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中小学同步课外阅读

论语(精)/中小学同步课外阅读
作者: (春秋)孔子|译者:学之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论语(精)/中小学同步课外阅读
ISBN: 9787550259027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博学多才,30岁时,已声名在外,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广收门徒,开私学之先河,弟子身通六艺者72人,逐渐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流传后世。

内容简介

学而 【原文】 子[1]曰:“学[2]而时[3]习[4]之,不 亦说[5]乎?有朋[6]自远方来,不亦乐[7]乎 ?人不知,[8]而 不愠[9],不亦君子[10]乎 ?” 【注释】 [1]子:过去泛称男子,后来变为对有学问的 男子的尊称。在《论语》中,“子”一般指的是孔子 。 [2]学:《说文》中把“学”解释为觉悟的意 思。在原文中,一方面是指学习《诗》、《书》、《 礼》、《乐》、《易》之类的典籍,另一方面是指学 习六艺之类的实际生活技能。 [3]时:意为“在合适的时间”或是“时常、 经常”。 [4]习:繁体字写作“習”,本义是“鸟数飞 也”,练习,引申为实践。 [5]说:高兴,开心。是“悦”的通假字。 [6]有朋:在有些版本中,写作“友朋”。“ 朋”,这里指的是朋友,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还有 人认为指的是孔子的弟子。 [7]乐:意思与“悦”相同,都是高兴的意思 。但二者有区别,“悦”多指内在感情,“乐”则通 常表露在外面。 [8]不知:不了解,不知道。 [9]愠:生气,恼怒。 [10]君子:这里指的是有德行、品德高尚的人 。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和技能之后,并能付诸实 践,这不是很开心的事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 ,彼此之间能相互交流,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别人 不了解,也不怨恨,这难道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吗? ” 【原文】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2]弟[3],而 好犯上者,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 之有也[5]。君子务[6]本[7],本立而道[8] 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9]与[10] !” 【注释】 [1]有子:有若,孔子的弟子。《史记》中记 载,有若比孔子小三十三岁。有的书中说两人相差四 十三岁。孔子的众多弟子在《论语》中出现时,一般 都直接称他们的字。只有“有子”和“曾子”被称做 “子”。所以,北宋的程颐认为《论语》应当是曾参 和有若的弟子编撰的。 [2]孝:顺从并尽心奉养父母。 [3]弟:读作tì,是“悌”的通假字。本意是 指敬爱兄长,也泛指尊敬长辈、上级。“孝”和“悌 ”常同时出现,合称“孝悌”。它是儒家**重视的 道德伦理范畴,被看做是实行“仁道”的根本条件。 [4]鲜:读作xiǎn,少的意思。 [5]未之有也:倒装句型。在古代汉语中,如 果否定句的宾语是代词,那么一般放置在动词的前面 。所以,“未之有也”即为“未有之也”。 [6]务:从事,致力于。 [7]本:本义是指*木的根,或是靠近根部的 茎干。这里是引申意,是指事物的主体或根基。 [8]道:本义是供人行走的道路。这里指的是 儒家所提倡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体系。 [9]为仁之本:此处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 为,古人喜欢用通假字,“仁”是作“人”讲。“为 仁之本”应是“为人之本”,意思是做人的根本。另 一种解释是,“仁”就是儒家道德规范的*高标准。 [10]与:读作yú,通“欤”。在这里作语气助 词,表示疑问、感叹的语气。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遵从兄长,却喜欢冒犯上 级,这种人很少见。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做悖逆 造反的人,则从来没有出现过。君子应当致力于基础 的事物,基础建立了,做人和治理**的标准就会随 之产生。像上面说的那样,孝顺父母,遵从兄长,这 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原文】 子曰:“巧言[1]令色[2],鲜矣仁[3] ! ” 【注释】 [1]巧言:巧,好。巧言就是花言巧语的意思 。 [2]令色:令,是善、好的意思。色,指脸色 。巧言令色,就是用花言巧语和讨好的表情,来取悦 他人。 [3]鲜矣仁:鲜,少。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种 人中有仁心的很少。” 【原文】 曾子[1]曰:“吾*三省[2]吾身:为人谋[ 3]而不忠[4]乎?与朋友交而不信[5]乎?传[6 ]不习乎?” 【注释】 [1]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人。曾子是鄫 国太子的后代。曾子在十六岁时,拜孔子为师。曾子 是有名的孝子。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和“修 齐治平,省身、慎独”都是曾子提出的观点。直到今 天,这些思想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曾子还著有《 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来,曾子作为老师 ,负责教导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孔伋则是孟 子的老师。他在儒家文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后 世儒家学者尊称他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回 、子思共称儒家五大圣人。 [2]三省:三,这里是多次的意思。古人对于 频率密集,或是数量多,而且持续时间久的数字,都 会用“三”来表示。所以,“三”一般不看做是具体 的数字,而是多次、屡次的意思。省,读作xǐng,检 查、查看。这里是检查自己的作为,查找自己的缺点 并改正的意思。也有的将“三省”解释为:三次检查 ,或是从三方面检查。 [3]谋:谋的本义是考虑、谋划。这里可以当 做办事讲。 [4]忠:本义是尽心竭力,忠诚无私。这里是 尽心竭力的意思。 [5]信:在文中,“信”的意思是指能够按照 礼制的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守信用。“信”被儒家 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之一。 [6]传:这里作名词讲,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古籍中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之于师谓之传。”也 有书中认为,这里可以解释成自己传授他人知识。 【译文】 曾子说:“每天,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反省、审视 自己,为别人办事的时候,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在和 朋友交往中,是否做到了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给 我的东西我是否实践了呢?” 【原文】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3]事而 信,节用[4]而爱人[5],使民以时[6]。” 【注释】 [1]道:这里做动词,治理的意思。皇侃在《 义疏》中把“道”写作“导”。 [2]千乘之国:乘,读作shèng,乘是古代*队 中的一个基层单位。每一乘共有一百名士兵组成。包 括一辆四匹马的战车,战车上有三名甲士,车后跟随 有七十二名步兵,另有二十五名负责伙食、服装等后 勤保障人员。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战车的数 量标着着一个诸侯国的强弱。依据春秋的礼制,此时 的千乘之国只属于中等偏下的诸侯国。 [3]敬:本义是恭敬,端肃。这里是慎重地对 待,不怠慢的意思。 [4]节用:不**,即人力、财力的节省使用 。 [5]人:此处的“人”与下文的“民”相对应 ,“人”指的是臣子,“民”指的是老百姓。 [6]使民以时:就是要让百姓能按照农时耕作 。“时”,指农时。“以时”就是不会违背农时的意 思。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