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法国史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腓力四世与罗马教皇的斗法 到了路易九世的孙子腓力四世的时代,卡佩王朝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值得列举的是,国内有一批拥有专业知识的高级技术官僚开始崭露头角了。自王朝建立以后,在国王身边辅政的,以往都是王族、名门贵族以及高级神职人员等。然而,自腓力四世时代起,一些被称作法律专家的人成了国王顾问会议的成员,并参与讨论国政。通过在大学接受法学教育和实务,这些人全都掌握了法律的专业知识。 国王根据他们的建议,通过修订国家基本法,设立国王顾问会议等手段,来推进较为客观的依法统治。这种手段也被用在针对敌对势力的政策上。他们以封建法为后盾,在婚姻、继承以及领地交换等方面都以有利于法国国王的方式来实施。不仅如此,他们的工作还强化了国王权力的理论依据。这一点,在他们所宣扬的“国王的意志即法律”这一口号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在财务领域里,腓力四世也录用了一些巴黎的资本家和意大利的银行家等专业人士。比埃尔·德·沙龙整顿了遍布全国的税收网,比埃尔·德 ·拉志则对租税制度的整改做出了贡献。 腓力四世加强了王权在香槟、阿基坦和佛兰德等地的影响力,为此产生了庞大的军事费用。尽管他也实施了货币改铸等措施,但基本上是杯水车薪。终于在1294年,为了征集与英国开战的军费,他决定向神职人员征税。这一决定虽然得到法国国内高级神职人员会议的同意,但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对此表示反对,并且对立日趋白热化。1301年,在教皇派的帕米埃主教伯纳德·塞塞遭逮捕之后,教皇便纠集了法国一些强调教权的教皇派成员大造舆论,提出国王若不服从公会议(天主教的世界性会议)的决定就应该退位。对此,腓力四世于1302年召开了全国性的三级会议,统一了包括神职人员在内的国内意见,决定限制罗马教皇的人身自由。为此,法律专家之一的吉约姆·德·诺加莱就奉命于9月7日突袭了去罗马近郊阿纳尼避暑的罗马教皇,并将其逮捕。虽说后来罗马教皇很快就被释放,可他还是在一个月之后被气死了。新任教皇本尼迪克特十一世,不仅推翻了前任教皇所有针对法国国王的责难,还赦免了相关人员。至此,法国国王可谓大获全胜。 而这问题继续发酵,最后发展为人称“教皇的巴比伦之囚”的事态。本尼迪克特十一世去世之后并没有马上选出新任教皇,后在腓力四世的推波助澜下,法国出身的波尔多大主教波尔多达·德·公才于1305年作为克莱门斯五世继任教皇。当时,意大利境内圭尔夫党(Guelfi,又称教皇派)和吉伯林党(Ghibellini,又名皇帝派)之间对立日益严重,于是克莱门斯五世便逃出了政局不稳的意大利,于1309年将罗马教廷移到了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在之后的七十年间,罗马教廷就一直设在此地,教皇与红衣主教(罗马教皇的高级顾问)总共才七人,而其中的大多数却被法国南部出身的神职人员占据了。这一事件象征着作为普世权威的教皇势力的衰微,而国王在国内掌握了宗教问题的主动权。经过“教皇的巴比伦之囚”后的教会大分裂,教皇的权威江河日下。而这一事件对于法国来说,不仅排除了教皇的影响力,同时志在取得独立地位的法国天主教也在法王统治下提出了“教会自主论”。 另一件能够显示王权伸张的是圣殿骑士团事件。1118年,为了保护耶路撒冷的朝圣者,圣殿骑士团成立,由十字军中的骑士所组成。因为他们曾经在耶路撒冷所罗门王建造的神殿旁宿营过,故被称作圣殿骑士团。该骑士团在1140年将总部转移到了巴黎。由于得到了基督教诸侯的援助和普通信徒的捐赠,以及因保护朝圣者而附带开展的国际金融业务,骑士团积累起了巨大的财富。? 正因为有如此财富为背景,所以法国王室的财务曾全权委托圣殿骑士团来掌管运营。然而,腓力四世在1307年突然命令吉约姆·德·诺加莱,以异端与渎神的罪名在法国全境逮捕圣殿骑士团成员,并于翌年在图尔召开的三级会议上判决其有罪,甚至在1310年将其中五十四人判处了火刑。 由于圣殿骑士团是直属于罗马教皇的,要将其取缔必须得到罗马教皇的许可。教皇克莱门斯五世于1312年同意取缔圣殿骑士团,1314年圣殿骑士团团长雅克·德·莫莱被处以极刑。至此,圣殿骑士团被全部消灭。