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愿你一生朗日当空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语言学家、文学家、翻译家。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起,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著有学术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和散文集《留德十年》等。他精通十多种语言,翻译了大量作品。
内容简介
做人与处世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 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 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 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 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 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 ,生活就有苦恼。 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 范畴的。但是,人自从变成 了“万物之灵”以后,就同大 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 了大自然的对立面。人类的 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 都取自大自然,我们向大自 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关键 是怎样去索取?索取手段不 出两途:一用和平手段,一 用强制手段。我个人认为, 东西文化之分野,就在这里 。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 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 。用一句现成的套话来说, 就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 来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结果呢,从表面上看上去, 西方人是胜利了,大自然真 的被他们征服了。自从西方 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 奇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大至宇宙飞船,小至原子 ,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 之手。 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 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 它是能惩罚的。报复或惩罚 的结果,人皆见之,比如环 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 出洞,物种灭绝,人口爆炸 ,淡水资源匮乏,新疾病产 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弊端中哪一项不解决都 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前途。我 并非危言耸听,现在全世界 人民和政府都高呼环保,并 采取措施。古人说:“失之 东隅,收之桑榆。”犹未为 晚。 中国或者东方对待大自 然的态度或哲学基础是“天 人合一”。宋人张载说得最 简明扼要:“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与”的意思 是伙伴。我们把大自然看作 伙伴。可惜我们的行为没能 跟上。在某种程度上,也采 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结 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前不久南北的大洪水不是很 能发人深省吗?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 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 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 ,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 一日真,二日忍。真者,以 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 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 论。忍者,相互容忍也。日 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 。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 方应该能够容忍。如果双方 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 后果不堪设想。唐朝张公艺 的“百忍”是历史上有名的例 子。 至于个人心中思想感情 的矛盾,则多半起于私心杂 念。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 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 明志,宁静以致远”,庶几 近之。 1998年11月17日 谦虚与虚伪 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中, 谦虚一向被认为是美德,应 该扬。而虚伪则一向被认为 是恶习,应该抑。 然而,究其实际,二者 间有时并非泾渭分明,其区 别间不容发。谦虚稍一过头 ,就会成为虚伪。我想,每 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的。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 国是提倡谦虚最早的国家。 在中国最古的经典之一的《 尚书·大禹谟》中就已经有 了“满招损,谦受益,时( 是)乃天道”这样的教导, 把自满与谦虚提高到“天道” 的水平,可谓高矣。从那以 后,历代的圣贤无不张皇谦 虚,贬抑自满。一直到今天 ,我们常用的词汇中仍然有 一大批与“谦”字有联系的词 儿,比如“谦卑”“谦恭”“谦 和”“谦谦君子”“谦让”“谦顺” “谦虚”“谦逊”等等,可见“ 谦”字之深入人心,久而愈 彰。 我认为,我们应当提倡 真诚的谦虚,而避免虚伪的 谦虚,后者与虚伪间不容发 矣。 可是在这里我们就遇到 了一个拦路虎:什么叫“真 诚的谦虚”?什么又叫“虚伪 的谦虚”?两者之间并非泾 渭分明,简直可以说是因人 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掌握一个正确的分寸难于 上青天。 最突出的是因地而异,“ 地”指的首先是东方和西方 。在东方,比如说中国和日 本,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 ,必须说是“拙作”或“拙文” 。在西方各国语言中是找不 到相当的词儿的。尤有甚者 ,甚至可能产生误会。中国 人请客,发请柬必须说“洁 治菲酌”,不了解东方习惯 的西方人就会满腹疑团:为 什么单单用“不丰盛的宴席” 来请客呢?日本人送人礼品 ,往往写上“粗品”二字,西 方人又会问:为什么不用“ 精品”来送人呢?在西方, 对老师,对朋友,必须说真 话,会多少,就说多少。如 果你说,这个只会一点点儿 ,那个只会一星星儿,他们 就会信以为真,在东方则不 会。这有时会很危险的。至 于吹牛之流,则为东西方同 样所不齿,不在话下。 P2-5 1. 季羡林据事直书,追求大真、大善和大美。真实记录了他回忆人生的种种感怀,展现了他淡泊名利,一生不做奔走专营、吹牛拍马之事,一生谨小慎微,做平平常常的好人的觉悟和努力。 2. 一本书阅尽季羡林百岁人生感悟。一本书阅尽大师智慧精华! 3. 全书四色印刷,精美绘图,复原季羡林生活轨迹。 4. 肖复兴 戴建业 祝勇 丁立梅 刘亮程 安意如 桑妮 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