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嚼头(有声书)
作者简介
畸笔叟,本名郑健。老三届,插过十年队,务过五年工。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1984年起,服务广播电视媒体凡28年。1999年,参与打造沪上知名电视评论栏目《东视广角》。2002年打造沪上首个时尚电视拦目《今日印象》。2008年参与财经电视纪录片《激荡》制作,是两大总策划之一。也是2014年电视沪语谈话栏目《闲话上海滩》的总策划。
内容简介
不知道为什么,进入21世纪,上海滩的很多久未提及 的老名词、老概念再次沉渣泛起,貌似很时髦地又流行起 来。 比如,上只角、老克勒等等。 关于老克勒,我会写专文来谈,今天只讲讲“上只角 ”。 首先,据我了解,“上只角”是一句江湖切口,最早 流传于1966年的江湖,江湖上,两路人马狭路相逢,开口 第一句问的便是:“侬是哪里(一)只角(里钻出来)咽啊?” 而广泛进入市民社会,已是1970年代末。 江湖对切口的处置就是这样,阿姨妈妈都会讲了,江 湖上就不再讲。怕跌身价。 反之,真正住在“上只角”的人,一开始肯定不知道 自己住的地方居然叫“上只角”。后来知道了,也绝不会 以此自诩。 而一口一个“上只角”的人,基本不可能是所谓“上 只角”的原住民,否则,他会知道,天天将“上只角”挂 在嘴边,是一件极不上台面的事情。 由此推断,“上只角”一词的出现,只能是“下只角 ”人仰望的结果。 正如前面所说,两路人马狭路相逢,对面来人报了自 己来自淮海路,来自徐家汇的人只好悻悻地说:“哼,僚 算‘上只角’,稀奇煞了。” 而“阿拉屋里住在‘上只角”’这句话,基本也只可 能是后来移民到“上只角”的人的卖样弗煞。原住民绝不 会这么说。 另外,关于所谓“上只角”的范围,现在也传得太“ 野豁豁”。 最近有一篇文章说,老上海的“上只角”,是除了南 市、闸北、杨浦、普陀以外的所有原来的老市区。 还有的则说,原租界都是“上只角”。 恕我直言,所谓的“上只角”从来没有这么大过。 记得五六年前,我与吾友“陆家掌门”先生,曾经颇 为认真地总结过一番上海滩所谓的“上只角”,并共同编 成顺口溜。 如果我没记错,顺口溜是这样的:“卢湾北,静安南 ,长宁两条线,徐汇一大片。” 长宁的主要在愚园路和新华路。而所滑“徐汇一大片 ”,也只限于原新乐、湖南、天平三个街道,且还不是这 三个街道的全部。 最想讲一讲的,只有两点。 首先,黄浦区从来不是所谓的“上只角”。 说点我个人见闻。 四十年前,我还在厂里做生活。车间里一位姑娘谈恋 爱了,小姐妹们纷纷问她,男友住哪里。那时,地段确实 重要到成为择偶标准之一。她说在黄浦区呀。大家马上劝 她,黄浦区么,名声好听呀,大楼房子,里厢墨墨暗的呀 。老大一个层面,只有两头两个厕所,屋里还是要用马桶 的呀。 注意,这可不是少数人的见解,而是一种共识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