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8.40
折扣购买: 外国哲学(第44辑)
ISBN: 9787100218399
韩水法,1958年生,浙江余杭人。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德国图宾根大学政治哲学研究中心通讯研究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研究领域:康德哲学暨德国唯心主义、政治哲学、韦伯与社会理论、当代中国思想、大学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汉语哲学。出版研究著作六部,译著三部,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哲学诞生于古希腊,原本是希腊语的产物。不过,哲学先后说过不同的语言:罗马时代哲学开始说拉丁语,笛卡尔时代哲学开始说法语,洛克的时代哲学开始说英语,康德黑格尔的时代哲学开始说德语……不过,当我们让哲学说汉语的时候,也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哲学也可以说汉语?哲学说汉语,与数学和物理学说汉语有什么不同?非常同意吴晓明教授所说的,用汉语说哲学,与让哲学说汉语,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面临着从用汉语说哲学到让哲学说汉语的转型。当然,用汉语说哲学我们还没有做好,不过这并不妨碍让哲学说汉语。 当然,汉语哲学并不像“让哲学说汉语”那么简单。“汉语哲学”也并非仅仅是“用汉语研究哲学”或者“研究汉语的哲学”。关于汉语哲学,我是初学者。我们已经召开了五届学术研讨会,今年准备召开第六届,很遗憾以前我总是擦肩而过,没有机会聆听专家学者们的高论,不过像孙向辰韩水法程乐松江怡马寅卯……的论文都拜读了,学习了。显然,汉语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国语言——汉语——有关,但不等于中国哲学,前面说的希腊语、拉丁语、法语、英语、德语……貌似虽然语言不同,但是它们的问题大致是一致的,而汉语哲学则是完全不同的一种语言,它应该与哲学相关,但也有自己的问题、方法和理论。汉语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虽然印欧语系的哲学因为语言结构的亲缘性而可以形成共同的哲学问题、方法和理论学说,与此相比,汉语哲学构成了“他者”,但是从一般意义上说,哲学的差异尤其是语言的差异或许有可能使我们导向某种“元哲学”或“哲学本身”,当然是某种家族相似的哲学。 说到哲学的差异,2005年,理查德·罗蒂在第九届东西方哲学大会上的发言题目是“混合文化时代的哲学”,他乐观地认为哲学差异这种东西在100年以后将不再有任何意义。然而,十几年过去了,今天的世界并不容我们乐观。虽然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还是应该相信前途是光明的。但是,是不是像罗蒂所说的哲学差异这种东西将失去意义,构成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显然,“让哲学说德语”与“让哲学说汉语”是不同的——当黑格尔要让哲学说德语的时候,他所致力的并不是“德语哲学”,而是哲学本身。个人意见,“汉语哲学”或许正是因为哲学的差异(语言的差异)而有其存在的意义,如果有哲学本身的话,那么汉语哲学构成了哲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汉语哲学”不足以言说“哲学”本身或“元哲学”。 因此,我不认为建构“汉语哲学”只是中国人的事,而应该看作是“哲学本身”的事。迄今为止,我们“让哲学说汉语”,基本上是“让西方哲学说汉语”,“汉语哲学”的出现,应该做的乃是“让哲学说汉语”,亦即通过汉语思考哲学问题——思考那些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总之是属于哲学的问题。尽管迄今为止,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中国哲学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微乎其微,但这并不意味着汉语哲学不能对哲学做出伟大的贡献。我们经常说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其实也可以说“哲学间性”——汉语哲学对于“哲学间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坐井观天,窃以为中国当代哲学貌似是西方哲学之外最为活跃的异质哲学。如果我们以哲学诠释学的“视域融合”作为某种方法论,那么汉语哲学便构成了西方哲学之外的一个“视域”,由“视域融合”而获得“意义生成”,有可能产生不同寻常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