关于镇压圣殿骑士团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其结果则是国王通过审计院完全控制了国家的财政。 从路易十五到路易十六 再说回到路易十五本人,这位自小形同孤儿却被赞为波旁王朝第一美男的国王,生性好色,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物色红颜佳丽,拥有数不清的情人,其中最负盛名的首推蓬巴杜夫人。这位庶民阶层出身的女性受到路易十五的青睐之后,一跃成为“侯爵夫人”,并于1745年进入王宫。与国王大异其趣的是,蓬巴杜夫人对于政治怀有浓厚兴趣,故而她的所作所为远远超出国王情妇的范围,给法国带来了巨大影响。蓬巴杜夫人保护并推动了学术与艺术的发展;鼓励并支持《百科全书》的编撰和启蒙运动;设立了塞夫勒这一皇家御窑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与此同时,她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不仅介入大臣与军人的人事安排,还暗中策划外交革命,在法国的对外政策转变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以至于有人将法国的这一时期称为“蓬巴杜夫人的法兰西”。 秉承蓬巴杜夫人旨意,自1758年起舒瓦瑟尔公爵一直执掌着法国的政治中枢,直到1770年才下台。他不仅增加了法国陆海军的实力,还进行了具有自由主义性质的经济改革。在农村,他推动耕地扩大化(奖励开垦)和土地私有化(允许圈地,允许分割公共用地)。在工业方面,他允许农村在不宣誓加入同业公会的前提下发展纺织业,并推行国内谷物流通的自由化。然而,这种保持领主制度的农业改革具有很大局限性,其他方面的改革也遭到最高法院的抵制而推行得不够彻底。因此,在舒瓦瑟尔公爵之后就任大法官的莫布,于1771年断然进行了司法改革,在缩小巴黎最高法院权限的同时,还设立了能够自由任免法官的新型最高法院。这种司法改革一直波及地方最高法院,同时对处于上一级的评定院也进行了改组和限权。改革自然也遭到穿袍贵族们的抵制,但由于他们的步调并不一致,故而就某种程度而言,改革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在路易十五于1774年去世之后,这些改革就被全盘否定,一切恢复旧貌了。 从蓬巴杜夫人到舒瓦瑟尔公爵执掌法国王政的这一时期,国际局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奥地利王位继承战战败之后,奥地利就将普鲁士视为第一大威胁。因此,奥地利首相柯尼次试图与法国建立同盟关系。这方面的交涉一开始并不顺利,后来法国看到普鲁士跟英国越走越近,才与奥地利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建立防卫同盟关系。所谓的“外交革命”,也因此得以成功。 其后,俄国与奥地利也缔结了同盟关系,但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抢占先机,于1756年8月入侵萨克森,从而引发了“七年战争”。对于法国来说,这场战争的重点在于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即所谓的“法兰西–印第安战争”)。法军分别在加拿大、西印度群岛和印度与英军展开激战,但统统吃了大败仗,不得不与英国于1763年2月签订了《巴黎条约》,丧失了在加拿大和美洲路易斯安那的殖民地,虽说位于西印度群岛的一部分殖民地依旧保留,但总的来说,法国在与英国的殖民地争夺战中彻彻底底地败下阵来。普鲁士则由于确定了西里西亚的占领权,在此次“七年战争”中以大获全胜而收场。奥地利为了与之相抗衡,继续维持着与法国的同盟关系。1770年,有着“奥地利国母”之称的玛丽亚·特雷莎将小女儿玛丽·安托瓦内特许配给了法国王孙路易。但由于英国霸权的扩张、俄国的崛起以及同盟国家波兰被瓜分等因素,在路易十五统治的后期,法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已经无可挽回地凋落了。 ◆一本书读遍法国近三千年全史,从早期的凯尔特人直至奥朗德执政 ◆精选两百余幅珍贵图片,全景还原人物、文化与重大历史事件 ◆收录法国大事年表、皇室谱系图 ◆全彩印刷,装帧小巧,易于携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