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第4版)

国际贸易学(第4版)
作者: 编者:范爱军|责编:郝静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5.82
折扣购买: 国际贸易学(第4版)
ISBN: 9787030683601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章 导论
  近几年,从中美两国日趋激烈的贸易摩擦,到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与推进,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学习掌握国际贸易知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像纽带一样将世界各国的经济紧密地连成了一体。尤其到了近代,一国经济要想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已越来越离不开国际贸易的支持与襄助。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奠定扎实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不仅要熟悉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各种基本概念,而且要了解古典的和当代的各种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当前在各国通行的国际贸易政策,包括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同时要求学生系统熟悉和掌握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各类规则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等问题。
  学习国际贸易这门课首先应了解一些综合性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国际贸易?它有哪些基本概念和主要分类?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什么不同?它对经济发展会起到哪些影响作用?本章主要对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进行介绍、分析和探讨,以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章学习重点┃
  1.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
  2.国际贸易的种类
  3.国际贸易的特点
  4.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
  ┃本章教学要求┃
  请扫描左侧二维码
  **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国际贸易学
  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际商品与劳务交换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及有关上层建筑发展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任务是要研究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和贸易利益在各国间进行分配的制约因素,并要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
  历史上每一代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把国际贸易问题作为其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研究和探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研究如何通过对外贸易带来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后的凯恩斯主义研究如何通过对外贸易创造就业机会;英国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研究自由贸易能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何种利益,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费里德里希?李斯特研究保护贸易会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带来何种好处;马克思论证对外贸易是阻止一国利润率下降手段的理论,列宁提出资本主义发展离不开国外市场的学说。这些经济学家和经典作家们的理论与学说,为国际贸易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国际贸易学是一门部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也包括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和现实情况。一般认为,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国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②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殊规律;③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④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二、国际贸易的主要概念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买卖与交换活动。它既包括本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也包括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国际贸易是由各国的对外贸易所构成,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因此,国际贸易通常也被称作世界贸易(world trade)。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买卖与交换活动。因为这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待的贸易活动,所以称其为对外贸易,也常常被人们称为“国外贸易”、“海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
  可以看出,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属于同一类活动,只是从国际角度看时,称其为国际贸易,而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时,则称其为对外贸易。
  (二)出口与进口
  出口(export)也称“输出”,是指从本国输出商品和劳务的贸易活动。进口(import)也称“输入”,是指从国外输入商品和劳务的贸易活动。但各国在编制对外贸易统计时,并不是把所有运出国境的货物都列为出口,也不是把所有运入国境的货物都列为进口。凡不是因为外销和外购而运出和运进国境的物品或服务,都不包括在进出口之列。例如,本国向国外馈赠的物品,就不能算作本国的出口。
  在国际贸易值的统计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规定,各国的进出口商品价格均应按离岸价格计算。但现实中,大多数国家却不是这样做的,而是将出口商品按出口国离岸价格(free on board,FOB)计算,进口商品按进口国到岸价格(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CIF)计算。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同一批商品时,出口国在出口时的价格要低于进口国在进口时的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为国际贸易中的运费和保险费。
  很多国家在同类商品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叫作净出口(net export);反之,则叫作净进口(net import)。这类指标反映一国的某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利还是不利。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七十多年中既进口石油也出口石油,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口大于进口,属于石油的净出口国;90年代之后, 口超过了出口,中国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
  (三)贸易额与贸易量
  贸易额又称贸易值(value of trade),是以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经济指标。各国一般都用本国货币表示。由于美元长期以来是国际主要货币,为了便于贸易额的国际比较,多数国家同时通行美元计量的方法。
