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书(精)](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1027/14/20221027145653488.jpg)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20
折扣购买: 死亡之书(精)
ISBN: 9787508691275
[美] 舍温?B.努兰(Sherwin B. Nuland)著 耶鲁大学医学院(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外科医生,临床学、外科学、医学史、医学伦理学教授,耶鲁大学社会与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Social and Policy Studies)研究员。TED演讲人。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获得者,《纽约客》《纽约时报》《时代》《纽约书评》专栏作家,曾出版过十余部著作,其作品曾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单榜首长达34周。
前言 选择属于自己的死亡 每个人都想了解死亡的细节,却很少有人愿意去描述它。无论是预测我们自己最后的时刻,还是想更加了解所爱之人垂死时体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更可能是在自我意识中,对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死亡有着难以抗拒的好奇),我们都被生命终结乐章的种种所吸引。对大部分人而言,死亡仍是一个不可述说的秘密,对它心怀敬畏。我们无可抗拒地被这件最可怕、最令人焦虑的事情所吸引;我们被一种招惹危险的原始快感所吸引。蛾与火,人与死—中间是没有多大区别的。 似乎没有人真的能在心理上接受自己死后就是一种永久的无意识状态,既不是空虚,也非真空。与诱惑一样,我们想寻找一些方法拒绝承认死亡的力量,以及逃避它对人们思想的冷酷掌控。当它越来越近时,我们就会用一些传统的方法,如民间故事、寓言、梦,甚至笑话,有意识或潜意识地掩饰它的真相。最近数十年,我们又添加了一些新的方法:我们创造出一种现代的死亡。现代的死亡发生在医院里,在那里,死亡可以藏身,自然的腐败得以洁净,然后再用现代的葬礼来包装。我们现在不但能否认死亡的力量,甚至能否认大自然本身的力量。我们在自然面前以手掩面,却仍将手指稍微分开一点点,因为我们心中有某种欲望,使我们无法不去偷窥死亡之貌。 我们撰写死亡的脚本,渴望它们在垂死亲人的身上演绎,而他们的表现通常也很符合我们的期望。西方社会在传统上一直相信这类脚本,过去几个世纪,人们都认为善终是对灵魂的拯救,对家人与朋友来说也是提升心灵层次的体验,并在文学与美术作品中歌颂“死亡的艺术”。一开始,死亡的艺术是宗教性与精神性的,如15世纪画家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描述的,是“人类灵魂崩溃的艺术”。数百年来它逐渐演变,人们希望死亡是一种美丽,事实上也应该是这样。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想将死亡隐藏与净化,但讲求死亡的艺术变得十分困难—因为死亡那一幕常发生于隐藏死亡真相的特定场所,如重症监护病房(ICU)、肿瘤研究机构,以及急诊室。善终逐渐变成一个难以企及的神话。事实上,它在过去也多半是一个神话,但从未像今日这样像神话。这个神话的主要内容,就是渴望“有尊严地死去”。 不久前,我在诊所里见到一位43岁的律师,3年前我曾为她做过早期乳腺癌手术。虽然现在她的病情已得到控制,而且极有希望不再危害她的健康和生命,但那天她似乎特别不安。在会面的最后,她问能否多逗留一会儿,跟我谈谈。她开始描述最近在另一座城市过世的母亲,她母亲得的病和她的病是一样的。“我妈妈死得很痛苦,”她说道,“无论医生怎样努力,都无法使她舒服些。这与我预期的平静过世全然不同。我想象那该是一种精神性的结束,我们能谈谈她的一生,以及我们在一起的时光。但这些从未发生,而是太多痛苦,太多止痛药!”然后,她突然号啕大哭,“努兰医生,我妈妈死得一点尊严也没有!” 我的病人一再需要我确认,她母亲过世的方式是正常的,她也没有做错任何事,使她的母亲无法得到她预期的那种精神性的、有尊严的死亡。她所有的努力与期盼都落了空,因此这个聪明的女人显得十分沮丧。我试着向她阐明,相信死亡应该有尊严,是我们以及社会企图去应付死亡真相的办法,但真相通常是一连串毁灭性的过程,本质上就会使死者的人性崩解。在我看过的死亡过程中,有尊严的并不多。 当我们的身体衰败时,寻求真正尊严的企图也落空了。有时—非常偶然—特别的死亡情境,可能在拥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人身上发生,这种幸运的结合的确会产生有尊严的死亡;但这种幸运的汇集并不常见,而且除了极少数人之外,我们都不应预期会在任何人身上发生。 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揭开死亡过程的神秘面纱。我的意思不是想把它描述成一个充满疼痛、令人厌恶的可怕的崩解过程,而是想把它在生物学与临床观点上的真实面貌呈现出来,正如那些目睹与经历过的人所见的一样。只有在诚实讨论死亡的详细过程时,我们才能面对那些我们最害怕的事情。借由了解真相与准备去面对,我们才能超越对未知的死亡世界的恐惧,免于自我欺骗与幻灭。 关于死亡与死亡过程的文献已有不少,大都是想帮助丧失亲人的人应付情绪上的伤痛,身体衰败的详细过程则大多未被强调。只有在专业期刊上,才能找到对不同疾病夺取我们活力与生命的过程的真正描述。 我的工作及我毕生与死亡相关的经验,确认了约翰?韦伯斯特(John Webster )的观察:的确有“几万种方法使人离世”。而我的愿望是协助回应诗人雷纳?玛丽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的祈祷:“啊,主啊,赐予我们每个人属于自己的死亡吧!” 