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助企业财务绩效与行为额外性/新时代会计理论与实践创新系列专著

政府补助企业财务绩效与行为额外性/新时代会计理论与实践创新系列专著
作者: 鄢姿俏
出版社: 格致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4.40
折扣购买: 政府补助企业财务绩效与行为额外性/新时代会计理论与实践创新系列专著
ISBN: 9787543230644

作者简介

鄢姿俏 博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课题,并在《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会计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

内容简介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1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 政府补助作为缓解市场失灵问题的主要政府干预手段之一,凭借着对资助对象提供资金优势来推动和鼓励特定经济活动的进行。然而,虽然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使政府以提供补助为主的干预行为有了正当的理由,政府也声称提供补助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并且他们会确保补助的配置效率,但在真正的执行过程中政府补助的分配和使用依然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造成不同类别政府补助配置效率差异性的存在。 本书从政府补助类别的划分以及超额政府补助的度量入手,研究了不同类别政府补助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差异,并且进一步的探讨了政府补助引起的企业管理层和外部投资者的行为额外性,旨在探究出超额政府补助中到底包含着怎样的信息,并借此为会计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利用政府补助数据进行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中国政府补助政策的制定与监管提出建议。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政府补助的分类。本书认为由于各主管部门行政职责和关注重点的不同,使不同政府补助之间的既定目标、受助对象、审批条件和监管要求存在显著差异,而这些政府补助设计层面的差异会对政府补助的配置过程产生影响,并最终导致不同种类政府补助的效率差别。鉴于此,本书综合考虑了政府补助资助对象的外部性大小、溢出效应强弱、政府补助的发放是否能够提供了鉴证作用以及补助的政策属性等因素,将政府补助分为了技术类政府补助、经贸类政府补助、扶持类政府补助、税务类政府补助和其他类政府补助,发现虽然2008年至2012年间五类政府补助占比相差不大,但对企业财务绩效和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2)超额政府补助的定义与计量。本书认为在补助资源的配置过程中,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部分企业可能能够获取到超出正常水平的政府补助,即超额政府补助。这些超额政府补助的获取一部分可能源于企业出众的能力和项目超常的潜力使之能够更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因而这些企业获得了政府补助管理部门的青睐。另一部分则可能是通过企业与掌控补助发放权的政府官员之间的寻租活动所获取的来自于关联官员的政治偏袒。鉴于此,本书建立了正常性政府补助的估计模型,将超额政府补助定义为政府补助总额与正常性政府补助之差。本书发现模型中各因素对不同类别超额政府补助的作用大小存在差别,并且各类别超额政府补助对企业财务绩效和管理层与投资者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表明不同类别政府补助中形成超额政府补助的原因确有差异。 3)不同类别政府补助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本书认为各类别政府补助设计层面的差异将引起超额政府补助主要形成原因的不同,进而造成不同类别政府补助对企业业绩影响的差异。 具体而言,本书的实证结果表明技术类正常性政府补助和超额政府补助均对企业业绩有正面影响,意味着技术类政府补助的整体配置效率处于较合理的状态,而超额技术类政府补助的获取更大可能来源于企业的出众能力。正常性经贸类政府补助对企业业绩有正向作用,但超额经贸类政府补助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显著为负,这表明正常因素以外的超额经贸类政府补助的发放降低了经贸类政府补助的配置效率,它更可能是来源于寻租活动而非企业能力。这种配置的不合理情况在扶持类政府补助中更为突出,在正常性扶持类政府补助无法提振企业绩效的同时,超额扶持类政府补助与企业业绩显著负相关,表明扶持类政府补助宽松的审批条件使其更易成为“柠檬”企业寻租活动的标的,导致在获取超额扶持类政府补助的企业中,缺乏扶持价值和高效利用这项资源能力的企业占比更大,最终表现出超额扶持类政府补助与企业业绩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税务类和其他类超额政府补助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形成这两类超额政府补助的原因较为混杂的缘故。 