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5.20
折扣购买: 大清一秘(绍兴师爷汪辉祖的官场之道)
ISBN: 9787214150264
“信”乃为政之基,从幕之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是由信用构成的。人们通 过货币交换商品,是因为承认了货币的信用力。日常 的生产生活也处于各种信用体系中。例如出现不良消 费记录的话,用户可能会被运营商列入信用黑名单, 不再为其提供普通用户可以享受的服务。 道德伦理堪称古今中外最重要的信用体系之一。 品行优良者能得到社会更多的信赖,得到更多的发展 机会。至少在社会秩序正常时是如此。 古人特別强调道德教化,试图把人们培养成信用 良好的有德君子。但遗憾的是,无论社会宣扬的主旋 律价值观如何,实践效果与指导思想难免有所偏离。 即便是能把孔孟经典倒背如流的读书人,最后也未必 能成为合乎儒家规范的君子。 幕业就职者多为落第书生,正因如此,这个群体 鱼龙混杂。而事实上.师爷的地位与作用十分特殊, 更需要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来约束。 汪辉祖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取信于主官。才能直言 进谏。想让主官听从自己的计策,首先得让对方不怀 疑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坚信做人要以清心为本。唯有 律己立品主人,才能彻底获得主官推心置腹的信任。 而汪辉祖强调清心律己不光出于求职就业的需要 ,也是为个人立身树立一个标杆。每次择幕就馆之前 ,他首先以严于律己的品行取信于人。而每次辞职去 馆之后,他也继续保持清心律己。于是乎,一代名幕 在官场上的口碑就此树立。 一、治无成局,清心为本 读书人考科举是为了进入仕途,然后施展治国理 民的抱负。汪辉祖也是读书人出身,自然怀着完全相 同的儒者理想,但他也深知做个名垂青史的好官绝非 易事。许多失足官员在最初也有一番雄心壮志,但在 官场这口大染缸待久了,初心和良心往往都被染得漆 黑无比。勿要为官。为官必贪,这种观念深入人心。 尽管明知官场是口大染缸,但汪辉祖依然以入仕为目 标。因为他很清楚,官场越是不尽如人意.越是需要 清正廉明之人挺身而出。从事幕业不仅仅是为了衣食 生计,更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时有句谚语:“官断十条路。”地方行政长官 的权力比较集中,同时履行多种职能,可以从各方面 轻易断绝小民的活路。佐治主官的师爷也有同样的破 坏能力。权力集中导致公务繁重,再加上清朝官员的 理事技能整体偏低,地方官只能把许多具体事务委托 给心腹师爷全权负责,自己只做个盖印的甩手掌柜。 师爷虽非正式职宫,却常常替幕主审理案件、制 作公文、管理印章,手中的实权不可小觑。汪辉祖有 感于权力对人心的侵蚀,时刻提醒自己立心一定要正 。 <佐治药言)中有言:“操三寸管,臆揣官事, 得失半焉,所争者公私之別而已。公则无心之过,终 为舆论所宽,私则循理之获,亦为天谴所及,故立心 不可不正……正心乃为人之本,心正而其术斯端。此 言操存有素。临事又以公私之別。敬慎之至也.勿误 认有事方正其心以辞害意。” 为幕之人代替主官手执权柄,为公为私全在一念 之间。再老练的师爷也有出纰漏的时候,但只要平时 一心为公,舆论也会宽恕你的无心之过。那些以权谋 私的入即使办事滴水不漏,但天网恢恢、报应不爽, 就算不为公法所诛.也迟早会遭到天谴。所以,公门 中入不能不端正自己的心思。心思端正才能以公正的 态度处置政务。而不以私心妨害公理,也就不会落得 个赃官恶吏的骂名。 汪辉祖这番话说得虽无干云豪气,却也实在得很 。务实,一直是他最主要的优点。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 眼高手低缺真才”是读书人普遍的毛病。儒家教义博 大精深、提纲挈领,可是四书五经诞生的年代太过遥 远,书中的常识早巳与清代社会生活脱节。别的不说 ,五经中的<礼记)是汉朝儒家学者考证的西周礼仪 (其实更多是经过春秋战国改革的礼仪),但异族入 主中原形成的大清王朝,从上到下都有自己的一套礼 仪风俗。也就是说,作为科考必读书目之一的《礼记 》,在当时完全没有操作的可行性。 如此一来,考上科举的读书人未必真的有治国之 能。少数佼佼者能在翰林院的庶常馆获得三年学习政 务的机会。他们在完成学习后要经过“散馆”考试。 如果文辞不工整或满文不及格就不能“留馆”,要么 补授他职,要么放到外地做知县。科举出身的地方州 县官员虽然满腹经纶,但学习的东西基本脱离基层实 务。 