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娜的眼睛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托马·施莱塞(Thomas Schlesser),艺术史学家、作家,哈同-伯格曼基金会博物馆馆长,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教授,著有《卢浮宫指南》《艺术审查五百年》《做梦:从启蒙艺术到广告的噩梦》等。 译者简介: 黄雅琴,法语编辑、翻译,傅雷翻译奖获得者,译有《我要在你的坟墓上吐痰》《莫奈的两个悔恨》《为什么我自己的书一本没写》《语言的第七种功能》等,2021年凭借《男孩》获傅雷翻译出版奖。 程静,武汉大学法语系副教授,曾任巴黎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译著有《七十五页》《工厂出口》《正确和孩子说话》等。 余宁,自由译者,译有《记忆之场》《机械心》等。
内容简介
桑德罗·波提切利 学会接受 玻璃大金字塔吸引了莫娜的注意。它从卢浮宫的砖石围院中异军突起,亮闪闪的,映着11 月寒冷的阳光,令莫娜着迷。外公话不多,但莫娜还是看出他兴致很高,因为他不但灵活地摆动着双臂,还温柔地牵着她的小手,这是幸福的证明。尽管沉默着,他却像孩童一样散发着喜悦。 “金字塔可真漂亮啊,外公!像顶大斗笠。”莫娜一边穿过广场上的人群,一边赞叹。 亨利笑着,看到她这样,又不禁怀疑地努努嘴。这副怪表情把小姑娘逗乐了。他们进入玻璃建筑,通过安检,乘坐扶梯一下子就来到了如火车站和机场一般大的巨型大厅,接着走向了德农馆一侧。这里拥挤得令人窒息。没错,窒息,因为涌进知名博物馆的游客大多并不清楚自己的目的,于是形成了停滞、犹豫甚至有些慌乱的人群,结果阻碍了自己的脚步。 亨利在一片嘈杂中弯下细长的双腿,与外孙女平视。有重要的事要告诉莫娜时他总会这样。他浑厚低沉的嗓音清晰地盖过了周围的吵闹,要说这嗓音使整个宇宙的争论与怨言都归于平静也不为过。 “莫娜,我们俩以后每周都来博物馆看一件展品,每次只看一件,不多看。你看身边的这些人,他们想一次性看完全部,所以失败了,他们不懂得量力而为。我们会做得更聪明、更有技巧。我们每次从一件作品开始,起初我们不交谈,看过几分钟后,我们再来交换想法。” “是吗?我还以为我们要去看医生。”(她差点就要说出“儿童心理医生”来,但又怕记错了词。) “告诉我,莫娜,你想去看心理医生吗?这对你来说很重要?” “你完全说到我心里去了!什么都比看医生好!” “那好,小宝贝,如果你用眼睛好好看我们说的这些展品,就根本没必要去看其他的什么。” “真的吗?难道不是必须去看……(她还在纠结这个词,只好选了个保守的)…… 医生吗?” “不用去看。我以世间的美起誓。” * 在楼梯上绕了好大一圈之后,亨利和莫娜来到一个不大的展厅,经过这里的人虽不少,却几乎没人停下来看一看挂在这里的作品。亨利放开外孙女的手,极其温柔地对她说: “现在,莫娜,你好好看看。花上几分钟,爱看多久就看多久,用心地看一看。” 莫娜有些惊慌地站在这幅严重受损的画前。画上有几处缺损,好多地方有严重的裂痕,一眼看去,感觉这幅画在向现在讲述它已经褪色的遥远过去。亨利也在看画,不过他更多是在观察外孙女的反应。只见她一会儿皱皱眉毛,一会儿又强忍笑意。他知道,一个10岁的小女孩,即便像莫娜这样活泼好奇、聪明敏锐,要她立刻就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作品心醉神迷,也是不可能的。他知道,与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相反,领略艺术的深度需要时间的积累,这是长期的练习,是无法顿悟的。他还知道,因为是外公的要求,所以莫娜一定会严守规则,即便有些困惑,她依旧不会敷衍,必定在认真观察那些形状、颜色和材料。 画面简单分为几部分。左侧似有一座喷泉,喷泉前面有四位年轻女子,她们如柱子般站着,有着卷曲的长发,长得非常相似。她们手挽着手,仿佛交缠成用人组成的花环,其衣着颜色不一:第一位是绿色加淡紫色,第二位是白色,第三位是粉色,第四位是橙黄色。