲望等去刻意作为,要放下自己的欲望,尽量不要为自己去捞取名利,忘掉形名之分。但是对众生要怎么样?要“有为”。这才是无为的真正含义。 很多注解《道德经》的人把无为解释成了什么都不做,还有的解释成不妄为。什么是不妄为?妄的边际在哪儿?我们也搞不清楚。所以,我说这都是不完整的。另外,历朝历代把无为都给讲偏了。 这么一个可爱的、热爱老百姓的、积极有作为的人,却被解释成了一个消极避世的人,我觉得这对老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天之道只制定规则,然后万物按照规则去运作,它不去过分干预,只是按规则去运行。这叫什么?“不言之教”。老子主张领导者在管理的时候,要尽量跳脱出来,不要受自己意念的驱动,而是制定规则让您管理的系统自己运行。 明白这个道理,对您的管理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人为什么会生病,跟患得患失有关 “少私而寡欲”的意思是,我们要尽量减少自己的私心,减少自己的欲望,这样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工作、生活。这是老子对我们的要求。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少私而寡欲”? 从健康的角度来讲,中医认为内伤有七情:喜、怒、忧、 思、悲、恐、惊。这七情是正常人都会有的情绪,但不能过分,一过分就会伤害我们的身体,导致气血紊乱。比如过喜则气散,过怒则气丧,过忧则气聚,过思则气结,过悲则气消,过恐则气下,过惊则气乱。七情太过还会伤及五脏,过喜伤心,过怒伤肝,悲忧伤肺,忧思伤脾,恐伤肾,惊伤胆。 实际上,七情全都是因为过分在乎自己的利益,患得患失而产生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都跟对自己的利益患得患失相关。如果您不患得患失,您的“七情”就不会那么过分,就不会伤害自己的五脏,您的气血就会平和很多,相应的,疾病也会少很多。这是从健康的角度来理解“少私而寡欲”中的“私”。 ★正因为不去争,所以您会赢 “夫唯不争,故无尤。”这话的意思是,因为您不去为自己争夺利益,所以您不会犯错误。“尤”字的意思是特殊,奇特,超出一般范畴。比如,一个女孩子长得像天仙一样,就叫尤物。而尤当名词讲是过失的意思,“无尤”就是没有过失。 为什么您不为自己争就会没有过失呢?这里老子讲了一个 非常深刻的管理学法则,就是您在做领导的时候,管理的是大 家的事;但是在为大家服务的时候,您想到了自己的利益,开 始在做事的时候暗中做手脚,为自己去争取利益,这样就会犯 错误,行为就会有偏差。 在反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很多落马的官员都是特别有领导才能的。他们本来可以做一个非常好的领导者,不断成长,造福百姓。但是他们有私心,慢慢地开始在工作中为自己捞取利益,最后走上腐败的道路,这就是为自己争了。如果您不为自己争,您会不断地向上走,造福的人也越多,这是多好的事。可是有的人就是放不下这点儿私心,最后出问题了。 我们普通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道理,在生活中,就会成为一个特别受欢迎的人。 ★追求虚名,势必让自己的人生走向负面 古代汉语特别讲究,每一个字都各有所指。“音声之相和”的意思是,没有单个的“音”就没有组合成的“声”,所以它们是互相依托而存在的。意指,每个事物都是因为有其他事物的支撑而存在,不可能独立存在。 先后之相随,恒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前边和后边也是相比较、相跟随,放到一起而产生的,这种状态是永恒的。您说您跑步快,跑一百米用了十几秒,可是人家不到十秒就跑下来了,您说谁快啊?当然是人家快。所以相比较的事物出现了,您就不叫快了。那您说不到十秒就快吗?跟猎豹比起来,这个速度就太慢了。所以,有比较才有高下和先后,如果把参照物拿掉,就没有这个标签了。 老子为什么要来回讲这个道理呢?这是大有深意的,他一直在做铺垫,告诉大家不要追求这些名相,要忘记它,因为它是相对出现的。您自以为沾沾自喜的标签,就永恒存在吗?老子告诉我们,世界上所有我们追求的名誉、大家对您的称赞,都是一种暂时的标签,如果我们追求这种虚名的话,就会丧失智慧,走向负面。 ★把挫折当作夸奖一样去珍惜,您就有所成了 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被夸奖,讨厌被批评,讨厌碰到挫折,但是按照老子的这种思想,您应该把挫折当作宝贵的东西,当作夸奖一样去珍惜。这样您就进步了,就能有所成了。 人面对挫折有三种态度:忍受,更加消极,看清全局跳出来。大多数人是前面两种,只有智者是第三种,他们能看出为什么会有挫折。 为什么会有挫折呢?因为您肯定有缺陷、短板,所以才会遇到挫折,没有无缘无故出现的挫折。比如,您凭空摔了一个跟头,要想想为什么会摔跟头。是自己的眼睛没注意地面,还是穿的鞋不合脚,等等,一定是有问题的。如果这回摔完跟头,您总结了经验,以后您就能避免再摔跟头。 所以结论是:第一,挫折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是您有短板;第二,如果在挫折中学会反省并以此提升自己,您以后的挫折能少很多,甚至可能因此躲过大灾。 《论语》里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那么,每天的多次反省是想自己的优点吗?绝对不是,是要找自己的缺点,找自己哪个地方做得不够好。这样的人会不断把小毛病、小挫折一点点剔除掉,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怎么面对挫折、面对侮辱,这是个态度问题。 您会发现,越是拥抱挫折的人,提升得越快,境界越高。一直都躲避挫折的人,指不定哪天一个大跟头就会让他掉进沟里,倒更大的霉。所以聪明的人都会拥抱挫折。 ★人要刻意给自己留出“无”来 人生的积淀阶段非常关键,积淀得越久,酿的酒越香,您最后做的事可能越精彩。所以,您看人生阶段也是这样,“有”和“无”是相伴相生的。 我的人生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我曾经连续十年没有旅游过,只是从沈阳到了北京。这十年里,我的“旅游”就是,拿本书上公共汽车,看两眼书,再看看外边的风景,思考一下,坐到终点再坐回来,这就算旅游了。这段时光,我基本就是在家看书,一直学,慢慢觉得自己有心得了。 十年过后,我讲中医,就有内容可讲了,讲得比较精彩。如果没有这段时光,我一直在忙碌,恐怕我就没有那么多东西可讲了。所以,我觉得人要刻意给自己留出“空”来,留出“无”来,比如某段时间休息一下,放慢工作节奏,去思考,去阅读,等等,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很多人没有时间阅读,看的都是微信文章,好多都是心灵鸡汤或者段子。其实,我觉得拿一本好书认真看一下,是受益无穷的。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天我到一家咖啡厅吃早餐。这家咖啡厅里有好多书,我随手拿起一本来,一看就入迷了。我一早晨就看这本书,看完以后受到的启发非常大。您说这值不值得?太值得了!如果我一定要把时间填满,吃完饭赶紧走,可能就没有这种收获了。 所以,给自己刻意留出点儿“空”来,是让人生有意义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妙药、一种智慧。我们只有懂得这种智慧,在一段时间内停一下,思考思考,沉淀沉淀,再往前走,才能有进步。否则,一直急于赶路,低质量地赶到八十岁,到整个“游戏”结束,那就太可惜了。 什么样的人会经常进步呢?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的人;不是一直赶路,而是停下来思考一下路径对不对的人,更容易进步。我个人没别的优点,就是喜欢“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多次反思这个路径对不对。我读书的时候,有一门课叫科研方法,就是告诉我们要经常反思科研路径,找到提高效率的方法;把方法研究好了,做事会事半功倍——这是最让我受益的。 ★私心少了,成就才能多 作为领导者,为自己管理的团队成员考虑,把自己的利益、地位和名誉放到最后,结果大家认为您是最好的人,把您推举到前边做大家的领导,这就叫“退其身而身先”。 这是老子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导者法则,这个法则贯穿《道德经》全篇。老子反复强调这个原理,是因为人总有想获取利益的私心。一旦自己成为领导,资源多了,客户都来奉承,所有员工都对他唯命是从,他就会为自己捞取。“捞取”,就是不当得利,不恰当地获取。