由于清朝地方官员普遍不长于政事.难免会出现 一些事与愿违的“惠政”,落得个费力不讨好的下场 。在这个背景下,汪辉祖自然不会生出“平治天下舍 我其谁”的大儒豪情。在汪辉祖眼中,做人“立心端 正”比“才华横溢”更为根本。这种理念的源头来自 北宋名臣司马光的人才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 指出:德才兼备者为圣人,无德无才者为愚人,德胜 于才者为君子,才胜于德者为小人。后世儒者的人才 观受他的影响颇深。 按照清朝世俗的主流观念,世人愿意宽容“有德 无才”的君子,但恐隕并憎恶“有才无德”的小人。 因为,君子只是好心办坏事,若能得到有才贤良辅佐 .肯定能为百姓带来福利。小人则不然,才华越出色 越能把“官断十条路”这句谚语发挥得淋漓尽致.而 且小人不会找君子辅佐,只会与其他小人蛇鼠一窝, 鱼肉百姓。 所以,汪辉祖特別强调做人做官应当先正心,树 立一颗勤政爱民的公心,否则,就不堪为经世致用的 儒者。 孔孟之道,仁政为本。仁政之要,首在爱民。尽 管古时候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但宋朝大儒张 载也把“为生民立命”视为儒者四大终极追求之一( 其余三个分别是“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许多儒门书生除了圣贤书之外, 一不知经济民生,二不懂带兵打仗。故而世人常常讥 讽道:“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是,两汉之后的治国 能臣,鲜有不学孔盂之道者。儒家学问虽不涉及军政 司法与科学技术,但在其仁政观念指导下,人们却可 以更好地将这些实用学问用于造福百姓上。 汪辉祖曾经在<学治臆说)中指出:“治无成局 ,以为治者为准,能以爱人之实心.发为爱人之实政 ,则生人而当谓之仁,杀人而当亦谓之仁。不然,姑 息者养奸,刚愎者任陸,邀誉者势必徇人,引嫌者惟 知有我,意之不诚治于何有?若心地先未光明,则治 术总归涂饰。有假爱入之名而滋厉民之弊者.恶在其 为民父母也。故治以实心为要,尤以清心为本。” 时代一直在变,古今政策迴异。而且每个地域有 自己独特的民生情势,没有万世不易、放之四海而皆 准的万能治理模式可用。主政之人必须因时因地安排 政事。法无定法,治无成局,只要效果好,就是治理 有方。 在汪辉祖看来,能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能推行 惠民政策,就是治理有方。儒家仁政讲究“生人”, 即顺应民心,给予百姓希望得到的东西,舍弃百姓反 感的东西。这也是孔孟先师主张以教化为主、少用刑 罚的根本原因。 汪辉祖一方面继承了这种观念,另一方面又在此 基础上提出“杀人而当亦谓之仁”的观点。这里的“ 杀人”当然不是对平民百姓滥用刑罚,而是指用刑罚 杀死违法作恶的歹人。 通常来说,仁政的一大要义是忠恕,是宽赦犯罪 的百姓,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但这个美好的理想 ,屡屡被残酷的社会现实粉碎。汪辉祖办案无数,见 过许多地棍滋扰善良百姓。他担任刑名师爷时极少判 处罪犯极刑,不过对于。该重罚甚至该杀主人,他也 绝不姑息。刑杀恶人,除暴安良,这对守法百姓来说 也是仁政。 但是,无论“生人”还是“杀人”,为官为幕者 都应本着一颗公正的仁义之心。那种姑息迁就的态度 会助长奸恶之徒的气焰,万万不可取;而内心刚愎自 用之人会任性作为,迟早伤及百姓;贪图名誉之人会 为了沽名钓誉而贪赃枉法;避嫌之人自私自利,毫无 责任心,不会为民着想。汪辉祖认为这几种人对治理 地方毫无益处。他们内心都不光明磊落.所做之事不 过是冒充政绩的面子工程罢了。打着爱护百姓的名义 做出危害百姓利益的事,这样的官员不堪为地方父母 官。 清朝一代名臣,嘉庆朝首辅、太子太傅、东阁大 学士王杰对汪辉祖有极高的评价:“子尝谓,子孙不 以能文得官为贤,唯愿以知廉耻、明道义为贤,穷通 知有命在,读书不为利禄,则出处俱可自信。年兄( 指汪辉祖)与愚可谓同志者。” 王杰是乾隆二十六年的状元郎,历任多个要职。 他为官清廉.耿直刚正.曾参与审理大清第一巨贪和 坤的案件。连他都把汪辉祖视为同道中人,可见汪辉 祖的人品有多高洁。 王杰一方面很器重汪辉祖,另一方面又尊重其个 人选择。汪辉祖辞官归故里时,不少朝廷要员想高薪 聘请他做师爷,但他全都婉拒。王杰十分赞同其做法 。 纵观汪辉祖的一生,始终贯彻着清心为本的做人 思想。他不仅在做师爷时保持着清廉公正之心,成为 正式的朝廷命官后也谨守着“为生民立命”的从政初 心。可见,王杰对他的赞誉恰如其分。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