4)企业管理层对不同类别政府补助发放的行为反应。本书认为由寻租活动产生的超额政府补助会对企业管理层的认知和行为产生显著有别于其他政府补助获取时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当企业获取了更多的超额扶持类政府补助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增多,具体表现在虽然企业投资支出上升,但投资支出与投资机会的正相关关系却下降了。同时,超额技术类政府补助会降低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而超额扶持类政府补助会显著增加管理层的利润操纵。这意味着当企业管理层因寻租活动而获得超额政府补助时,他们有更强的动机、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操作空间来实施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管理层道德风险的上升。随着道德风险的上升,企业管理层会进行更多有利自己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会过分追求企业规模,为了谋求私利进行过度投资,甚至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大风险项目中的行为也就可能更加凸显,导致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增多。 5)外部投资者对不同类别政府补助发放的行为反应。本书认为当企业凭借自身的出众能力获取到更多的超额政府补助时,这类向优质企业倾斜的超额政府补助反映出了政府对企业的高度认可,可以帮助外部投资者更加清晰的判断项目风险和潜在收益,从而使他们在做出融资决策时愿意以更低的价格向这些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而如果超额政府补助的获取是通过企业与掌控补助发放权的政府官员之间的寻租活动产生的,那么由于自身经营能力较差的企业更愿意在寻租活动上花费更多精力,所以获取更多超额政府补助的企业中“柠檬”企业占比更大,导致市场出现更严重的逆向选择行为。外部投资者在向这些企业提供资金时也会要求更多的额外费用进行风险补偿,造成这些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本书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表明超额技术类政府补助确实能够显著降低企业资本成本,而超额扶持类政府补助却会导致企业资本成本的上升。这也再此验证了在技术类政府补助中形成超额政府补助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自身条件,而在扶持类政府补助中产生超额政府补助的主要原因则是寻租活动。不过,当外部投资者在做有关借款数额的决策时,更看重的反而是借由政府补助传递出的政府向企业提供的隐性担保。 本书主要的创新点在于:第一,在基于资源配置效率视角对政府补助进行分类后,本书发现正常性政府补助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绩效,而超额政府补助对企业财务绩效有负面影响。本书的研究表明以往文献中政府补助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出现不同结论的原因,可能正是在于未能区分正常性政府补助和超额政府补助对企业财务绩效的不同作用。第二,在基于政策视角对政府补助进行分类后,本书发现技术类政府补助的审批和监管更为严格,因此该项补助更有助于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财务绩效。相对的,由于扶持类政府补助较为宽松的申请条件和事后监管,所以该项补助无助于企业财务绩效的增强。本书的结果弥补了以往研究中所欠缺的政府补助设计层面因素对企业财务绩效作用的分析。第三,在基于资源配置视角和基于政策视角的政府补助交叉分类后,本书发现补助审批条件和监管力度的差异导致了超额技术类政府补助更多源于企业出众实力,且其能进一步提升企业财务绩效,而超额扶持类政府补助更多来自寻租活动,且其对企业财务绩效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意味着与源于企业出众实力而获得的政府补助相比,源于寻租活动的超额政府补助是造成政府补助配置效率损失的主要因素。第四,从政府补助的行为额外性角度,本书发现由寻租活动产生的超额政府补助会增加以非效率投资和盈余管理为代表的管理层自利行为,也会使外部投资者向企业提供资金时要求更多的额外费用进行风险补偿。这一结果意味着由寻租活动产生的超额政府补助会对企业管理层和外部投资者的认知和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这为不同类别政府补助的配置效率差异提供了来自补助行为额外性视角的有力解释。 ▌7.1.2 政策建议 用以推动特定产业发展或特定经济活动进行的政府补助其本质是在政府干预下的公共资源再分配,如何保障配置过程中政府补助的使用效率是政府补助主管部门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结合前述的研究结果,本书认为在政府补助主管部门制定补助政策时需要特别重视政府补助设计层面的问题。