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遥感(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传)/走近在川两院院士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节 **次转折 1969年3月,成都。春寒料峭。 “等一下!等一下!”寒风中,一名男青年拼命追赶 着一辆缓缓启动的解放牌卡车。卡车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渐渐加速前行。眼看着停车无望,男青年干脆将手中一 包东西使劲扔向后车厢:“哥,接住!” 车速太快,那包东西打在了卡车的后挡板上,立刻在 寒风中散落一地——是一包寸金糖。 被男青年称为“哥”的李小文,眼睁睁地看着弟弟离 自己越来越远,不禁泪如泉涌。这是他**次在人前落泪 。彼时,新婚半个月的妻子已经去外地的工作单位报到, 没能来送别李小文。许是对亲人的不舍,对前途的迷茫, 李小文一直默默流着泪,同伴们也沉默无语,各自想着心 事。这**,卡车载着黯然神伤的李小文和十多位同学, 离开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开往西昌河西的一个军垦农场 。 时间闪回到三个月前。 等待是世上*令人揪心的事,对李小文来说,三个月 的时间,仿佛有一生那么长。 相处了五年的同学们纷纷来同他道别: “小文,以后分到哪儿一定要告诉我。” “记得一定给我写信哈。” “有机会还要在一起喝酒哦!” 年轻的双手一次次紧握,又一次次松开。终于,告别 的泪水、同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都消失了,成都电讯工 程学院偌大的校园,安静得仿佛只剩下了李小文一个人。 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们各奔东西,而李小文还依然住在校 园的宿舍,等待着他的工作分配。 冬日的阴冷叫人心烦,李小文却无可奈何。 在他21年的人生中,他**次感到无奈。焦灼的情绪 ,在等待的日子里一点点集结却找不到出口,一向无忧无 虑的他,变得沉默了。 李小文为何会被延迟分配,其中的原因现在看来颇为 荒诞,但在那个年代,却是再正常不过了。 1965年12月2日,《光明日报》转载了姚文元的署名 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熟悉那段历史的人 都知道,姚文元这篇文章,是拉开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 ”的“***”。在为这篇文章配发的编者按里,“各抒 己见,展开争鸣”的词语,似乎将文章的政治色彩淡化了 许多,然而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又怎么会 真正有“学术讨论”的净土呢? 那时的李小文只有十八岁,血气方刚,对文学、历史 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主流媒体上发表的文章自然会引 起他极大的关注。仔细阅读了全文后,他对文中的观点, “心中很不服气”。很想进行“争鸣”的他,撰写了一篇 批驳性文章寄给了《光明日报》。用稿通知书很快来了, 《光明日报》决定刊登这篇文章。但这种可能性,在报社 工作人员到校政审调查后化为了乌有。原本以为能写出这 种言辞犀利、思辨性极强的文章的应该是一位老教授,没 想到竟然是一个还未出茅庐的大二学生,加上形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