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5.40
折扣购买: 中国文献学
ISBN: 9787520707497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中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张先生精于“小学”,博通四部,被誉为一代“通人”。著名学者曹聚仁、思想史家蔡尚思等人曾把张舜徽先生誉为与钱穆齐名的国学大师。张先生著作等身,有《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四库提要叙讲疏》等数十部。
第四节 写作的伪托 古代文献中,特别是较早的写作,一部分是出于后人伪造。后人为什么要造伪书以托名于古人?这却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研究的问题。归纳来说,大约不外下列几个原因: 第一,在封建社会,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崇拜古人而鄙视同时的人。所以古代道术之士,偶有所作,深恐不能取重于当时,以致湮没了他的好内容,不得已托古人之名以传其书,以行其道。例如《易卦》必托名于伏羲,《本草》必托名于神农,医经必托名于黄帝,《礼书》必托名于周公,都是这个道理。《淮南子-修务篇》曾经指出: 世俗之人, 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 这段话,差不多道破了世俗喜欢托古的根源,并且反映了汉以上的书籍,存在着不少的伪托。这种风气,自汉以下,还普遍盛行,《晋书-曹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武帝尝阅《六代论》,问志曰:“是卿先王所作邪?”对曰:“先王有手所作目录, 请归寻按。” 还奏曰:“按录无此。”帝曰:“谁作?”志曰:“以臣所闻,是臣族父冏所作。以先王文高名著,欲令书传于后,是以假托。”帝曰:“古来亦多有是。”顾谓公卿曰:“父子证明,足以为审。自今以后,可无复疑。” 晋初流行的《六代论》,时人以为出曹植之手,司马炎以问植子曹志,而后知其为他人所假托,并指出了假托的原因。这和前面所提到的托古的用意是一致的,所以司马炎说“古来亦多有是”。大约在当时认为是不足奇怪的现象了。《晋书-陆机传》附载陆喜的写作情况道: 其书近百篇。吴平,又作《西州清论》,传于世。借称诸葛孔明,以行其书也。 由此可见,著书托古在晋代还很盛行。这种伎俩,一直传之唐宋以下,仍不能免。像宋代王铚所作《龙城录》,乃嫁名于柳宗元,便是一例。 第二,每逢统治阶级下诏求书,或者说明献书有赏,于是投机取巧的士大夫们便乘时制造伪书,行欺牟利。秦火以后,《尚书》最为残缺。汉代统治者再三设法访求,也只能找到二十九篇。到成帝时,便出现了《百两篇》。《汉书-儒林传》云: 世所传《百两篇》者,出东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凡百二篇。 篇或数简,文意浅陋。成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征。以中书校之,非是。 可知这种伪书,在当时便被识破了。而张霸作伪的动机,正和以后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奏上《古文尚书》一样,都是从牟利弋名出发的。此外,如经典中的《周易》,只是古代三《易》之一。《连山》《归藏》,有其名而无其书。到隋代,便有人因《连山》之名,制造伪书了。《北史-刘炫传》记载道: 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 像这一类志在取赏的事实,出现在封建士大夫之中,是不足奇怪的。 …… 作者以几十年的积累,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反复斟酌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对文献学基础知识、古文献及文献学流变情况以及历史上的文献学重大成果等,进入这一领域所需掌握的方方面面的功夫,都作了提要钩玄式的讲解。实乃经验之谈、精要之语。深入而又浅出,且语言通俗,教授读来不觉浅,常人读来不觉深。 文献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其体系是到张舜徽先生这里才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张先生的这部《中国文献学》,一个重要成就即“创立新体”,无论框架结构还是其文献学理论都富于原创性,书中所引的丰富资料,都是张先生从原始资料中挖掘出来的,而不是从其他文献学论著中转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