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

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
作者: [日]羽田正
出版社: 北京日报
原售价: 84.00
折扣价: 55.50
折扣购买: 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
ISBN: 9787547734438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羽田正,1953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专业博士课程修毕、巴黎第三大学博士,曾任京都橘女子大学副教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现任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东京大学副校长。著有《伊斯兰都市的研究》《清真寺诉说的伊斯兰史——建筑与政治权力》《夏尔丹勋爵的生涯——十七世纪的欧洲与伊斯兰世界》《“伊斯兰世界”概念的形成》《走向新的世界史》等。合著有《世界的历史15成熟的伊斯兰社会》等。 ◎译者简介 毕世鸿,南开大学世界史博士,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东亚地区国际关系史。著有《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统制》《冷战后日本与湄公河国家关系》等,另有《越南政治、经济制度研究》、《安南史研究Ⅰ·元明两朝的安南征略》等译著多部。 李秋艳,1978年生于云南江川。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毕业,长期从事中日文翻译和教育事业,现就职于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下属单位。

内容简介

四百年前的世界 让我们打开世界地图,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象距今大约四百年以前的17世纪初期的世界。在那里,有着与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全然不同的另外一个世界。我们可以尝试从美洲大陆向东环绕地球一周来俯瞰这个星球。 现在美国所处的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当时还是土著居民世代居住的地方。英国移民最早开始建设正式居住地—詹姆斯敦是1607年的事情,而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抵达北美大陆也不过是1620年的事情。在中美洲和南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开始强迫土著居民和从非洲大陆带来的奴隶挖掘银矿、种植经济作物甘蔗。新大陆被欧洲人“发现”已经过去了一百年。美洲土著居民所建立的阿兹特克和印加帝国先后灭亡,与现代民族国家前后连贯的独立国家一个也没有。 与此同时,在位于欧亚大陆最西端的欧洲,自16世纪前半期发生的围绕基督教信仰、礼仪的政治斗争也一直在持续。新教徒势力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北尼德兰发动了对强行扩张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独立战争。这场战争在这时基本尘埃落定,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荷兰)最终成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失去了手工业和金融中心的地位,所受打击可谓沉重。而在中欧地区,以德国诸邦的宗教对立为源头,不久之后即爆发了三十年战争,法国、瑞典等周边国家也卷入其中。 另一方面,根据伊丽莎白一世的统一令、亨利四世的南特赦令,英国和法国境内宗教冲突基本结束,王权势力渐强,所谓的绝对主义王权体制逐渐形成。而曾经主导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各城邦,其光辉在这一时期已然消退。有学者推测,当时欧洲的人口大约为1亿。在欧洲东部地区,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已处于诞生前夜,俄罗斯人的势力终于开始扩张到乌拉尔山脉的东侧。 让我们把目光从欧亚大陆西南端转向南方。在这一地区,众多帝国互为邻国,其规模远超欧洲各国,并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该地区从西向东分布着奥斯曼帝国、萨法维帝国以及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帝国的人口超过1亿,也有学者认为其人口甚至接近1.5亿。据推测,当时世界总人口只有大约5亿,而其中约五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这一地区。三大帝国的皇帝和统治阶层都是伊斯兰教徒,但其境内也居住着众多非伊斯兰教徒。与欧洲不同的是,就当时而言,此类宗教和教派之间的对立与斗争均隐藏在皇权之下,尚未发展成为大的问题。从现代的视角来看,17世纪初期大致是上述三个王朝的鼎盛时期。