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生的底气

孩子一生的底气
作者: 南怀瑾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9.00
折扣购买: 孩子一生的底气
ISBN: 9787559673350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生于温州乐清的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青年时代立下接续中华文化断层的志业,躬身践行七十年。以“经史合参”的方式讲授各家典籍,不限教派门户,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 "

内容简介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寄托给孩子 老实讲,上至大学、博士、博士后,下至幼稚园、小学,我对现在整个教育都不满意。别人不可以这样讲,我可以这样讲。这二十多年以来,有三十几所大学每年都发放“光华奖学金”,没有停过。“光华奖学金”是一九八九年成立的,钱是尹衍梁同学出的,但是他硬把我推为董事长,所以我很清楚教育的变化。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男的就是家里的太子,女的就是公主,父母和两边的祖父母及所有长辈,大家捧在掌心疼爱,太过分关心宠爱。这下坏了,未来这些人怎么教育?国家民族怎么办?这是大问题。 我也是独生子,原来家里环境很不错,但是我十二岁起就晓得什么是困难。当时家里被海贼抢光,从此以后没有钱读书,我就立定志愿,不靠家里出钱。当时在战乱中,可我还是要读书,还要起来救这个国家。我的父母没有像诸位做父母的那么关爱子女,难道是他们不关心我吗?他们当然很关心我,但是教育方法不一样,由我自由发展。我十九岁出来做事带兵打仗,因为太年轻了,就留个胡子冒充四十几岁。后来我的家乡也被日本人占领,音讯隔绝,家里人生死如何都不知道,有国破家亡之痛,我就靠自己站起来。这些人生的经历,统统与教育密切相关。 我认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都犯一个错误,父母往往把自己一生做不到的愿望,下意识地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却忘记了自己子女的性向与本质。做父母的应当思考,如何正确地培养与辅导孩子,让他们成人立业。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读书、考试、上进,希望出人头地,是极大的错误观念。这样爱孩子,其实只会害了他们。 我简单明了告诉大家,《大学》上说“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父母对儿女有偏爱,所以只看到他的优点,而不晓得他的缺点。我们做父母的,要注意这两句古圣先贤的告诫。但是古人有另一面的说法,叫做“知子莫若父”,指出很重要的教育重点,是父母需要懂得自己子女的禀赋性向,因为老师和别人不见得真正全盘了解每一个学生。现在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只是过分宠爱关心,反而对子女的禀赋性向都没有深切关注。 我个人的经验,看了古今中外,全人类几乎都一样,都会犯这个错误,不过外国人好一点,中国现在这一代太过分了。“知子莫若父”,实际上,对儿女的禀赋性向,做父母的不一定看得清楚,因为有偏见,有偏爱。刚才讲这两个观点,看起来相反,但不尽然。 我没有兄弟姊妹,一辈子靠自己站起来,而今孙子也有孩子,已经四代了,我一概不管。为什么不管?天下儿女都是我们的儿女,为什么我家里的孩子一定要好?那别人家里怎么过?所以我对天下人的子女,都是平等看待。我只吩咐孩子们,不要一定想升官发财,一定想做什么大事业,一定想读什么名大学,只要好好学个谋生技术,可以生活糊口,一辈子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就好了。发财做官,都是过眼云烟的事。我对孩子的教育是这样,一切要他们自立发展,这就是古人所说“人贵自立”的道理。 举一个小例子给你们听。中国商业历史上有名的大商人群体,一个是晋商,山西的票号很有名,第二个是安徽的徽商,扬州是徽商的天下。中国有十大商帮。讲到做生意,徽商第一,晋商第二。宁波是近代的,江南有龙游商帮,广东有广东商帮等,这十大商帮大大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安徽人不只对经济财经的发展有贡献,对中国文化也有贡献,尤其是安徽妇女。我常讲中国文化能维系五千年,是靠家里有一个好太太,有个贤妻良母,不是靠男人,家中的妇女为中国文化挑起了担子。 安徽人很辛苦,对自己出身很感慨。注意,重点在这里,“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古代孩子是这样,父母对孩子用心培养,忍心把十二三岁的孩子送出来当学徒,绝没有像现在父母对孩子这样溺爱。我们当年也是这样。像我十九岁离家,十年后抗战胜利才短期回家,以后再没有回去过!也没有靠兄弟父母朋友的帮忙,都是自己站起来的。一个孩子要自立,只要希望他有一口饭吃,不要做坏事,出来做什么事业是他的本事与命运。 小孩子十二三岁就去做学徒,跟着学商,到外地发展;长到十七八岁或二十岁回来,家里给他订婚。旧时订婚,男女不必见面。讨了老婆,过个一两年又出来了,出来七八年,甚至十来年才回去一趟。所以安徽的男人对这些好太太都非常感激,老了为她们修个贞节牌坊。 你看那些伟人们都是自己站起来的,没有什么教育,都是自学出来的。我再一次跟你们讲,不要只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在讲爱的教育,中国古文有一句话,“恩里生害”,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恩情,可是爱孩子爱得太多,反过来是害他不能自立,站不起来。 