如果他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了整个公司所有员工的前边,那么他做事就会产生偏差。比如他把合作单位的采购事宜安排给自己亲属的公司,这样就等于钱是自己赚了,等等,各种各样的手段都使出来了——亲属给公司的就是最好的东西吗?不一定,甚至可能会偷工减料或者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等。 所以,慢慢地,公司经营就会出问题。大家还会推举他做领导吗?不会了。但凡有机会,大家就会让他下台。而那种把自己利益放到后边,全心为大家考虑,竭尽全力为公司全体员工的利益努力奋斗的人会怎么样呢?大家会推举他做领导,认可他是真正的好领导。这就是老子讲的“圣人退其身而身先”的原则。 ★默默帮助别人,才是境界高 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如果您懂得《道德经》讲的天之道——“予善天”,像天一样去给予,不抱有贪图任何回报的念头,无声无息地去帮助别人,这样的人就是好人,是一个境界高的人。 我小时候家里非常穷,能吃上一次肉都觉得特别幸福。当时我家住在大学的集体宿舍,两家共用一个厨房。一起做饭的时候,我家把菜炖上就回屋了。对面那家条件比我家好一些,有的时候会做肉。做饭的时候,他们看到我家锅里没有肉,就会偷偷地夹几块肉放到我家的锅里,从来都不说什么。然后我们盛菜时,看见锅里的肉的时候,那种感动,到今天我都铭记在心,这就叫“予善天”。这就是“大道在民间”的体现。 在大学里,学生消费要刷卡。有的大学设置了一个警戒线,当学生一个月花钱少于一定值的时候,比如他每天只买一个馒头吃,一个月只花二十元,这时学校系统马上“报警”,意味着这名学生是贫困学生。学校系统会自动往学生的卡里汇钱。我看到这条新闻时就觉得这个学校的领导是懂得《道德经》的高明领导。他没开大会拿奖金红包给这名学生,让学生鞠躬感谢,而是默默地,不动声色地,不让学生自尊心受到任何伤害地,把钱汇到他卡里面了。所以说这个领导的境界是非常高的。 在管理中也是如此。作为公司的领导,您给予员工,要像天一样给予,谁不足就给谁补一下,充分调动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 ★读《道德经说什么》,原来看不开的,现在都能看开了 如果您事业不顺,身体不好,心情不美,不要怪这个世界没有善待您,更不要归咎于他人。老子告诉我们要看清生命和世界的本质,不要纠结,永远不要想永远的事,因为最后所有人和事都会归根。要是不懂这个道理,欲望一旦过度,首先伤害的就是身体,而执着于各种虚名,势必让人生走向负面。 ★罗博士的《道德经说什么》与同类书相比有什么特色 解读《道德经》的书籍繁多,要么偏重哲学思辨或版本研究,要么就是解释得太过超脱玄妙,难以落地应用。而罗博士立足中医身心双修的角度,把《道德经》的精髓交融在身体健康和心灵两个层面,让每一个读到此书的人都能用来指导和加持自己的实际生活,堪称是一部把《道德经》真正讲活了的书。他告诉我们,老子并不消极避世,反而是一个充满大智慧的“神医”,教我们自己如何在这个充满无常的人世间医身医心医命,如何用“出世”的状态做好“入世”的事;从而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内心更强大,步履更从容。 ★读《道德经说什么》,能直面和放下生命中的痛苦与不如意,成为得道之人 读了罗博士解读的《道德经》,您会慢慢自发地遵循万物规则,自然圆融,专注做事而不计较个人得失,最终利己利他,成为生活中的得道之人,人生更少碰壁。因为,每个人的人生不过是在“有”和“无”之间寻找平衡,不要因为自己暂时处于一个不好的状态而觉得焦虑,只要好好遵循天道去做,我成就别人,别人也成就我,这样的人才是得道,才能让世间的幸福不请自来。 ★人人看得懂的《道德经说什么》,人人用得上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说什么》用朴实、通俗的语言,让每个人都读得懂,用得上。小到怎样吃好每一餐饭,大到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如何领导一家企业……读完本书,您会想得开、放得下,生活与工作都会更顺遂。 ★装帧精美,阅读经典的同时也获得美的享受 采用裸脊锁线装帧,可180°平摊,让您随心阅读无压力。封面击凸+烫金工艺,大气典雅,给经典披上奢华的外衣,收藏馈赠两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