奥斯曼帝国和萨法维帝国虽然在边境交界地区不时爆发激烈冲突,但在同时代的人看来,上述帝国的统治非常稳定,皇帝的权力和威望也是空前的。 而在当时的东南亚地区,与现在相比可谓人烟稀少。总人口大概只有2300万,人口密度仅为5.5人/平方千米,这只相当于当时中国和印度的七分之一或六分之一,也只达到欧洲的一半。但是,自此前两百年开始的海上交易盛况持续至这一时期,以此为背景,该地区出现了拥有一定规模的政权。例如,在苏门答腊北部的亚齐、爪哇西部的万隆、苏拉威西南部的望加锡等海岛地区,出现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而在东南亚大陆的泰国和缅甸境内,则分别出现了大城王朝和东吁王朝等信奉佛教的国家。 欧亚大陆中部到东北部的这一地区,是使用突厥系诸语言、蒙古语的世界,但该地区并没有实现政治和军事上的统一,对于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也没有超过三百年前的“蒙古和平”。这些民族虽然大多数是游牧民族,但他们在与使用枪炮的定居民族军队的较量中,逐渐处于劣势。 在欧亚大陆的东部,明朝已经持续了近二百五十年,其影响力举世无双。明朝统治下的人口与莫卧儿帝国不相上下,大约有1亿人。不过,这个时候明朝的财政状况已经濒临破产。16世纪末,丰臣秀吉下令日本军队入侵朝鲜,明朝派兵支援朝鲜并与日军开战。前后两次的战争加重了明廷的财政负担。统治阶层的士大夫和太监之间的对立白热化,帝国濒临崩溃。另一方面,在现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后来取代明朝建立清朝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在这之后,其统治范围也不断扩大。 最后,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漂浮于欧亚大陆东端的日本列岛。日本列岛此时已经经历了长达百年以上的战国时期,德川家康建立江户政权。但在规模庞大的大阪城中,丰臣家族仍然掌握部分权力,由德川政权完成的“天下统一”究竟是何种程度的稳定社会此时尚不明晰。关于当时日本列岛的人口,一般认为大概在1200万到1600万之间。 在其他地区,大洋洲和非洲大陆也应该有很多人居住,过着各自的生活。但关于他们的政治和社会,现在我们掌握的信息极少。他们没有记录本民族历史的做法,外国人到当地访问甚至对此进行相关记载也非常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地区的政权和社会对外界的影响不是很大。 四百年的沧桑巨变 当我们把上述四百年前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做比较,读者可能会为两者之间的天壤之别而再次感到震惊。当时地球上的总人口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让我们以现在的知识来想象出生在当时的情景,没有飞机,没有铁路,没有汽车,人口也很有限,这样的地球和现在相比,应该是无法言喻的空旷。当时,地球上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马。核能自不必说,没有电,也没有煤气,夜晚漆黑一片,冬季异常寒冷。特别是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寒冷期,法国南部的罗纳河在1590年到1603年之间曾经冻结三次。1595年,马赛附近海域也曾经发生过大范围的冰冻。 在当时地球上不到6亿的人口中,8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前述几乎所有的帝国或国家,均是依靠其境内农民生产的农作物来维持生存。这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劳动力多转向第三产业的现代社会相比,无疑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当前引起全球关注的中东地区,伊拉克、以色列、巴勒斯坦、阿富汗等国家当时均不存在。说起来,这个时候就连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还没有诞生。与现在拥有相同领土范围的国家,一个都没有。也许会有人认为不是那么回事,不是还有“日本”吗?但的确没有。当时,德川幕府的势力尚未涉足北海道和冲绳。在冲绳群岛,还存在一个国家—琉球王国。我们现在所称的英国,当时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还没有联合起来。没有被我们常见的国家等政体覆盖的地区,在当时的地球上还有很多。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就是这样,生活在北海道的阿伊努族也是其中一例。即便在存在国家的地区,其边境的划分也非常模糊。这和地球上所有的陆地甚至海洋都以边境来划分的现代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仅仅过了四百年,地球和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社会就发生了如此剧变。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如此巨大变化呢? 