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工商联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4.70
折扣购买: 论语解读与职工文化
ISBN: 9787515821801
乔东,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博士、博士后,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职工文化、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是国内最早系统研究职工文化的学者之一,开创了职工文化学这门管理学领域的新学科;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在工信部、国土资源部、北京市总工会等上百家单位授课。 李海燕,北方工业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等,出版专著两部、教材两本,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基金项目。
在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某车型的试制中, 该项目的关键部件阀体,有19个轴向位置132个尺寸 ,±0.1毫米有36处,孔径公差为O.027毫米,该部 件外形简单、型腔复杂,在加工过程中看不见、摸不 着,每个尺寸都不能有任何差错,稍有不慎就会造成 整体报废。该部件在试制初期,曾在全国各地很多家 大企业进行过尝试,都因难度太大而被迫放弃。 1993年,项目组的同志将这项复杂的工作交给了 宋殿琛。刚接到任务时,宋殿琛开始犯嘀咕,自己有 没有把握干到最后,但凭着对技术革新永不服输的态 度,宋殿琛决定向新的项目发起挑战。首先开始制定 加工方案,不管是在工作岗位,还是下班回家,他满 脑子想的都是应该怎么加工的问题,有时到凌晨三四 点还在想,连做梦都在车床前。经过反复斟酌、科学 测试,一套新的加工方案成形了。宋殿琛开始自制专 用卡尺,自行设计夹具工装,加班加点盯着车床。经 过十几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在普通车床上,他出色地 完成了该阀体的加工试制任务。该项目的研制成功, 使我国在该军事领域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2004年元月,宋殿琛接到了一项任务,制作6米 的长丝杠,型号为Tr30×10(P5),因加工难度太大, 没有单位敢于承揽。宋殿琛接到任务后,通过刀具、 辅具的合理设计以及加工方法的较大改进,只用三天 就带领组员顺利完成了加工任务,为公司节约费用三 万余元,受到公司的嘉奖。 在公司承担的一个军品科研项目中,有一个风扇 导圈,该零件外径Ф602毫米,内径Ф525毫米,沿 30+1度有各种圆弧及曲线,整个零件壁厚3毫米,属 于特大型薄壁复杂零件。原设计为冲压件,需模具三 套,费用52万元,模具制造周期至少4个月。由于时 间紧、任务急,只好改为车床加工。对别人来说,这 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更不敢冒险,但是作为一名共 产党员,在关键时刻一定要顶上去,宋殿琛不顾众人 的好意相劝,毅然接受了这项加工任务。他主动与科 研人员商量,确定加工工艺,制定加工方案,自己设 计了加工样板5件,改磨刀具10把,连续加班三天三 夜,经过精雕细刻,把粗重的毛坯变成了精湛的艺术 品。经验收,完全符合图纸要求,创造了车工行业的 一个奇迹,不但缩短周期4个月,而且节约模具费用 52万元。 参加工作以来,宋殿琛始终坚持做到工作在前、 吃苦在前、学习在前、创新在前,先后提出的QC成果 、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项目共计53项,为工厂创造 价值100多万元。多年来,在生产中攻破了40多项科 研和军品难关,为生产解决了众多难题,为工厂创造 了巨大价值。 从1995年开始,宋殿琛先后被授予兵器工业“青 年技术能手”“兵器工业十佳车工”、机械部“突出 贡献技师”和“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荣获全 读圣贤故事,悟智慧人生;看劳模事迹,听励志故事;学职工文化,做一流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