这支队列似在前行,在队伍前方,也就是画面右侧,第五位年轻女子独自站在素色的背景中,她极其美丽,身着精致的大红色垂褶衣裙。她似乎也正向前走去,仿佛在迎接前方的这支队列。她手臂前伸,把一块布举到对面的粉衣女子胸前,布里面小心翼翼地藏着什么东西。是什么东西?不得而知。画面上的这部分图案不见了。在近景的一角,还有一个金发的小男孩,他侧向而立,面带微笑。装饰部分整块脱落了:右侧的场景几乎缺失,只有半截褪色而模糊的柱子,与左侧的喷泉相对应。 莫娜坚持看着,但6 分钟已是极限。在一幅残蚀的画前盯6 分钟可真是从未有过的痛苦体验啊。于是她转向外公,用自己独享的任性率先开口: “外公, 这幅油画太破烂了! 你的脸跟它一比, 都是崭新的了……” 亨利看了看画作上饱经风霜的所有痕迹,蹲了下来。 “你可要好好听着,不要在这乱说……你说这是一幅‘油画’!错了,莫娜,这可不是‘油画’。这是一幅‘壁画’。你知道什么是壁画吗?” “我想我知道…… 但我忘了!” “壁画就是画在墙上的画,它非常脆弱,因为一旦墙损坏了——墙极易随着时间而风化——画也就损坏了……” “那为什么艺术家要把画画在墙上呢?因为这里是卢浮宫吗?” “并不是你想的那样。艺术家的确想在卢浮宫画壁画,因为卢浮宫是全球最著名的博物馆,他们自然很希望把自己的作品直接画在这里,成为建筑的外皮。但是,莫娜啊,卢浮宫一开始可不是博物馆,它成为博物馆只是近200 年的事。以前,这里是城堡,住着国王和他的侍从。这幅壁画的作者大约在1485 年创作了这幅作品,不是在卢浮宫的墙壁上,而是在佛罗伦萨一座别墅的墙上。” “弗洛朗丝?(她不自觉地摸了摸脖子上的吊坠。)我记得这是你未婚妻的名字,在外婆以前的未婚妻,是不是?” “我倒不记得了,不过也并非不可能!现在听好啦。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一座城市,准确地说,是托斯卡纳大区的一座城市。那里是我们所说的文艺复兴的摇篮。15 世纪时,佛罗伦萨变得非常活跃,因商业和银行业的发展,这座城市大约有10 万居民,异常繁荣。于是,社会上层的宗教人士和政治权贵,甚至是一些普通市民,他们都希望通过扶持同代人的创作来进行投资和彰显威望。他们就是伟大的赞助者。随后,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们受此感召,接受他们的委托,创作出异常美丽的画作、雕塑和建筑。” “这些艺术品都是由黄金打造的,我敢打赌……” “不完全是。在中世纪,确实有一些绝美的画作覆着大量金箔。这既赋予了作品价值,又象征着圣光!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已由追求金色画面带来的冲击力,过渡到如何更好地展现画中景象的真实性,比如人物的神态,动物,运动中的生灵、事物或海与天。” “就是说更爱大自然了,对吗?” “非常正确。人们开始热爱自然。但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并非只限于那些从土地生长出来的东西。” “哦,那还有什么?” “还包括更抽象一点的人性。所谓人性,就是我们深层的内在,兼有我们的阴暗面和光明面,我们的缺点和优点,我们的恐惧和希望。艺术家希望去加以改善的,正是这种人性。” “那该怎么做呢?” “如果你有花园,你就会知道该如何善待天然,让它百花盛开。这幅壁画就是在尽力展现人性,它在向你传达一些浅显却本质的东西,你应该终生牢记,莫娜。” 但莫娜捂住耳朵,闭起双眼,好像要与老人对着干一样,既不想听也不愿看。几秒钟后,她悄悄睁开一只眼睛,偷看外公的反应。老人漫不经心地笑着。于是,她停下了小动作,调动起全部精力。因为她感到,在经历了这漫长几分钟的沉默、思考和讨论后,经历了在眼前这幅受损的画所展开的小小旅程后,外公终于要向她透露深藏于心底的秘密了。 亨利示意她看向画面上一块模糊的区域,那里似乎有什么东西,被右侧的年轻女子捧在手里。莫娜照做了。 “左侧队列中的四个女子分别是维纳斯和美惠三女神,她们是慷慨的神明。她们送给右侧的少女一件礼物,看不出是什么,因为那部分画面不在了。莫娜,美惠三女神是一种寓意,她们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你永远不会遇到她们,但她们代表了重要的价值。