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探洋(精)/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人与海洋 生命起源于海洋。 海洋是人类的摇篮。 航天员从宇宙飞船上观察茫茫太空,**容易地将人 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与其他天体星辰区分开来。 因为只有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那是一望无际的蔚蓝色 的海洋,覆盖着地球71%的表面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似乎叫它水球*为合适,而陆地则像是点缀在浩瀚海面上 的一个个海岛…… 是啊!蓝色海洋敞开博大而温暖的胸怀拥抱着万物生灵 ,为苍茫大地提供了物种生存的平台和营养。她以其独特 的神奇波涛呼风唤雨,吞云吐雾,调节自然气候,孕育海 陆生命,储藏海底矿产,沟通商贸航道。无数事实证明: 在人类进步的文明发展**,到处闪耀着晶莹剔透的蔚蓝 色。难怪古往今来人们反复强调: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 有了世界! 我们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仅大陆岸线就有18000 多公里。又有6000多个岛屿环列于大陆周围,岛屿岸线长 14000多公里,它们绵延在渤海、黄海、东海、**的辽阔 水域并与世界**大洋——太平洋紧紧相连,这就为中华 祖**行海上活动、发展海洋事业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然而,*早的“探索开发…‘研究利用”海洋,还是为 了解决“民以食为天”的吃饭问题。 在距今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上古年代,一片洪荒,刚 刚进化而来的人类过着茹毛饮血、兽皮为衣的*子。每天 一睁开眼就如同鸟兽一样,四处觅食,填饱肚子。生活在 沿海的原始人发现退潮之后的海滩上,贝类和海藻可以食 用,纷纷拾取果腹充饥。后世考古竟挖掘出堆积如山丘一 样的残留贝壳及部落遗迹,称之为“贝丘遗址”。 潮起潮落,云卷云飞。人们在向大自然索取生存之道 的进程中,又学会了捕鱼而食、煮海为盐。古代文献《山 海经》记载:“捕鱼水中,两手各*一鱼。”《庄子》一 书中也说:“投竿东海,旦旦而钓。”由此可见,中华先 民们早在“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中,就懂得 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以梦为舸,向海而生”的道 理。 不过,进行海上活动,无论是捕鱼晒盐,还是交通往 来,首先就需要有船只,这是海洋科技的**步。我国的 造船史绵亘数千年,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了。 生命之源在于水。 原始人生产水平很低,水是生存的必要条件,逐水而 居,渔猎为生,在和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逐步观察了解 了大自然的特性。那么,先民们究竟在何时何地创制了舟 船?已很难考证,至少在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一4000 年前),祖先就广泛使用了独木舟和筏,并以其非凡的勇气 和智慧走向海洋,为我国的航海业奠定了基础。 那时的人们饲养牲畜,将兽皮充气后制成浮具——皮 囊。“伏羲氏始乘桴”(桴就是筏),进而“并木以渡”。 据晋郭璞注《尔雅.释水》的解释,木筏为簰,是大筏, 竹筏为筏,是小筏。即将几根木头或竹子捆起来,以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