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90.00
折扣价: 54.00
折扣购买: 东莞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广东卷)
ISBN: 9787218147109
东莞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由东莞市农业农村局就本书组织而设,编写人员分别来自当地农业农村局、扶贫办、文明办以及史志办等机构。
东莞人民富有反压迫、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历史上就曾爆发过十多次农民起义。规模较大的有清咸丰四年(1854)响应太平天国运动的何六起义。熊飞起兵北上抗元,最后战死韶州;张家玉精选乡兵五千、誓师抗清、身中九箭而亡等悲壮故事,更为莞人所津津乐道。正是在这种人文环境熏陶下,后来又出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文甫,抗日名将蒋光鼐,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安徽省委原书记、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李任之,以及蜚声中外的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等。 在革命斗争中,东莞也有着特殊地位。1923 年,孙中山讨伐盘踞惠州的军阀陈炯明,曾在石龙设立大本营达5 个月之久;孙中山十三四次到石龙、虎门,有时还与宋庆龄一起亲临视事。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得到东莞人民的大力支持。1925 年,蒋介石、周恩来同住石龙、莞城。周恩来三到石龙,还分别在莞城、石龙向各界群众发表演说。叶剑英率国民革命军教导师驻东莞县城。 1924 年,东莞县建立中共支部,是广东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党组织发动工农群众,组织武装力量,打击土豪劣绅,领导全县人民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开展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时期,彭湃等人到东莞开展农民运动,有20 多人分期参加过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班。共产党人蔡如平、蔡日新被委任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1926 年,全县128 个乡组织了农民协会,有会员12705 人,农军发展到5000 多人,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东莞陷入一片白色恐怖。1927 年12 月,东莞工农武装暴动未能举行;1928 年5 月,东莞尝试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又未果,革命转入低潮。其时,有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源,东莞县首任党支部书记莫萃华,县委书记赖成基,以及蔡日新、叶铎辉、陈志仁、李鹤年、利敬等一批共产党人先后惨遭捕杀,献出了他们年轻、宝贵的生命。为挽救民族危亡,1938 年10 月15 日,即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3 天,中共东莞县委立即组织起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打响了党领导人民抗日的枪声。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是华南地区一支成立比较早的抗日武装,后来更发展壮大成为东江纵队的主力。在曾生、王作尧的带领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创建了以大岭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抗战胜利后,东江纵队北撤,内战烽烟再起。全县人民群众发出了“反迫害、反内战、反饥饿”的怒吼,在取得中共江南特委同意后,东江纵队留下的部分人员组成东莞东纵复员同志自卫会,恢复武装斗争,成为广东恢复武装斗争较快的地区之一。之后,组建惠东宝人民护乡团东莞大队、粤赣湘边纵队一支三团,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各种规模的进攻和各种形式的“清剿”。将士们前仆后继,奋勇顽强,配合南下大军连续作战,终于在1949 年10 月17 日,迎来东莞全境解放,使全县人民获得新生。 在反帝、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中,一批又一批东莞人民的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英灵永在,功垂千秋!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东莞的革命老区遭受敌人的反复摧残,深受创伤。老区人民为革命的胜利不怕流血牺牲,付出巨大代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东莞县委、县政府为加强革命老根据地的建设,表彰老根据地人民对革命事业的重大贡献,从1954年至1958 年,先后集中有关干部,依靠群众和基层组织,召开老区人民代表会议,自下而上评划革命老根据地。 1957 年,东莞县评划抗战时期革命老区村233 个。1959 年,6 个老区村划归宝安县;20 世纪60 年代,老区村又因兴修水利等原因减少4 个。至60 年代末,东莞县有老区村223 个(抗日根据地154 个村,抗日游击区69 个村)。1989—1993 年,东莞市又先后有145 个村被补评划为革命老区村,老区村增至368 个(抗战时期293 个,解放战争时期75 个)。1997 年,东莞市厚街镇、大岭山镇、黄江镇、东坑镇、大朗镇5 个镇,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被评划为革命老区镇。2000 年,中堂镇斗朗村被评划为解放战争时期老区村。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东城街道部分村庄分设或并入,老区村(抗战时期)从34 个分设为35 个。至2017 年年底,全市有革命老区镇5 个,老区村370 个(抗战时期294 个,解放战争时期76 个)。 用平实的笔调描绘东莞革命老区的历史,用朴实的语言勾勒老区人民的新生活。铭记历史,奋勇前行,激励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