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南京稀见文献丛刊

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南京稀见文献丛刊
作者: (英)田伯烈|编者: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总主编:卢海鸣
出版社: 南京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24.50
折扣购买: 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南京稀见文献丛刊
ISBN: 978755331732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八月、九月、十月 间从上海附近和苏州、无锡等处以及在十一月、十二 月间从杭州、镇江、芜湖、南京等处逃亡的难民,不 下一千八百万人。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的中外人士 ,纷纷设立难民收容所,救济无家可归无路可奔的男 女老幼。上海各收容所里的难民,最多时曾达四十五 万人。 在华中战区内,死伤的中国士兵至少有三十万人 ,平民的死伤数目,恐怕也不相上下。四乡人烟绝迹 ,满目荒凉,日军则长驱直人:欲囊括中国所有的财 富,并消灭正在撤退中的中国:军队,然而他们却大 失所望。中国军队是撤退了,但几个貝之内又重新组 织起来。中国的财富,最主要的是刻苦耐劳的人民, 日军愈前进,就愈把中国的老百姓赶人内地,中国民 族资本家所有的少数的工厂,也由于日军的猛烈轰炸 丽同归于尽,所以日军可说是一无所得。 成千成万的难民,为死亡所威胁,为黑暗所包围 ,他们的一线曙光,只是希望能够达到一个外国人管 理的安全区域。去年十一月间,上海饶神父曾在南市 设立难民区,容纳二十五万人。这是一个不可掩饰的 功绩。 也是在十一月间,南京若干热心公益的人士,曾 经一度讨论是否可能在南京设立同样性质的难民区, 对是否可避免空军的轰炸,也曾经过热烈的辩论,一 时未获结果。可是日军愈迫近南京,这一个问题也就 愈见其急切,终于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难民区的 进行事宜,希望能够获得中日双方的承认与尊重,这 委员会产生了南京难民区国际委员会,其主席为德商 雷伯(johnD.H.Rabe)(委员会详细名单见附录之 四),与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密切合作(详细名 单见附录之四)。 这二十余位公正勇敢的人士,实在值得称道。所 有南京的居民以及各国侨民均已纷纷设法逃避,他们 却不顾各该国使领馆的劝告,仍愿居留危城。后来发 生的种种事态,其性质之严重,固非他们当初意料所 及,可是,他们都是富有经验学识的人士,对于自身 所处地位的危险,当然早就洞察无余,他们的勇毅、 大公无私、热诚,以及不辞赴汤蹈火来拯救难民的决 心与精神,将永为本书的读者所敬佩。 南京难民区的面积及其位置,详见第三页附图。 难民区国际委员会致日本当局及其它机关的许多信函 ,择要载人附录之四。日本当局从未有过书面答复, 只在口头上偶尔表示不负责任的承认而已。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即在日军冲破了上海 方面中国防线的一个月以后,日军攻人南京一一中国 的首都。这不失为近代战史上的一个伟绩。可是,日 军在占领区域内的暴行,却把这伟绩打下一个极大的 折扣。当日军进攻南京的时候,日机曾散发传单,宣 称“日军将尽力保护良善的人民,使他们能够安居乐 业”。十二月十日,日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大将在劝 唐生智*将军不战而退的传单中,也这样说:“日军 对于抗日分子虽然苛酷无情,但对于非武装的平民与 不怀敌意的中国军队,则采取宽宏和善的态度。”日 本军队对于自己的诺言,究竟履行到什么程度,下面 的事实可以显示出来。这是南京一位最受尊敬、最有 声望,态度极为公正的外侨”,于十二月十五日写给 上海友人的一封信,把日军占领南京后几天内的情形 ,加以扼要而明白的叙述: “南京的日本军队已经失去了声誉。日本军队本 有极好的机会获取中国人民和外侨的尊敬,这机会也 给他们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