这本书是关于死亡以及通往死亡之途的书,我尝试着表达的观点是:只要环境许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死亡。 我选择6种当今最常见的疾病类别,不只因为这些是夺走大多数人生命的疾病,还有另一个理由:这6类疾病的一些性质,可以代表当我们死亡时都会经历的共同过程。血液循环停止、组织缺氧、脑部功能丧失、器官衰败,以及生命中枢毁坏—这些都是每个死亡骑士带走生命的武器。熟悉这些,将会了解一些书中没有提及的疾病所造成的死亡过程。我选择它们,不只是因为这些是我们通往死亡的最常见途径,也是因为无论致命的疾病是多么罕见,它们都是每个人将会踩过的铺路石。 我母亲在我11岁生日的一周后死于直肠癌,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所有我已形成的一切,以及许多我未形成的个性,都能直接或间接地由她的死亡来推溯。当我开始写作本书时,我哥哥刚去世一年多,他也是死于直肠癌。在我的职业生涯与个人经历中,半个世纪以来,我一直目睹死亡的逼近,而且除了生命的头10年之外,我也一直在死亡的持续出现下生活。在这本书中,我试着将自己从以上这些经历中学到的一些东西告诉大家。 1. 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毕生行医生涯心得,剖开死亡真实面目。他想对医生说的话,想对病人说的话,都在书里了。 借由医生的视角,了解医生的心态。认清死亡的真相,才能更好地为自己做决定。 医生不但要照顾病人,还要了解病人,一定要对病人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及其改变的可能性有透彻的了解。这是医学艺术中固有的一部分,一个善于思考的医生应常思考“都在控制之中”与“大概可以治愈”之间的界限。在没有与病人交谈的情况下,检查与药物的效用都很有限。这种智慧是终生临床抉择的经验累积,也是应该与患者共同分享的。 2. 《死亡之书》英文原版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入围奖。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单长达34周,被翻译成29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最好的告别》《当呼吸化为空气》读者不容错过。 3. 人为什么会死?这背后有什么自然规律?有的人痛苦,有的人安详,死亡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 有关人们如何死亡的可信资料并不多,本书借外科医生之手揭开死亡过程的神秘面纱。 诗人、散文家、历史学家和智者常常在他们的作品中提到死亡,却很少亲眼看见。医生与护士经常目睹死亡,却很少有人用文字记录。关于死亡与死亡过程的文献已有不少,大都是想帮助丧失亲人的人应付情绪上的伤痛,身体衰败的详细过程则大多未被提及。只有在专业期刊上,才能找到对不同疾病夺取我们活力与生命的过程的真正描述。本书以作者毕生行医生涯的真实故事为基础,娓娓道来,抽丝剥茧,以人们所能接受的方式,让人们接受死亡是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并真实呈现死亡的全貌。 4. 被冰冷的机器和陌生的医护人员包围,孤寂地离去,是你想要的人生大结局吗? 不论一个人多么相信“临终过程没什么好惧怕的”,一旦事到临头,还是会感到害怕。除非我们对将要降临到自己身上的事能预先有所了解,才不会产生莫名的恐惧。每一种疾病都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它对身体的破坏总是在一个非常特定的条件下进行。所以,我们若能认识所患的病症,才不会胡思乱想;若能确实了解它的致命过程,才不会在面对死亡时产生不必要的害怕。最好是能有所准备,知道到了什么地步可以寻求解脱,甚至考虑全然结束这段人生旅程。 5. 死亡的尊严,到何处去求? 死亡的艺术,就是生的艺术。这种尊严,源于好好活过的一生,以及接受自己的死亡是种族延续的必要步骤。同时,也承认了生命的终点就是死亡,而且随时有意外结束的可能,任何阻止死亡的企图都是虚幻的。但事实却是:我们的社会经常被现代科技强烈误导。我们应该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把每一天当作人生中最后一天来过,用生前创造的记忆,温暖爱自己的人,这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活得有尊严的人,死得也有尊严。 6. 大胆讨论安乐死,谁有权主宰生命? 宣扬不同观点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最后可能达成共识,而在于让人们认识到可能没有共识。 所有关于人类生命的讨论,都不会出现一致的答案,但是却应有一致的态度,就是包容和探究的态度。 7. 艾滋病、阿尔兹海默病、心脏病、癌症……究竟是谁夺走了我们的生命?对于“不治之症”的治疗,我们到底应该做到什么程度?作为病人,作为家属,你知道的是否太少? 书中涵盖了夺走大多数人生命的疾病,可以代表我们死亡时都会经历的过程。很多疾病的本质就是老化。把医生给我们的信息视为理解病理的工具。每个病人都应该熟悉相关知识,好知道从哪一个时间点开始,是否继续治疗是有争辩余地的。多做些事似乎是为了满足医生所需,而不是病人所需。一些神奇治疗的成功,常使医生认为他能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以及救回一个或许不希望被救的人。 8. 颜值在线,书本身就是艺术品,增加了收藏价值。 设计为书构筑一个不被打扰的阅读空间,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死亡是终点又是起点,生命生生不息在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之中。护封的画面来自马蒂斯的经典作品《舞蹈》,死亡之舞让这本书不再冰冷,设计令书有了温度、可触摸。摘掉护封,洁白的内封上,舞者的形象若隐若现,给人想象空间。文字压凹,如同雕刻一般,谁说死亡是一件很轻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