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徐悲鸿画传(精)
ISBN: 9787220104954
徐冀,徐悲鸿之孙。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徐悲鸿纪念馆展览典藏部主任。主要从事徐悲鸿绘画作品的收藏与研究,已出版有《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徐悲鸿》。
第一章 江南少年初长成 瓢泼大雨接连下了好几日,屺亭桥镇淹没在一片 汪洋之中。村民们不得不离开这片昔日风光无限的土 地,徐达章带着他的儿子徐悲鸿也加入了这出外谋生 的大军,开始了一段艰辛的流浪生活。 这一年,徐悲鸿仅十三岁。 两人从宜兴出发,沿着太湖一路东行,辗转到了 大城市无锡。其时,辛亥革命虽然成功推翻了中国两 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仍使得战 乱频仍、民不聊生。原本民丰物阜的太湖一带由于天 灾人祸以及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也成为贫富悬殊的 混乱之地。 徐达章父子俩沿途为人作画、刻章、写春联,年 幼的徐悲鸿也从中获得了与各色人等接触的机会。风 餐露宿,颠沛流离,这一段异常艰辛的旅程非但没有 让年幼的徐悲鸿意志消沉,反而为其未来的艺术之路 埋下了一颗种子。现实的残酷、民间的疾苦、国运的 衰微亦不断冲击着徐悲鸿幼小的心灵,使其逐渐成为 对国家大事有主见、对社会民生有强烈使命感的疾恶 如仇之少年。自此之后,“神州少年”成了徐悲鸿在 自己画作上的署名,再盖上一方刻有“江南布衣”四 字的印章,既表达了他淡泊富贵之决心,又显现了他 悲天悯人的大义。 不久,流浪的生活在徐达章染上重病之后结束, 父子两人一同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1895年夏至后的一个傍晚,徐悲鸿就出生在这个 风景秀丽的江南小镇。镇上河道交错、篷船穿行,因 主河两岸为一座石拱桥“屺亭桥”相连而得名“屺亭 桥镇”。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寓意福寿安康。但因家境贫 寒,自小便遭人奚落,年长之后,更是受尽冷遇。深 感世态炎凉的他不禁悲从中来,深感自己如同一只凄 凉的大雁,在这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只可悲鸣,故自己 改名为“悲鸿”。 徐悲鸿的祖父砚耕公曾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失 败后便在屺亭桥镇上务工。在祖父于滨河边搭建的小 屋中,徐悲鸿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日子虽清 贫苦涩,但多年之后,回忆起这段时光,徐悲鸿的眼 里仍充满爱恋之情:“我们的屋子虽然简陋,但有南 山作屏风,塘河像根带子,太阳和月亮,霜和雪都点 缀了这江南水乡的美丽。我们在这里和打鱼砍柴的人 做伴,鸡鸣犬吠,互相唱答,大自然给了我们无尽的 美妙。”而这样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和之景也给予了幼 年的徐悲鸿一个发现美、描绘美的原生环境。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号成之,是宜兴当地知名 的画师,家里主要靠他在镇上课徒和鬻字卖画来维持 生计。徐达章精篆刻、书法、诗文,在人物肖像、山 水风景、花鸟写意画上也颇有造诣。现存徐达章所刻 之印章,如“半耕半读半渔樵”“读书声里是吾家” “儿女心肠,英雄肝胆”“闲来写幅丹青卖,不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