清朝才子郑板桥(郑燮)有一句名言,叫做“难得糊涂”。他是江苏人,出身也很贫寒,自己站起来的,没有考取功名以前,靠卖画教书过活。后来考取功名,做到山东潍坊县令。我曾看过他给家里写的信,对我影响很深,这个就是教育。他叫家里的子弟们不要一定想多读书求功名,读书读出来,有学问,有功名,又做官,不一定有什么好处。 他是个才子,琴棋诗画无所不能,所以他说我们郑家的风水都给我占光了。以后的子弟们要像我这般样样都会,是做不到的啊!你们只要规规矩矩,学个谋生的技术,长大了有口饭吃,平安过一辈子,就是幸福。所以他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怎么叫难得糊涂呢?笨一点没有关系啊,但是做人要规矩。他对自己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有注解,你们必须要留意,他说:“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老实讲,哪个父母晓得自己的孩子够不够聪明?像我看我的孩子,跟我相比都马马虎虎,不够聪明。我告诉孩子们,不要学我,充其量读书读到我这样多,事情文的武的都干过,有什么好处啊?没有好处,只有更多的痛苦与烦恼。知识愈多,烦恼愈深;受的教育愈高,痛苦愈大,我只希望你们平安地过一生。 昨天有个孙子打电话找我,我问:“你是谁啊?”“我是你的孙子啊!”“哦,我知道了,什么事啊?”“我的孩子要考某个中学,分数差一点点,他们告诉我,请爷爷您写一封信就行了。”我说:“你叫我爷爷对不对?你是我的孙子,你难道不知道吗?为自己的子孙写信,向地方管教育的首长讨这个人情的事,我是不做的,你怎么头脑不清楚啊!”“是啦,爷爷!这个道理我懂,可是我被太太逼得没有办法,一定要给你打个电话。”我说:“你告诉你的妻子,随便哪个学校都可以出人才,你看我一辈子都靠自己努力,这事绝不可以做。” 今天这个孙子又给我打电话:“昨天爷爷的教训,我都跟家里的人讲了,大家都明白,您是对的。”我说:“我知道你心里也不舒服,但你们去反省,读的学校好不好有什么关系?你看世界上的英雄,像毛泽东、蒋介石,哪个是好学校毕业的啊?你说历代的状元,每个大学考取第一名,有谁做出了事啊?那些做大事的人,譬如美国的汽车大王、钢铁大王,都不见得是大学毕业的,为什么要这样注重学历啊?” 所以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亦难”,真做个笨的人,也不容易,就怕孩子不笨,真笨了倒是真规矩、真老实,不敢做坏事。聪明的人容易做坏事,反而有危险,所以“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注意第三句话,很聪明,却要学糊涂,这就更难了,一切听其自然,好好努力,这是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几句话。 再说中国历史上的圣人尧、舜、禹,后代都不好,并不是坏,是不够聪明。我也做过父母,还四代同堂,我晓得孩子不够聪明,这四代聪明给我占完了。你们看水果树,有一年长了很多果子,接下去就要休息好几年。你们都是了不起的聪明人,不要再往孩子身上加压力。 我经验很多事,见到很多人,问到人家的父母时,不说“你爸爸干什么的,你妈妈干什么的”,以前我们对部下是很礼貌的,“你的老太爷做什么的?你的老夫人是农村的吗?几时来?我请你老太爷、老太太吃饭”。这样就可以晓得这个人的个性,其中有一部分是父母的遗传和家教。这里头学问很深的,大家要注意。 所以对孩子们不是叫你们不关心,而是不要爱得过分,放一步,让他自由发展。但是现代人都关心得过头了。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他知识,是把孩子天生遗传不好的个性转化,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只靠学校,而是家庭教育,父母最重要的是不可偏爱。孩子们有许多的个性,遗传自父母的优点很少,缺点特别多,大家仔细研究一下,拿孩子做镜子反照一下自己。有些孩子脾气特别大,有些孩子很忧郁,都是爸爸妈妈内在的遗传,孩子各种各样的心态跟父母都有关系。所以教育从家教开始,真正的教育在反省自己,孩子的缺点就是父母的缺点。学校不过是帮忙一下,现在人把教育都寄托在学校,这是错误的。 父母怎么样培养孩子呢?把自己的孩子看成别人的孩子,把别人的看成自己的孩子,要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且改过来。所以如何培养孩子,让他平安地过一生,虽是很重要的,但也全靠孩子自己。" 早一点懂得中国智慧,人生就不会如此艰难! 南怀瑾讲中国智慧系列第二辑教育篇《孩子一生的底气》,南怀瑾嫡孙暨法定继承人独家授权,南怀瑾文教基金会官方认证,纪念南师逝世十一周年特别推出。 这一次重读南怀瑾,让你彻底爱上中国文化。 南师学贯百家,融汇中西,一生著作近百本,总字数约千万,内容无不广博而宏大。本系列化繁为简,主题明确,每本书只专门解决一个现代人的核心大问题,在千万字原稿基础上汇编出十余万字精华文章,打磨一年,既保留南师博学通达、生动幽默的原汁原味,又更加好读实用。 第二辑教育篇,写给中国家长老师的教育忠告。 给孩子金钱、学历、才艺、荣誉,都不如让他们学会人格自立,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才是一生的底气。 别让孩子生在一流的家庭,却只能接受末等的教养。教育的目的是学会做人,从身心修养开始,培养人性,走向自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从儿童到青少年,再到长大成人,本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君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