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夏鼐(以夏鼐日记为中心)(精)/震旦博雅书系

认识夏鼐(以夏鼐日记为中心)(精)/震旦博雅书系
作者: 胡文怡
出版社: 上海古籍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20
折扣购买: 认识夏鼐(以夏鼐日记为中心)(精)/震旦博雅书系
ISBN: 9787532582686

作者简介

胡文怡,女,浙江慈溪人。1990年生,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目前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在读,专业方向为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

内容简介

第四节孩童虽闹但自家独好 少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夏鼐自然也是如此。 但平心而论,他不是一个特别喜欢小孩子的人。他结 婚生子很早,大女儿和大儿子出生时,他都不在妻儿 身边,自己心中对于做父亲也没有什么准备和意愿: 接到家信,知4月2日(三月初八日)长子瑞暄诞 生。我自己并不是无后主义的信徒者,不过在自己尚 没有准备做父亲以前,不愿先有事实的产生,在前年 铮铮诞生时已有此感,今天也有同样的感触。……前 年与妻讨论到此问题,只道自己的意向仍不愿目前育 子女,今天虽然事实告诉我天意是怎样,然而我的心 地仍然是糊涂,弄不出什么结论。看来,在夏鼐生活 的年代,不仅生物教学的落后令人堪忧,而他本人对 于此事随遇而安的糊涂劲儿,也令人哭笑不得。 四个孩子中,唯有次子夏正楷出世时,夏鼐在家 ,但只是搭了把手,第二天见母子平安,便安心地看 书去了①。夏鼐对孩子的教育谈不上系统和科学,基 本属于随遇而安地顺手一教②。但他心性温平,看自 家孩子又觉得可爱,便总是“笑嘻嘻地”,时常关心 孩子或一起玩耍,也不打骂,不失为另一种自由的教 养方式。夏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到了父亲的责 任,还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养育孩子,夏鼐的态度 更像是理所当然以及顺手一做,更多的是发自天性的 父爱,而非有意的培养与塑造,更别说本身就特别喜 欢小孩儿了。 那么,对于他人家的小孩,夏鼐没有父爱作为支 撑,若遇到可爱的也就罢了,若遇到吵闹的,他便只 感觉到两个字:麻烦。1950年秋,朋友托其带年幼的 女儿美乔回北京,夏鼐没有多想就答应了,却不曾想 这一路上,他将一个头变两个大。第一天,小女孩因 为“旅行劳顿,身体不舒,哭着要回家找祖母去”。 此处夏鼐未评论什么,但应当是十分无奈的。第二天 ,美乔“又哭着要回老家祖母那里,又说昨天看见一 过路人像她小叔,要去找小叔去”,束手无策的夏鼐 忍不住牢骚道“真是麻烦”。夏鼐在家就不太管孩子 ,旅行中又有读书的习惯,这次带美乔出行,一来没 有哄孩子的意识和心情,二来又埋头读他的《廿二史 札记》,那美乔的哭闹就在所难免了。在与美乔相处 了四天后,夏鼐终于把小姑娘安全交到了其父亲手中 ,他表示“了却责任,殊为愉快”,实在令人捧卷失 笑。看来,要他与不是家人的吵闹娃娃相处,比让他 写长篇博士论文更令他为难。 不过,喜不喜欢小孩子,毕竟只是个人问题,不 能代表什么。夏鼐对于长期待在自己身边的夏正炎和 夏正楷,照顾有加,尽职尽责,相当喜爱;而对于早 早离巢的夏素琴和夏正暄,亦是常常写信,关心不已 ,详情在四位孩子共同署名的《我们的父母亲》一文 中可以看到,本文只稍举一些有意思的例子予以补充 。 夏正楷是夏鼐的孩子里唯一一位成为北大教授的 ,其他三个孩子都圆了夏鼐的工科梦——成为了工程 师。夏正楷与众不同的原因很难说清,或许是因为只 有他出生的时候,夏鼐在场,并且手不释卷,所以他 特别像父亲。但又或许是因为,只有他半截小学在温 州上,半截小学在北京上,因而,只有他同时顶着“ 我的爸爸是所长,,的荣耀和“你的温州口音好土” 的嘲笑长大,便变得特别要强,努力向父亲看齐。当 然,这些只是笔者的猜测。 夏正楷刚转学时,一日,夏鼐见他“面有泪痕” ,便询问原因。一问之下,得知是“同学嘲笑他说话 的温州腔”。夏鼐是不在意这些细节的,他自己的温 州口音都很重,但二儿子如此伤心,他有没有做些什 么呢?夏鼐在这天的日记中没有详写。不过第二天时 ,正楷回家又“倚案掩面而泣”,夏鼐再问缘由,原 来是敏感深情的二儿子不愿与混熟了的小朋友们分离 ,他便“告诉他的老师”。 以笔者对夏鼐的了解,他是很难注意到这种小事 情的。但是,迟钝的夏鼐,并没有指责和嘲笑夏正楷 “为了这种小事也值得哭”、“是不是男子汉大丈夫 ”,更没有觉得孩子的事小便不去管。他为了孩子的 开心,细致地帮孩子解决了问题,这份温柔与宽厚, 更显得慈父之爱浩瀚如海。 小儿子夏正炎待在父亲身边的时问最长,因其年 幼可爱,夏鼐更是怜爱有加,在病中无聊时,常大段 地记录正炎的童年趣事。P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