她们代表了我们成为善于交际和热情好客的社会生灵的三个阶段,也就是我们成为真正的人类的过程。这幅壁画讲述了这个三阶段是多么重要,它试图深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三个阶段?是哪三个阶段呀?” “第一阶段是懂得给予,第三阶段是懂得回报。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段,缺了它就什么都不可能,它就像拱门正中的拱心石,支撑起全部的人性。” “那它是什么,外公?” “你看一下,右侧的年轻少女,她在做什么?” “你跟我说过:她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份礼物……” “没错,莫娜。她得到了一份礼物。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学会接受’。这幅壁画所表达的是,我们必须‘学会接受’,为了成就伟大而美丽的人性,就必须准备好接受:接受他人的好意,接受他人释放出善意的渴望,接受自己未曾拥有或还未成为的样子。接受的人总会有回馈的时候,但为了回馈,也就是说再次给予,他必须先学会接受。你懂了吗,莫娜?” “你的故事真复杂,不过,我想我懂了……” “我知道你能懂!你看,这些女士如此美丽,这样的画面如此柔和优雅,这条不间断的线条没有任何障碍、没有任何游移,它表达了这种连续的重要性,这条线条连接了人类彼此,改善着人性:给予、接受再回馈,给予、接受再回馈;给予、接受再回馈……” 莫娜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她尤其不想让外公失望。她已经在之前的对话中耗尽了才智,此时不敢再吭声,生怕再暴露自己过于天真的想法,因为她很清楚,外公对她所讲的,包括带她来这座大博物馆,都是为了让她变得更成熟一点。此刻她只觉得迫切,因为这种对成长的呼唤,这份探索新世界的狂热,对她有着极大的牵引力,尤其是因为这种呼唤来自亨利,她敬仰的亨利。然而她内心深处有种可怕的预感,那些离去的东西再也不会复返。童年的结束尽管还很遥远,她却能真切地体会到那种鲜活的遗憾,令她揪心。 “我们走吗,外公?出发吧?” “好的,莫娜!走吧!” 亨利重新牵着她的手,两人慢步离开了卢浮宫,一路上没再说话。外面,夜幕开始降临。亨利并非不知道外孙女内心的动摇,但也绝不认同虚假的美化,拒绝只谈论人生幸福、圆满和快乐的时刻。 不,他很清楚,生命在崎岖的部分才能彰显其意义,这些崎岖,一旦经过时间的筛选,就会变成珍贵而丰富的材料,美丽且有益的养分,使生命真正地成为生命。 不过,出自儿童的天性,莫娜的烦恼并未持续多久:回家的路上,她一边轻盈迈步,一边哼唱起来。亨利没有打断她,对他来说,这些都是动人的时刻。快到家的时候,莫娜突然停了下来,又想起他们为逃避看儿童心理医生而进行的密谋。她睁着大大的蓝眼睛,调皮地歪过小脑袋,为他们欺骗父母的恶作剧而大笑。 “外公,万一爸爸妈妈问起来,今天去看的医生叫什么名字,我该怎么说?” “就说他叫波提切利医生。” ★现象级小说,火爆全球:版权已售近70个国家,将被翻译成37种语言。 ★霸榜法国亚马逊畅销榜·Top 1:上市仅3个月,法国累计销量近30万册(2024年2月上市)。 ★艺术版《苏菲的世界》:风靡世界的艺术启蒙和人生启蒙之书,借祖孙两人每周的博物馆之约,,架起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桥梁,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美、对生活的赞叹与好奇。 ★影视化·温暖治愈:影视版权已卖出,将被改编为电影,预计2025年于法国上映。 ★名家翻译·流畅好读:傅雷翻译出版奖获得者黄雅琴领衔翻译。 ★52幅西方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拉页插图:走进艺术家的故事,了解不同艺术家的风格,感受世界艺术史的绚烂。 ★国外大奖· 读者喜爱:入选2024法国RTL读书栏目文学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