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态度变为形式——绘画与哲学十讲(精)

当态度变为形式——绘画与哲学十讲(精)
作者: 顾跃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3.90
折扣购买: 当态度变为形式——绘画与哲学十讲(精)
ISBN: 9787100209922

作者简介

顾跃,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曾担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理论与创作研究室主任,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当代艺术展、获奖并被收藏。著有《重影:顾跃当代美术论稿》《20世纪主题性油画创作研究》等,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胸中之竹不是此刻的“看”,而是欲画对象与画者纯真之眼间有了经验与“看”的矛盾空间 。胸中之竹已不再是眼中之竹,亦不是手中之竹,而是幻化为一种“虚无”的现象存在,即“胸无成竹”。“似”是所指,指向现实世界的客体,而“不似”则是能指,指向“似”的存在。“似”不是世界本真,而“不似”并不是断绝与自然现实的联系。“胸无成竹”强调对自然现实的包容性,而不是把自然之竹作为一个模仿的对象,“似”不是目的,而是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所以,也才有“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母题与画面之间的媒介是画者手中“一笔三折”的变相,经图式经验修正的质疑后写形抒意,畅想生命。在某种意义上,绘画的创作行为一直伴随着直觉的“看”,并通过不断的生命体验与“修正”,从“有”到“无”,从“无”到“有”,于是才有了新竹像的反复出现。 这一艺术原理西方亦有响应,西方印象派对色彩的真实关注导致形的准确性不复存在(不同于古典时期),画家莫奈的“鲁昂大教堂”系列就是一个例子,作品的“图式修正”过程显示了如同“竹象幻化”一般的生命感受与视觉经验。 莫奈发现对自然摹写中现有的图式即“胸中之竹”,不足以应对其所感知到的瞬息万变的阳光和空气氛围下色调的美,而同时透纳(William Turner)和浮世绘的绘画图式又为其重新诠释自然现象提供了语言密码。于是,他在摹写自然时,自然出现了如“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等不同时、空发生的变化,也相应产生出一系列观看结果——“随手写去,自尔成局”的新图式现象出现,遂即才有其“鲁昂大教堂”系列经典作品问世。  …… 听听既是研究者又是艺术家的顾跃老师是如何讲述当代艺术的那些事儿的……本书的书名《当态度变为形式》源自1969年在瑞士伯尔尼美术馆举办的一次展览的名称,这是西方现代艺术发展史中最具影响的展览之一,此次展览强调了一种主观性艺术,艺术家将自己的态度或者内心世界直接转化到作品中,即赋予其内心世界以形式。作者以这一观念为出发点,系统性地论述了当代艺术的概念及背后的哲学语境,探讨了在面对复杂的当代文化现象时,艺术家必然会做出的各自不同的回应和实践。本书针对当代艺术中的十个主题进行阐释,其中包括“当态度变为形式”、“块茎”理论的艺术实践、“似与不似”传统画论,以及“景观社会”中身份与非场所空间等。书后附作者在近三十年创作生涯中创作的艺术作品的精美插图。作者在书写的过程中,将自身沉浸在画者、研究者与观者三个角色的置换中,精神性在可见与不可见的自然中,终将感知世界把握成一幅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