  一个国家的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和,即该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从世界范围来看,一国的出口即意味着其他国家的进口。如果把世界各国的进出口额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额,就必然会出现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出口额的总和作为国际贸易额。
  贸易量(quantity of trade)是指以数量、重量、面积、体积等计量单位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由于国际市场上的物价经常变动,各国货币的币值也经常波动,因此,用价值表示的国际贸易额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规模。如果用贸易量,即用进出口商品的数量、重量等来表示,则可以避免这种缺陷。就某一种商品来说,用计量单位表示十分容易,但就一个国家的全部进出口商品来说,就无法直接用计量单位表示,因商品不同,计量单位也不同,难以直接相加。为了准确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规模,各国通常都采用以某一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除统计年份的进口额或出口额的方法,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由于消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由此得出的贸易值反映的是量的变化,所以就称为国际贸易量。其计算公式为
  例如,以2020年为基期,某国该年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均定为100。2021年该国进口贸易额为1170亿美元,出口贸易额为1200亿美元。2021年该国出口产品价格平均下跌5%,出口价格指数为95;2021年该国进口产品价格平均上涨3%,进口价格指数为103。把这些数值代入上面的公式,便可得出该国2021年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后的贸易额,即实际的进出口贸易量:
  可见,该国2021年的进口贸易额虽然达到1170亿美元,但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实际进口贸易量只有1135.9亿美元;该国2021年的出口贸易额虽然只有1200亿美元,但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实际出口贸易量却高达1263.15亿美元。
  我们把某一年份的贸易量作为基期,各个年份的贸易量与之相比较,就可以看出贸易规模变动的实际情况。例如,根据联合国统计,1970年的世界出口额为2800亿美元,1978年的世界出口额为11736亿美元。1970年的出口价格指数定为100,1978年为265。用上述公式可得出1978年全世界的实际出口量为4429亿美元(×100=4429)。由此可见,1978年与1970年相比,全世界的出口额如果不排除物价因素,增长了3倍多,而剔除了物价因素后,则只增长58%。
  (四)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口贸易总额与进口贸易总额相比的差额。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叫作“贸易顺差”或“贸易盈余”,又称“出超”;如果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叫作“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又称“入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贸易表现为顺差还是逆差,主要取决于其进出口的商品种类、数量、价格水平及当时的国际经济局势。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状况和宏观经济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
  (五)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所以贸易条件又被称为“进出口交换比价”。由于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难以直接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因此人们通常用一国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由此计算出的贸易条件指数如果大于10,则表明贸易条件改善了;反之,则是恶化了。计算时,需要先通过进出口统计资料了解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化情况,确定进出口价格指数,然后便可求出贸易条件指数。例如,某发展中国家,其出口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进口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这两类商品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变化是不同的。以2020年为基期,其进口、出口价格指数均为100,到2021年,出口商品价格下跌5%,进口商品价格上涨3%。这样,2021年该国的出口价格指数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为103,由此得出贸易条件指数为92.23(×100)。可见,该国2021年的贸易条件与上年相比恶化了7.77%。贸易条件的恶化是指对外贸易中的交换比价下降,即用相同数量的出口商品换回的进口商品比以前少了。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则视为贸易条件改善。
  (六)贸易的商品结构
  贸易的商品结构(trade by commodities)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贸易的商品结构状况可以从全世界范围和一国范围这两个角度进行考察。
  世界范围里贸易商品结构发生的变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反映。国际贸易商品一般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前者是指未经加工或只是简单加工过的农矿产品;后者则是指经过完 加工的产品,如机械设备、家用电器等。为了便于统计,联合国秘书处1950年出版了《国际贸易商品分类》,并被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正式通过采用。它把所有的贸易商品分为十大类,其中前五类为初级产品,后五类为工业制成品。据有关资料统计,早期的世界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是初级产品在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例如,19世纪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总额中约占2/3。进入20世纪后,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60年代,其比重已超过了初级产品。到了80年代,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已占到国际贸易总额的2/3。到2019年,工业制成品在全球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已经高达86%。2020年,中国工业制品占出口总额的95.5%,占比较2019年提升1.1个百分点,初级产品在出口中的占比仅4.5%。这种状况反映出了近些年人类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并反映出了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道路上所取得的进展。
  分析一个国家的贸易商品结构,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因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状况、资源条件、生产力水平和国内人民生活需要等条件决定的。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和进口初级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则正好相反,他们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和进口工业制成品。
  (七)贸易的地理方向
  贸易的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trade)是指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和商品流向,即各地区或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就某一个国家而言,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是指该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它表示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并反映着该国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