将全世界连成一体的历史 要回答这个所有人都抱有疑问的根本性问题,仅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来追溯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全世界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回顾和梳理其历史发展的脉络。本书尝试对17世纪到18世纪这两百年的历史进行论述。对于过去的这四百年,我们只要了解其前半段,就能获得思考其后两百年的确切线索。 让我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17世纪初的世界。表面上看,这一时期世界的政治权力、国家和地区等都比较分散,均是各自按照其自身的发展进程来镌刻各自的历史。在欧洲、西亚和东北亚等地,区域内的人口不断迁移,并产生了相互之间的政治关系,继而引发军事冲突,但就地球整体而言,某个地区的人和其他地区的人毫无关联,均是各自生存在自己的空间之中。由于地域的不同,政治权力结构和社会特征也大相径庭。实际上,占地球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绝大多数到死都只知道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和附近地区。与现在通信、交通发达,人、物、信息眼花缭乱地大量交汇不同,当时的世界绝对没有达到一体化。对于这样的世界,我们到底能不能把它看成一个整体? 笔者认为,这要看你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去看待过去。由于所处地区和时代的不同,其具体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但地球上任何一处,人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都是相互影响并发展至今的。如果将该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把握,继而描述环境和人类相互作用的历史的话,就必须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了。在这样的历史叙述中,一直到离现在很近的时候,国家可能都只是一个配角。在环境问题非常严重的现代社会,这是特别需要的一种理解历史的方法。对此,笔者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挑战这种历史论述方式。 另一方面,本书试图关注人和物的相互联系,继而回顾世界的过去。之所以有这样的考虑,是因为至少从人类迁移和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在17世纪初,除南半球部分地区和北极圈以外,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确实已经连成一体。南北美洲的银被运抵中国和印度,东南亚的香料被运送到中国、西亚甚至欧洲。作为商品,非洲奴隶也被贩卖到新大陆从事劳动。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在从东南亚到西亚、欧洲的整个欧亚大陆全境都风靡一时,印度的棉织品也远销亚非各地。就日本列岛而言,也并非与世界商品流通网络无缘。当时,日本各地大量生产的白银出口到中国,然后进口中国的生丝,东南亚的染料、香木等。为了运送这些商品,商人和水手自然也就奔波于世界各地。 当然,如果只是关注欧亚大陆的话,从公元前开始,大陆的东西两端之间就出现了交流活动,在13、14世纪的蒙古统治时期,紧密连接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海陆交通已变得非常发达。但是,因商品流通和人员流动,包括非洲和新大陆在内的整个世界被紧密连为一体,即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全球一体化的现象,却是在16世纪以后。也许还谈不上是很大的潮流,但若从现在回顾过去,正是这一时期的人和物所促成的全球一体化,成为决定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重要因素。 ★ 《兴亡的世界史》第9册,葛兆光、白岩松、高晓松、罗振宇郑重推荐 ★ 显微镜下的东印度公司,既是公司,也是影响全世界的帝国——作者聚焦英国、荷兰、法国三家东印度公司,细致分析它们从小小的股份公司一路演变成拥有土地、军队,能够发动战争的殖民代理机构的过程。了解东印度公司的推荐之作 ★ 17、18世纪,亚洲海洋是世界舞台的中心——对于古代东亚统治者来说,海洋是边陲之地,然而在17、18世纪,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的中心。茶叶、香料、瓷器、纺织品吸引全世界注目,西班牙大帆船从遥远的美洲穿越太平洋,携带一船船白银抵达亚洲之海,换成上述商品再驶向欧洲。本书以亚洲海域为落脚点,超越国别和地区,构筑两百年巨变的新图像。 ★ 东京大学副校长、著名世界史家羽田正新颖力作一—日本史学史家、紫绶褒章获得者羽田正挑战传统历史叙述方式,以全球史的手法,从总体角度描述东印度公司在世界史上发挥的作用,从地区交角度释读东印度公司给世界各地区人带来的诸多影响。 ★ 充满趣味的海洋史著作一—从日本被赶出来的天主教徒大多居住在印度尼西亚;欧洲船员不会捕鱼,航海中只能吃船上带的食物,哪怕已经变质;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三百多年前的国际企业,雇用外国员工多达50%。本书探讨世界一体化初期的面貌,古代的人比我们想象的更飘摇四海。