本书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政府补助的审批条件和监管力度的差别会使试图通过寻租活动获取更多补助的企业将目标锁定在硬性申请条件较低、政府官员自由裁量权较大的政府补助上,一旦这些补助被企业的寻租活动所俘获将导致补助的配置效率被利益集团的私人欲望所扭曲,大量补助资金很可能会被“柠檬”企业白白浪费或是用于满足管理层的私利,造成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政府补助决策流程的监管、增加政府补助申请条件中的硬性约束、保证政府补助发放决策相关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弱化单个政府官员对补助发放的掌控、加大政府补助资金使用的事后监管力度,以避免企业通过寻租活动获取超额政府补助造成的政府补助效率损失。同时,政府补助的资助对象应尽量向具有较大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倾斜,更加充分的发挥政府补助在投资活动中的引导作用,相应减少对“僵尸企业”的补贴扶持,避免单纯靠政府动用公共资金来帮助企业维持生计,使额外补助的发放是基于企业能力和项目质量的政策倾斜,尽量降低其被寻租活动所俘获的可能。 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看,本书的研究为会计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利用政府补助数据进行相关决策提供了依据。本书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在分析财务报表中的政府补助数据时不仅仅需要关注企业获取的政府补助总额,还应关注财务报表附注中有关政府补助的具体披露。就政府补助的类别而言,获取更多技术类政府补助预示着企业正在进行的较高外部性的项目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和肯定,也就意味着该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经营水平处于行业中的领先地位,项目风险相对较小,潜在收益相对较高。而获取更多扶持类政府补助则预示着企业更有可能不是凭借自身实力而是通过与掌控补助发放权的政府官员间的寻租活动获得的,这意味着外部投资者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来防范可能出现的“柠檬”企业。 █ 7.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本书探讨了不同类别政府补助对企业业绩及管理层和投资者行为反应影响的差异,在尝试对政府补助进行分类和超额政府补助进行度量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些初步结论。但总体而言,本书的研究还是探索性的,依然存在一定局限。 首先在样本的选取上,本书选取的民营企业样本局限于沪深两市上市企业。这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地方政府在进行补助发放时为了维护地区经济形象会向上市企业倾斜,所以这种自选择偏差使上市企业中得出的研究结果无法简单的推演至全部企业中。换言之,本书的结论可能并不能准确的反应政府补助配置过程中的总体特征。 其次,在对政府补助进行分类的标准上,本书综合考虑了政府补助资助对象的外部性大小、溢出效应强弱、政府补助的发放是否能够提供了鉴证作用以及补助的政策属性等因素。这样的分类标准虽然确实可以区分出政府补助设计层面的潜在差异,但从使用者的角度而言较为复杂,不够简单明了,可能会影响该方法的普及使用。 最后,在研究内容方面,本书仅从非效率投资、盈余管理与资本成本的角度考虑了企业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对政府补助发放的行为反应。事实上,由于因寻租活动产生的超额政府补助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所以政府补助带来的行为额外性还会体现在企业管理层的多种机会主义行为中,对外部投资者的影响也不仅局限于融资成本和数量中。本书对企业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对政府补助发放行为反应的分析无法全面体现政府补助所带来的行为额外性。 在未来的研究中,本书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展: 第一,在数据可得的情况下,将本书的研究扩展至民营非上市企业中,从更大的范围上探讨本书结论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第二,可以考虑从更多的角度对政府补助进行分类。划分标准的不同其实体现了政府补助在某一特定方面的区别,研究不同类别政府补助的经济后果有助于进一步的厘清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政府补助的配置效率差异。 第三,进一步的扩展政府补助的行为额外性研究。政府补助行为额外性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从不同类别政府补助带来的行为额外性差异的分析中可以为政府补助对企业投入和产出的影响提供更丰富的解释。 ★ 政府扶持企业,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