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丧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民俗系列

中国古代丧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民俗系列
作者: 编者:赵芳|总主编:傅璇琮
出版社: 中国商业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4.80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丧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民俗系列
ISBN: 978750448496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灵魂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灵魂不仅是一种宗教现象,也是一种十分复杂而 又古老的文化现象。比如基督教、佛教等都有类似于 灵魂的思想或观念。基督教就相信死后复活,《约翰 福音》第五章说:“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 罪”。同时,基督教也相信永生。佛教虽然强调生老 病死的“苦”,但也相信通过行善、积德和修炼,可 以解除这种苦;佛教也相信轮回,相信地狱。这些现 象说明,宗教中存在着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灵魂信仰 。同时,灵魂也是一种复杂而又古老的文化现象。说 它复杂,是因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对于灵魂的解 释是不一样的,关于灵魂的由来、去向,它的存在, 它与人、神、动物、植物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没有 人可以说清楚。而说它古老,则是因为在几万年甚至 几十万年之前,有关灵魂的信仰,便在人类的一些文 化形态中得到了表达。这种表达,在丧葬习俗上表现 得尤其明显和直观,它表明有关灵魂以及灵魂信仰与 丧葬习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众所周知,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相信人是有 灵魂的,至今,也有不少人仍然坚持这种观点。在原 始人看来,人是由肉体形态和非肉体形态构成的。肉 体的部分,人自身是可以看到的,但是非肉体的部分 ,是无法察觉的。事实上,从某个方面来说,非肉体 的部分比肉体的部分更重要。因为只有肉体没有精神 ,人是无法存活的。古人认为所有的动植物也是有肉 体和非肉体形态。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将这种所有 的动植物及人类普遍存在的灵肉可以分离的信仰,称 为“万物有灵论”。事实上,灵魂观念以及灵魂信仰 是古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以及对世界、对自我认识非 常有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想象的看法,缺乏科学 依据。 灵魂信仰导致丧葬出现 灵肉可以分离,灵魂可以不依赖肉体而存在。因 此,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灵魂会与肉体一样随着人的 死亡而消失。在古人的想象中,灵魂在肉体死亡之后 以另一种人类看不见的形式永恒存在,并且对人类保 持着影响。中国人关于灵魂护佑或祖先庇护的信仰或 观念,就由此生发而来。恩格斯说:“在远古时代, 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 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 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 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 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 。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 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 魂不死的观念”。恩格斯这段著名的论述告诉我们, 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人们认 为灵魂是不死的。既然灵魂是不死的,人们就必须善 待灵魂;要善待灵魂,同样必须善待原来灵魂的寄生 肉体。因为,善待了灵魂的肉体,可以让灵魂获得安 慰,灵魂得到了安慰就能使活着的人得到平安和护佑 。正是在这种灵魂信仰,尤其是灵魂不死信仰的支配 下,对于死者开始了有意识的保护并摒弃了更原始的 弃尸方式,最原始的丧葬文化或习俗就产生了。 考古发现,原始的埋葬与灵魂信仰或灵魂不死的 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这种信仰,形成了考古发 现中有关丧葬文化灵魂信仰的解释。在离现在10万年 左右的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已有了人类有意识的埋 葬。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有意识地埋葬死者已是普遍 的习俗。在欧洲除了用石头围葬死者外,还有随葬品 和合葬墓。凡此种种都说明埋葬是有意识的。因在法 国南部加龙河上游图卢兹附近的奥瑞纳克山洞发现而 得名的奥瑞纳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他们对尸 体进行特殊处理的方式是将之染成彩色,这种方式与 距今1.8万多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下室中的埋 葬文化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山顶洞人将人居住的上 室与埋葬所用的下室区分开来,在这一区域除发现三 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外,在人骨的周围散布着 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这一现象说明,至少在 山顶洞人时期,两个世界的观念已经产生,而随葬品 的出现毫无疑问地表明,原始人对来世有着一种强烈 的期待,这是灵魂观念或灵魂信仰支配下的一种丧葬 习俗。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