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鉴赏

清诗鉴赏
作者: 编者:韩经太|校注:蒋寅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54.00
折扣价: 35.70
折扣购买: 清诗鉴赏
ISBN: 9787020173587

作者简介

蒋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代文学、清代诗学研究。出版过《大历诗风》、《大历诗人研究》、《百代之中》、《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清诗话考》、《王渔洋与康熙诗坛》、《清代诗学史》(第一、二卷)等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王士禛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又字贻上、阮亭,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生于簪缨世家,幼从长兄士禄学诗,年十五即有《落笺堂初稿》一卷。与兄士禄、士祜有“三王”之称。顺治十四年(1657)秋,集诸名士于大明湖畔,赋《秋柳》四章,四方赓和者多至数百家。翌年登进士第,授扬州府推官。与邹祗谟同编《倚声初集》,于清初填词之复兴颇有推动。钱谦益序其诗集,期许甚殷。康熙三年(1664)回朝,迁礼部主客司主事,累官至刑部尚书。诗学初宗盛唐王孟清雅一派,中年出入两宋、金元诸家,以“神韵”为旨归,门庭之广一时无出其右。所著诗文别集有《渔洋诗集》《渔洋诗续集》《蚕尾集》等,晚年门人汇编为《带经堂集》。另有《渔洋精华录》及多种小集散行于世。词集有《阮亭诗余》《衍波词》,诗话、词话尚有《五代诗话》《花草蒙拾》及门人所记诗论《师友诗传录》《然灯纪闻》等。 再过露筋祠〔1〕 翠羽明珰尚俨然〔2〕,湖云祠树碧于烟。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注释 〔1〕选自齐鲁书社2007年版《渔洋精华录汇评》卷一。顺治十七年(1660)春,作者赴任扬州推官,途经露筋祠,作有五律一首,夏间往来淮、扬两地,再作这首七绝,故题作“再过”。露筋祠:俗称仙女庙,故址在今江苏高邮市南三十里处,旁有贞女墓。其来历传说不一,清徐昂发《畏垒笔记》曾有辨正。后世主要根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的记载,说有姑嫂夜行至此,天阴蚊盛,近有耕夫农舍。其嫂前往投宿,姑以男女之嫌,曰:“吾宁死不失节。”因被蚊虻啮食,露筋而死。后人立祠以表彰贞节,往来行人多有题咏。 〔2〕翠羽明珰:祠中供奉贞女塑像的头饰和耳环。 鉴赏 这首七绝在清代非常有名,“论者推为此题绝唱”,陆以湉认为它的好处在于“不即不离,天然入妙”(《冷庐杂识》卷一)。质言之就是避免正面描写而多取言外之意。像这样的题材是很难下笔的:歌颂女子的贞节,容易流于陈腐,况且到了清代,以王士禛那么通达的人,也未必赞许女子这种固执的念头;而哀叹年轻生命的凋零,赞美青春芳华,又容易显得轻佻,不够庄重。实在很难措辞啊!王士禛的策略是放弃叙述故事和议论评价,避实就虚,以象征性的景物描写营造神韵之美。仅在首句约略描写贞女塑像的庄重明洁,以见祠庙为人恭敬珍护,马上就将视线投向祠周围的景色。湖上的云,祠外的树,用一个古代既可指绿又可指蓝的“碧”字着色,然后又以既无确定颜色也无确定形体的“烟”来作比较对象,使本来明确的东西转而变得不明确起来,这就给读者设置了玩味的空间。第三句回到写实,将自己登舟与“月初堕”这特定时刻相连接,突出了一种瞬间性,自然地引出仿佛是偶然一瞥所见的白莲。这个显然象征着明艳高洁的意象,为第一句的外貌描写注入了道德内涵。夜色中静开的白莲,正如这荒僻而孤独的贞女庙,在久远的岁月中淡化了故事的血腥色彩,只剩下一个贞静的形象供人凭吊。这个野风中的白莲很可能是虚构场景,现存明清之交的作者如谢肇淛、熊文举等人的作品都没有写到白莲,而自从王士禛诗成为此题绝唱,后人的诗思就常与白莲相连了。 真州绝句五首(其四)〔1〕 江干多是钓人居〔2〕,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注释 〔1〕选自齐鲁书社2007年版《渔洋精华录汇评》卷二。这组诗是诗人任扬州推官期间所作。真州:即扬州府所属仪征县旧名。唐代名白沙镇,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升建安军为真州,宋、元两代均为真州治所,明、清改为仪征县,真州遂为县治所在的城关镇。今为江苏仪征市。 〔2〕江干(ɡān):江岸。 鉴赏 王士禛任扬州推官期间经常到扬州所辖各县巡察,留下不少描写江淮风物的诗词。像红桥修禊所作词句“绿杨城郭是扬州”(《浣溪沙》),至今仍是当地引以自豪的诗歌名片。真州濒临长江,江边人家多以渔业为生。这首七绝摄取黄昏时分江边鱼市的热闹景象,纯以白描之笔、写生之法,将触目所见娓娓道来,明白如话却情趣盎然,引人遐想。看似自然随意的叙事中,也隐藏着细腻的诗心。比如第三句的“风定”就承首句“钓人”而来,不是么?只有向晚风定才能下钓啊!而末句的“半江红树”又与第二句的“柳陌菱塘”红绿相映,让画面平添一层明艳之感。这红树大概不是枫树就是乌桕吧,明明是生长在江岸上,偏说是半江,无形中让人产生水中倒影的联想。这明艳沉静的景色和卖鲈鱼这市井生活场景拼接在一起,似乎不太谐调,却又让人感觉异常优美。也许是“鲈鱼”的特写与“半江红树”的大背景构成了特殊的视觉张力吧。由此倒可以体会一下神韵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