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深处的心理学

灵魂深处的心理学
作者: 郑和生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3.40
折扣购买: 灵魂深处的心理学
ISBN: 978751391424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01 保持一颗觉察的心 在物欲横流、野心当道、个体孤立主义盛行的今 天,我们不得不承认,任我们的意志百般坚强,也不 可避免地受到以上这些意识的冲击和影响,意志不坚 的人甚至变得浮躁、焦虑、进而迷失自我。在此种境 况下,保持一颗觉察的心,深入地认识自我便显得尤 为重要了。最近两年,幸福心理学教授本·沙哈尔的 课程被网友疯狂转载,许多出版社也纷纷出现心理学 选题风波;佛教、禅宗方面的书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 人们的青睐,许多中外哲学、心理学以及神学界人士 的思想被重新再版,诸如,肯·威尔伯、静香·贝克 、杰克·康菲尔德,以及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等。 以上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心理 上的一些问题,并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心理学家认为,要解决心理上的疾病,人首先要 学会保持一颗觉察的心,然后才能了解自己,了解他 人。假若我们学习保持一颗觉察的通透的心,带着禅 味去生活,便可在城市的喧嚣中拥有一分自由。 人们常说,旁观者清。生活中的我们,多数时候 内心都是封闭、紧缩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就是因为如 此认同这个紧缩的自我,所以我们无法发现真正的自 己,这个与世界隔离出来的我,把外在的一切当做自 我生命的对立面,这样的生命显然不能展开自己,而 是把自我完全孤立在肉体的牢墙中。事实上,人们容 易陷入身心事务当中而忘记觉察。如果能够身体力行 地进入觉察,人们不难发现,建立这种时时刻刻觉察 的心,可以大幅提高智慧;同时,持有一颗觉察的心 ,在世间的层面上也有很大的帮助。 康菲尔德也说过:要做一盏照亮自己的灯,我们 必须找出自己真正的路。 保持对当下的觉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需要 培养才能形成。心的习气是牢固的,每当我们面对事 物时,可能会一再地忘记觉察。以往形成的不良习惯 阻碍当下的觉察,对此,只有不断地重拾觉察,培育 新的觉察习惯。每当意识到自己并未觉察时,只要振 作起来,重拾觉察即可。不要因此而谴责自己,其实 ,能够意识到自己并未觉察,已经是在觉察了。 心从目标上跑开了,那是正常的,只要觉察到这 种情形,其本身就是一种觉察。让心培育出一种观照 当下的态度。建立觉察的习惯需要从当下这一刻开始 ,一次一次地训练对当下觉察的能力,久之,这项能 力就会被开发出来。 觉察的重点在于当下,面对当下的身心,保持专 注,这就是觉察了。当你喜悦时,觉察它;当你生气 时,觉察它;当你愤怒时,觉察它;当你平静时,觉 察它。觉察意味着没有评价,真切地对当下的情形留 心察觉,就是觉察。 假如我们觉察念头,会看到它流动不止,如果你 不干扰它,只是留心地看着它,这就是觉察了。面对 念头,当你能够反复地进行觉察,那些喋喋不休的念 头就会失去一部分力量,它对你的干扰会减弱,这是 因为你使用了觉察。我们知道,那些无休无止的念头 与觉察出于同一源头;若能保持觉察,那些念头的力 量会被削弱,觉察会更有力。在持续的训练下,那些 制造念头的力量会有一部分被转化为觉察,这就是转 化——更多的能量被转化为觉察的力量。 从根本上说,觉察的力量来源于人的内心。如果 心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念头的制造上,那么会有更多 的念头被滋生出来;在人们还不清楚念头的本质时, 诸多的念头会给心带来混乱。但当你倾注力量进行觉 察时,心的力量被调动在觉察上,念头的力量被削弱 。你将体会到,觉察的力量愈强,念头的力量愈弱; 在强烈的觉察下,念头就会显出它的基本状态,念头 变得单一而清晰——这是觉察的结果。 现实中,许多人想尽办法,希望自己的心能够清 净一些,能够不受念头的干扰;在这方面,最好的方 法是面对念头,不评价,不抵抗,只是觉察。人们心 理上的诸多问题与弱点,都与不了解念头有关。当我 们太过执着念头的内容,烦恼会不断地被引生出来; 而觉察念头,就可以了解念头的本质,同时也可以阻 止烦恼在当下生起。我们可以在自己内心进行测试, 只要你对念头保持觉察,念头的力量就会被削减,执 着的情形同时也会减弱,而烦恼很难从你的觉察中生 起。 也许你会认为,这种觉察也许会让你丢失一部分 意念,丢失的意念可能会有价值;但有经验的人会认 为,意念并非越多越好,诸多错误与混乱的念头缠绕 在一起,并不会制造智慧,反而是产生错误的源头。 只有智慧才能带来平静,清净的心理是产生智慧的最 佳环境。 观念就是发现念头的整体运作模式与结构,不再 受它的迷惑,不再身陷其中而受念头的束缚。如果你 发现自己已经深陷意念之中,只要立刻重拾觉察,当 下你就能保持清醒,远离烦恼,并继续你的工作。觉 察并不需要另外花费时间,在工作与生活的同时,觉 察与其同时进行,它们互不相碍。 对当代心灵繁杂的人来说,只要能时时对自己的 一言一行保持觉察,就能更加深入地认识自我。我们 一直在拥有某种想法,却不知道它的本质;假若在你 使用这种想法的时候你能觉察它,那么,你真正的智 慧将从这种觉察中升起。 P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