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念学习力(打破7个扼杀创造力的学习神话)
作者简介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 传奇社会心理学家 改变美国的伟大女性 ·幸福课导师本·沙哈尔最推崇的哈佛著名心理学家。 ·第一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 ·被好莱坞搬上银幕的传奇心理学家。 ·获得最具含金量的古根海姆研究学者奖、美国心理协会杰出贡献奖等。 ·著有畅销书《专念》和《专念创造力》,其中《专念》已被翻译成13种语言,销量达15万册。 ·独具匠心的画家。
内容简介
熟练带来的问题 在解释我的观点之前,先举几个例子,这些例子展示了不同情境下的几 种技能。这些情境可能会引发你对熟能生巧这一神话的质疑。 假设我是一个参加夏令营的孩子,老师教会我一种握棒球棒的方式。因 为我已经练到了不需要思考的程度,所以我可以去关注比赛的其他方面,比 如关注我要击打的投球。多年不合理的肌肉训练,造成我右胳膊比左胳膊更 强壮。我应该无视这种差异,仍然按照相同的方式握球棒吗?每个人都应该 用相同的方式握球棒吗? 我的驾驶技术已经非常娴熟了,所以在转弯前,我会自然而然地打开转 向灯。现在假设我要在结冰的路面上转向,汽车有点失控。像以往一样地打 开转向灯是不是会误导后面的司机,让他误以为我能正常拐弯?这时候是不 是用双蹦灯更合适?最近,我在新墨西哥州做了一次演讲,当我穿过一片沙 漠,从机场驶向宾馆时,几公里之内没有一辆车,但每到转弯处,司机都会 尽职尽责地打开转向灯。 假设你是在美国学的驾驶,而且已经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后来你去 伦敦度假,那儿的车是左侧通行。你前面的车失控了,突然来了个大转弯, 你必须迅速作出反应。你是不知不觉地遵从旧有的习惯,还是根据当时的情 况作出反应,以避免一场事故?让我们想一想,造成事故的原因可能通常是 因为按照以往的练习作出反应,而没有基于当时的情况进行思考,这种现象 不是很有趣吗? 教师以及演讲者的一项基本技能是,收集大量的信息,然后一点一点地 呈现给学生。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减少信息量,并对信息进行组织,已经 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我们练习了无数次如何准备一堂课的内容,但有多少 次在灌输备课内容时,我们并没有注意到学生已经听不进去了?把准备的内 容都讲完往往超过了教学目的本身。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记过无数次的笔记,记笔记的技巧已经成为他们的 第二天性。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打开笔记本,发现自己完全不知道 笔记内容的意思。 旅游特别能使我们意识到人的刻板性。在我去过的几个亚洲国家中,司 机开车行驶在马路的左侧,人行道上的行人遵守着与司机一样的规则。在这 些地方,融入行人中走过几次后,我发现,即使是非常简单的行为,比如右 侧通行,只要以前是潜念地学会的,改变起来都非常困难。每次到其他国家 旅行,如果当地的规则与美国不同,那都会让我感到不适应。 在越南河内的一家美术馆里,我遭遇了西式礼仪训练的刻板结果。美术 馆的主人给我提供了一个座位,好让我坐着看画。我礼貌地拒绝了。她为我 提供了不止3次。显然,她所学到的礼仪中不包括如果顾客喜欢站着看时, 应该怎么办。她从自己所受的教育中,而不是从现实情况中,获取如何应对 的线索。 在新加坡时,去唐人街的路上,我问出租车司机,新加坡有多少华人。 他回答:“全新加坡76%的人口是华人。”我说:“你确定不是77%吗?” 他笑了,我想很多人都不确定我的真正意图。既然政府已经发布报告,说新 加坡76%的人口是华人,那么很多人就不会去考虑出生、死亡、移人或移出 对人口数字的影响,而把它看成是不变的事实。我们从小被教导以这种方式 接收信息,即使它们只在不考虑新情境时才是正确的。 我们练习一种技能,使它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这会导致潜念地执行技 能吗?达到超量学习的程度,会限制我们的进一步发展吗?无论成人还是孩 子,接触新技能的那一刻就是我们对它了解最少的时刻。在我们尝试了各种 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阶段,并根据我们的优势和经验进行调整之前就固化我 们对某项技能的理解,是明智之举吗?当第一次学习一项技能时,我们必须 关注每一个步骤。如果超量地反复练习,我们会从根本上无视每个组成部分 。而且会很难作出微小的调整。 通过死记硬背、不加思考的方式学习基础知识,几乎可以肯定,只能创 造出庸才。 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