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22条

高效课堂22条
作者: 李炳亭
出版社: 山东文艺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0.80
折扣购买: 高效课堂22条
ISBN: 9787532930241

作者简介

  李炳亭,笔名李不骑马,中国教师报山东记者站站长,《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近年来致力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以及“名校共同体”成长途径的探索。著有《杜郎口旋风》《向阳的智慧》《高效课堂22条》《我给传统课堂打10分》等。

内容简介

传统课堂是“悲剧场”,是“恶之花”。 不斩断这个“根”,所有的幸福都似乎遥不可及。 时下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随意走进一所学校,推开教室的门,映入眼 帘的一定是这样的景象:教师站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因 为整天忙着“讲”,致使大多数教师患有咽炎和“胃下垂”。有些学校为了 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咬牙从原本不多的办学经费中挤出些钱来给每 位教师配备了“耳麦”和“扩音器”,于是满校园就充斥着教师的声音了, 嘈杂得像农村的集贸市场,假如不仔细听,你还以为是有人扯着嗓子吆喝着 卖“耗子药”呢。 我猛烈批评传统课堂,并非是说传统课堂就一无是处,可问题是,当时 代需要我们从马车换乘轿车时,并非就一定是说马车不好,而是需要我们换 乘轿车。今天的课改,不是争论马车、轿车的问题,而是必须换乘,这理由 还不充分吗?因为马车无法抵达教育的目的地,不仅是“速度”问题,我们 不是总说,谁都可以等,孩子不能等吗?既然不能等,为什么还老牛拉破车 ? 传统课堂“精心”酿造的悲剧数不胜数,难道不需要我们幡然醒悟,进 而醍醐灌顶? 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希望就藏在一切关于课堂的变革之中。这绝对不是 我的情绪化、极端化,而是基于现实思考得出的结论。或许这个结论不能被 少部分人接受,但我仍有理由充满理想,我的理想就是——寻找师生的共同 幸福,让每一个生命体验到尊严。正是这样的情怀驱使着我,要说出教育的 “真相”,尽管会因此得罪很多的人,甚至会遭受到某些呵斥,但我坚信, 我这样做对得起我的良知。 但我要真的历数教育的“不是”时,仍难免心里沉甸甸的。 但我必须说出来,并且把我的“发现”告诉给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道 。 传统教育一开始“出发”就错了——我们的眼里——只追求“知识”。 我们把知识当做了教育的全部内容。为了这唯一的目的,我们无所不用其极 ,时间、汗水、大棒、胡萝卜、题海、作业、统考…… 你说你说,凡是能用的手段,我们什么没用过? 我们只瞄准“知识”射击,可我们眼里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目标,那就是 孩子。我们问过孩子的感受吗?体察过孩子的不幸吗?我们压抑孩子、担心 孩子、甚至会害怕孩子;我们口口声声为孩子负责,总幻想让他们考上大学 ,可我们却从不顾及他能否拥有一生,更不关心他需要什么样的一生;我们 总说民族的希望在孩子,却又不关心希望是什么样子…… 我们选择教书的“方式”,也错了。 我们过分强调“灌输”了,以为灌输才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教学“十八般兵器”,可如今的大多数教师手里就只剩下了牢牢攥着不肯撒 手的“拨火棍”,这根拨火棍就叫“讲”。殊不知,其实也没人仔细研究过 ,“讲”能替代学生的“学”吗? 假如不能替代,那教师为什么依然滔滔不绝而坚决不让自己停下来,和 孩子们一起去研究“学会”的方法? 或许有人会说,别人讲得不好,而我,是“特级教师”,我自有我与众 不同的教学艺术,那我要是不讲,又怎么能体现出我的价值? 请注意,讲和教永远是为“学”服务的。体现“我的价值”而不顾及学 生的“价值”,不仅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也是对新课改理念的无知。当教师 长期“鸠占鹊巢”,当学生的学开始服务于教师作为“我的价值”时,这是 违背课堂之“道”的。在教室这个“小宇宙”里,学生是“上帝”郑重命名 的太阳,而教师则必须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地球”,这就是“地心说”与 “日心说”在“教”与“学”关系上,关于“道”的论证。一切以“教师为 中心”的教学行为,都需要拨乱反正,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更何况,事实早就证明,仅仅单靠教师推销耗子药一般地讲,是讲不会 学生的。而且,因为教师的讲,客观地剥夺了学生学的权利,从而造成大面 积的“厌学”以及“学困生”。 讲是“银样锻枪头”。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恐怕教师是脱不了干系 的。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学困生?我们总习惯于指责学生是一群笨蛋,却从不 愿意从“讲”上找原因,更不敢承担“教”的责任。 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告诉学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 九的汗水”;欺骗学生说:“勤能补拙”、“学海无涯苦作舟”、“面壁十 年图破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让学生以苦为乐。可却忘记了 爱迪生的那句名言是硬生生被人篡改过的,那句话的后半句是说:“但有时 候,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更重要!” 我们一天天地愚化学生念“苦经”,当可怜的孩子们几近精神崩溃时, 我们又搬出另一套说辞来麻醉他们,说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 如玉”。坚持果真能胜利吗?结果是,中国的大多数孩子,一旦结束了学业 ,当中考和高考考完,无论结果如何,选择的是“撕书”、“烧书”和“卖 书”,乐得废品收购的小贩像过节一般。这是一场被孩子们称为“解放”的 学业大逃亡!看到这样的景象,教师们不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吗?是什么让 学生们如此厌倦学习? 试想一下,有着厌学情结的学生,即使考上了大学,他还会热爱学习吗 ?我们一直在作文里畅想的“废寝忘食”哪里去了?谁能告诉我废寝忘食是 什么滋味?这样一代厌学的人,试问如何实现“终身学习”的要求?中国读 书人口的急剧下降,恐怕和现在的课堂教学有些关系吧。 可我们从不关心“未来”,我们只干杀鸡取卵的事。就像早年一窝蜂地 发展经济,等腰包鼓胀起来再回头治理污染。可治来治去,费了九牛二虎之 力,却最终发现,逝去的永不再来!水土流失、疾病、瘟疫、干旱洪涝…… 灾难接踵而至,再如何痛心疾首,仍然于事无补。教师是否能吸取这个教训 ? 不着眼于未来,而只重眼前,不着眼于发展,只重分数,这样的短视是 误己害人的,是造孽! P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